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四
魏雋展 就在生活裡好好玩吧
對劇場演員、編導魏雋展而言,「動身體」是從小「玩」到大的,從業餘到當成職業,一顆玩心始終伴隨,也讓他敢於挑戰當「舞者」,參與驫舞劇團《繼承者I、II、III》與《Im Still Here 愛情如是繼續》等舞蹈製作,從中玩出創作新意。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溫煦之光 照亮音樂杏壇
十一月廿六日晚間,敬愛的陳裕剛教授因急性腦中風猝逝。在眾人萬般不捨中,痛失了一位國樂界的明燈。 陳教授一生為台灣國樂界的發展默默耕耘,印象中的他永遠是精神奕奕、和藹可親。他的個性極為爽朗、修養與氣度更是令人敬佩,即使行事低調,然而只要有任何國樂的活動,無論從大小比賽到音樂廳的演出,都能夠見到他的身影。不但親自到場支持,更常在會後給予後輩寶貴意見,並且,從不忘毫無保留地稱讚一聲「好極了」! 這段日子以來,演奏家們紛紛在觀眾席中保留一席座位、獻上鮮花向他致意。未來即使笑聲不再,相信他的典範,仍將永遠在人們心中,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歌劇放大鏡下 當代歷史說了什麼?
去年十月下旬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克林霍夫之死》,是描寫一九八五年義大利油輪遭到四名巴解成員綁架、並殺害一名美籍猶太旅客的歌劇,該劇一九九一年就首演,卻在這次重製演出引爆爭議,引來猶太團體撻伐,連前任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也來抗議。但這真的是一齣「反猶太」歌劇嗎?在《戰馬》導演湯姆.莫里斯的詮釋下,劇中對暴力的分析、以及對暴力的譴責,雙軌並陳,事實上是對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雙方的全面透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剔肉削骨、拼貼重生的《波希米亞人》
去年底在巴黎北方劇院演出的《咪咪》,說是改編自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其實更是一群年輕藝術家對傳統經典歌劇去骨削皮的實驗腳本與音樂只保留《波希米亞人》的情節主幹,隨意取用其他歌劇的零星片段,拼貼出一幕幕貌似《波希米亞人》的圖樣,再予以連綴而成五彩斑斕的《咪咪》。
-
藝視窗 News
臺灣音樂館「臺灣作曲家手稿展」台中展出
【台灣】 臺灣音樂館「臺灣作曲家手稿展」台中展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的臺灣音樂館,自即日起至104年2月17日止將舉辦「臺灣做舉家手稿」展覽,以「傳統元素‧新思維」為主題,展出郭芝苑、蕭泰然、馬水龍、李泰祥、徐松榮、賴德和、潘皇龍、柯芳隆、錢南章共九位作曲家之作品。現場除了展出各具特色的曲譜手稿,搭配每位作曲家的創作歷程及相關影音作品聆賞。 此次作曲家手稿特展特別移師台中,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五樓好漾館展出。選擇台中展出,係因此地與台灣當代音樂發展與研究深遠的關係。除了許多作曲家曾於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研究部專職外,台中也是台灣最早從國小到研究所皆設有音樂實驗班與音樂系的城市。展場包含入口意象與台灣音樂群像、作品手稿展示區、作曲家專區、族群音樂特色區、影視欣賞區等展示主題,並針對經典作品扣合主題說明,再搭配作曲家運用的傳統音樂元素對原住民各族、客家及北管等傳統音樂作簡單的介紹及賞析,希望能讓國內外民眾認識台灣族群音樂的多樣性。詳參臺灣音樂館官網http://tmi.ncfta.gov.tw/home。(李秋玫) 「周先生與舞者們」舞團暫停營運 編舞家周書毅成立於2011年的「周先生與舞者們」日前宣布暫停。舞團成立四年來,共發表作品《重演》、《關於活著這一件事》、《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等,而非售票形式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舞蹈旅行計畫」和新世代的編舞平台「下一個編舞計畫」,則力求建立教育、新世代的發聲平台,路途艱辛。(張慧慧) 文化部「2015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 甄選參與團隊 每年夏季的舉辦的「愛丁堡藝穗節」都可見著台灣團隊的身影,今年度也不例外。文化部即日起至2015年1月7日止展開徵選,歡迎有意願的中小型團隊踴躍報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除了補助團隊8名人員赴愛丁堡表演之經濟艙來回機票、住宿費、場地費、保險費及國際道具運費;還額外提供1名隨隊專責行政人員機票及住宿費用,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和我的情緒握手
我憑什麼改變人生無常。我憑什麼認定這無常的生命可以由我的意志掌控?而我的出發點從來不是只是為了利他,怎麼辦?我就是無法改變這個出發點。我或許就真的像別人所說那樣自我中心。 這麼一想,我也不愛我自己了。我的各種情緒更大了。原來人最大的痛苦是連自已都不愛。 但現在我毫無他法了。我得和我的情緒握手,問候他們。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三缺一劇團「土地計劃首部曲」《還魂記》謝幕
時間:二○一四年十二月七日 地點: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陳明章 在北投彈琴
陳明章是台灣著名的民謠樂手,他的吉他不只是吉他,月琴不只是月琴,他多年在鄉土文化裡尋找音樂元素,將之重新組合產新的生命。他的民調不只有月琴、河洛文化還有原住民古調的影子。 滋養他的文化養分來自於北投,那個溫泉、硫磺味、那卡西的小鎮。他現在生活也是圍繞著北投,每天早上在北投街上散步,晚上在北投教授月琴,國外大學邀請他去駐校,他斷然拒絕:「你們自己過來北投找我。」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噪音聲響到動漫音樂劇 工作模式因戲而異
已經與許多劇團合作過,近期以與再拒劇團合作的音樂劇《新社員》引起矚目的音樂設計蔣韜,本身就是戲劇系科班出身。創作範圍幅跨廣泛的他,如何分配工作時間,他心中自有軸心,「主要是看該作品跟音樂互相滲透的程度,決定我出現在排練場的頻率和次數。」談及合作過的不同作品,他背後彷彿浮現一張神秘座標圖,中間畫一軸心,每齣戲皆有定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文藝復興繪畫技法再現 「銀針筆」細刻宇宙星際
瀕臨失傳的繪畫技法「銀針筆」,在美國藝術家卡蘿.普魯莎筆下重綻風采。普魯莎將銀針筆這項傳統上用於平面繪畫的技巧,與當代裝置結合,跨越古典與當代的距離。創作主題多圍繞在宇宙萬物的哲學理論的普魯莎,這次的「銀針星際」是她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個展,展出新舊作共十一件,透過物理科學與數學模型,影射現實生活中的組織結構及精神力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奧斯卡會前賽開跑 影迷入場先點評
隨著多個影評人獎項與金球獎提名出爐,明年奧斯卡「賽事」的硝煙也悄悄燃起!幾部獲金球提名的話題強片如《大眼睛》、《鳥人》等將在台灣上映,身為影迷的你,豈能不開始打開筆記本,進電影院先過評審癮!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樂與文字的美好共鳴
音樂素養廣博且深厚的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將將音樂的線條盡情編織,延伸了小說的空間。連他自己都說:「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但在指揮家小澤征爾面前,他就像個忠誠又害羞的粉絲,透過六次訪談,兩人深度地交換了對音樂的愛與心得,打造出《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音樂與文字美好共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家鄉味 現代瘋
「全球化」趨勢看似讓地球變成平的,但因為藝術家不甘於此,所以藝術風景依然多采多姿。HAYA樂團與Daniel Ho提煉混融家鄉味,營造出暨「在地」又「現代」的音樂作品,讓你駕馭《瘋馬》馳騁無邊草原,也能乘著《烏克麗麗的飛行》遠渡太平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楊景翔演劇團《費德拉之愛》
在過去喧囂的一年裡,現實一連串的荒謬讓人焦慮地思考,我們還能相信什麼?二○一五年楊景翔演劇團送上的新年關鍵字是:愛情、毀滅、窺視。《費德拉之愛》是創團的第二號作品,矢言要帶你看見當代極具爭議的劇作家莎拉.肯恩作品,如何在駐團導演陳仕瑛的手上,開出冷冽的黑色玫瑰。在愛情裡我們都不完美,《費德拉之愛》卻讓人血淋淋逼視女主角費德拉,如何在愛情的欲求深淵中,將自己和男主角希波利特斯推向毀滅。島上的名廚才剛在摩鐵巧遇粉絲,人們持續地偷拍與被偷拍,《費德拉之愛》一舉揭露集體的偷窺慾望無所不在,而科技究竟是讓我們更靠近,還是更遙遠?楊景翔說「每個人都有使壞的念頭」,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進劇場使使壞吧!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跨/新年音樂會—古勒之歌」
NSO的跨/新年音樂會,是古典樂迷及期望在這特別日子來音樂廳朝聖、沾染新年喜氣的觀眾們,每年期待的重頭戲。而在近幾年陸續演出過《貝多芬第九歡樂頌》、《布蘭詩歌》、《馬勒第二復活》、《阿依達》、《蝙蝠》等大型人聲合唱管絃作品後,今年推出了這號稱音樂史上編制最大、最難演出的《古勒之歌》,不管看熱鬧還是看門道的觀眾,都不容錯過這次台灣首演。 為了容納龐大樂曲編制要求的五位獨唱、一位朗誦,超過一百五十人的管絃樂團,及三組男聲四部加上一個混聲八部、總計兩百多人的合唱團,還特別將音樂廳前五排座位鎖住搭建延伸舞台,這樣複雜龐大的後浪漫派風格作品,卻是出奇地悅耳好聽。樂曲故事其實是愛情大悲劇,跟新年歡樂氣氛並沒有連結。賽門.拉圖爵士與柏林愛樂在二○一三年十月剛演出此作,慶祝柏林愛樂廳落成五十周年;在台北,NSO選在新年演出自有其道理。重要的是,這個作品在世界各地的演出絕對是當地樂壇大事。 NSO二○○五年樂季曾規劃演出,卻因故取消,令人扼腕。樂迷們這次有機會能親身體驗、見證這作品在台灣的首演,千萬不要錯過!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打破框架 創新思維
二○一四年是台灣社會的價值系統,歷經破壞與重建的一年,也是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框架,面臨挑戰與改造的時刻。從反核、反國光石化所高舉的環境正義,大埔案反圈地所訴求的土地正義,到反黑箱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甚而到香港的占中與攸關台灣人民食安的「滅頂行動」,一波又一波的公民運動,喚醒了許多對公共議題冷感的人,特別是年輕世代,站出來,透過質疑、顛覆僵化的固有結構、尋找新的價值認同。雖然改變帶來未知和不確定,但陣痛過後,迎接我們的,將是全然新生。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今年亦呈現出變動、洗牌、盤整的態勢。「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整合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三場館,在「一法人多場館」的制度下,彼此串聯、流通,既要發展當地特色、連接在地資源,更要建立合作機制,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重塑台灣表演藝術的新版圖。相較於台灣,中國的文化發展步伐更是快速,各地大劇院的興蓋、商業劇場的市場擴張,以及樂團專業化的轉型,讓對岸求才若渴,紛向台灣招兵買馬,造成國內表藝人才的位移與流動。 自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風表演班休團,台灣正式進入「後大劇場」時代,不僅「大團」的定義不同於過去,在演出規模上,也打破以往「非大即小」的局面,長銷式的中型劇場成了最主流的模式。市場導向的製作,翻轉了從創作出發的傳統,而劇場新品牌接續躍起與劇場自產明星的效應,也大大改變了台灣的劇場風景。在舞蹈圈,編舞家站上大舞台,除了面對不同空間,激盪不同的創作想法外,大型劇場相繼落成,更是其「不得不然」的現實因素,然而,從舞作的敘事結構、場面調度、表演能量到最實際的觀眾問題,編舞家們準備好了嗎? 傳統媒體的式微,網路世代的崛起,影響了大眾閱讀習慣,當報刊的藝評空間萎縮,評論從原本的公共領域退到半公半私的網路世界,如何影響藝文評論的環境?國藝會今年首度推出「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扶植獨立評論人,一時之間藝評遍地開花,但值得探究的是,專業如何建立?多元觀點如何紛陳?眾聲喧嘩之外,藝評的深度與對話關係,仍待進一步耕耘。與此同時,具指標意義的台新藝術獎,從去年改換新制,打破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獎項的區分,成為類型混雜、論述競逐的場域,藉以回應當代藝術去疆界的風潮,這是否會牽動新一波創作潮流,有待觀察。 除上述,二○一四年台灣的表演藝術還有什麼
-
專欄 Columns
長篇(二)
馬永貞知道自己被人害了,他直奔大門,擋他的人立刻不是被打死就是重傷倒地,斧頭再也砍不進去了,把門鎖好,閉著眼睛打完最後一口氣這事情是沒有被打死的徒弟,逃出來說的,可見金鐘罩練成了有多可怕!
-
專欄 Columns
分心的年代
這是個分心的年代,一點不假。特別是當網路的訊息無遠弗屆地如排山到海般傾洩而來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扮演擁有三頭六臂的怪物,眼睛同時看著幾個從不同方向飛來的球,腦子沙盤推演著下幾步可以有的對應之策,在最快的時間點上選擇接住飛來的球或是揮棒打擊出去。
-
專欄 Columns
什麼都會做的,就可以教書
教學的挑戰是要去想辦法讓學生了解如何把一段音樂變成藝術的展現。透過教學,你可以發現到純粹演奏時不會注意的某些面向。演奏家需要時間練習,而教學會打斷練習。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來創造一句新的話語:什麼都會做的,就可以教書,但別教太多,留一點學生給別人!
-
專欄 Columns
假(上)
「真」是自私的,因為它無時無刻不想要表現自己的真;真是懶的,因為真就是不用去為對方付出或改變的理由,還能占盡道德上的便宜,「妳們都好假,不是也對客戶生氣嗎?為何不表現出來?」真會轉移話題,不用思考事情怎麼辦,只要往真/假的籠子一丟,突然眼前的事情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