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瑞典編舞家史班科博格編創的《英語物質》,近期在各大美術館巡迴。此作在充斥著裝置物件的環境中演出,布料衣物、酒類或提神飲料,舞者大部分的時間只單純執行一些簡單的「行為」,強調的是體內體外「身體的變化」,而舞作的音樂、空間呈現出拼貼的大雜膾,正是如同一樣影響人類精神的「文化物質」。
身兼舞蹈理論家、 策展人、藝術家的瑞典編舞家馬丁.史班科博格(Marten Spangberg),去年由紐約MoMA PS1美術館委託製作,近期在各大藝術節和美術館巡迴的作品《英語物質》La Substance, but in English。
《英語物質》在接近行為藝術的編舞表演當中以舞蹈為經驗思考社群媒體和非物質勞動,探討網絡新科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世界互動時扮演的角色,卻同時完全不是運用新媒體的編舞作品。而史班科博格十多年來的創作主題脈絡,實與去年台北雙年展中廣泛討論的「思辨唯實論」(speculative realism)高度關聯,讀者可藉此一探他的編舞實踐及「唯實論」與身體的關係。
閃亮物件的表演
《英語物質》的整個舞台布景即是個充斥著裝置物件的環境,布景是一塊塊手工拼湊的補綴地毯,波希米亞嬉皮拼貼,香奈耳、YSL、GUCCI等耀眼閃爍的商品名牌符號的泛金色牆面,半空幾片巨大的閃亮大麻葉吊飾,而與觀眾席等高的整個舞台鋪滿銀色太空保溫材料,光鮮亮麗螢光閃亮,地面四處散落布料衣物,啤酒、提神飲料(紅牛、蠻牛之類)等各式飲料堆,巨大的試管、瓶瓶罐罐裝著人工螢光的化學飲料液體,狂歡過剩的多重感官迷幻刺激體驗,拼貼堆疊滿溢的文化內容,場邊的煙霧機不時排出莫名氣體,整個空間隱隱瀰漫著藥物加酒精的味道。而從標題中提示的「物質」,即可明顯看出這些物件與四個半小時的馬拉松表演中的八個舞者和一個DJ占有相同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不禁想到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一九九四所作,運用大量物件、舞者不跳舞而只操作移動物件的《作者定名》Nom donné par l’auteur) 。
轟趴中的醉人音樂和化學物質
現場DJ的音樂大量拼貼電音、R&B嬉哈和主流流行音樂,也重複不斷出現電腦中大家熟悉的來信提示音、操作錯誤的聲音等,隨時提醒我們有程式在背景執行,有軟體正在控制著台上這一切。舞者大部分的時間只單純執行一些簡單的「行為」,甚至是單純地坐在場上如同道具布景或台下觀眾,時而拿手機自拍,時而隨音樂起舞 。整場表演雖然表面上看來非常即興,但從少數群舞仍可看出實則經過極仔細編排。而且除了隨音樂起舞之外的一切動作都放到極慢,瀰漫著儀式的氛圍,酒精、提神飲料加藥物的性感派對。舞者不少喝飲料的動作,啤酒在手間傳著,甚至一邊嚼口香糖一邊表演。
為點出化學物質進入體內,(亦可參考法國編舞家 波依.夏瑪茲Boris Charmatz二○一四的作品《吃食》Manger 中每個舞者皆用嘴表演吃紙)舞者們操弄把玩似乎是食物的物質,或使其發生膨脹冒泡等化學變化,把莫名的粘稠膠狀物質倒在頭上臉上,更如小孩般在滿地的人工色素透明果凍上打滾,將身體皮膚與藥品的接觸放到最大。對人體而言,使用提神飲料或藥物都是以攝取化學物質控制腦力,從蠻牛到咖啡等飲品使人注意力集中促進工作效率, 而抗憂鬱等藥劑更是調整心智狀態, 使人維持在工作適任狀態。在當代加速資本主義下,資訊機器已達到令人痙攣的工作節奏,一切都太多太快,資訊與情緒同時爆炸。在表演中電子舞曲加速的節奏下,舞者刻意放慢的動作更是匡現文化(音樂)產品或化學物質(飲料)對情緒對腦力、對工作的影響,能量高低對工作對生命的重要性。
身體內外的劇烈改變
不論由體內或體外,表演中都極為強調身體的變化,體內使用化學物質從生理上改變身體,體外則藉由服裝和化妝改造身體。大量慢動作的場上換裝,混搭層層堆疊不同風格的服裝在身上。大量螢光的暴露勁爆體育服飾和滿是贊助廠商商標的衣服,加上舞者面無表情的緩慢動作,時而使人有古怪服裝走秀的錯覺。舞者在台上也互相化怪妝,化假鬍子,群體變身,性別跨越。當中一舞者的角色較為鮮明,是個屢屢搖鈴的法師,雌雄難辨的紅眉中性道人(令人很難不想到殭屍電影 ),同時是也是螢光綠手指的煉金術士 。一段以法師為中心的群交派對場面,眾人動作刻意地批判指射媒體中標準化的性愛狂歡動作。
表演除了像調酒般調著化學物質,鍊金術派對同時也「調」各式文化,拼貼各式抽象符號。加乘的效果引發巨大變化,大量噴出。表演最高潮是一場射精儀式,場中央一男一女兩人動作一致,各捧一大瓶可樂左右並排跪坐地上,瞬間,可樂大量噴出射在兩人臉上。一如資本主義的生產原料是亢奮、是勃起、是執爽(jouissance),將性能量轉換為勞動產出,是當代社會至關重要的工作課題。
文化物質,物的網絡環境
相較於活在自然中的古人,現代人活在層層堆疊拼貼的文化中, 在各式媒體、網絡建構的世界中,抽象語言符號就是我們的住所。表演中的電子舞曲、黑人R&B、場景視覺中的大量商標符號或服飾混搭的各式風格即是《英語物質》所指稱的文化物質。在表演中,這個包圍身體的整體文化環境和藥物化學物質對人身體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影響,顯然「物質」不止是物理化學的,更是直接影響大眾情感情緒的文化。同時影響生理和心理,跨越有/無機、非/物質的現代性二元論,社會與自然、主體與客體間純粹的二分法。兩者間藏著某種網絡的、混種的連續體,連結主體與客體、思想與世界、文化與自然。
文化屬於語言、意義、知識的範疇, 自然則受到物理化學、理性科學法則的支配,而「思辨唯實論」的首要關鍵就在於破除介於文化與自然間的分野,直接連結人類意識與物件的世界。將人類、動植物和物件等等,世界中的所有物置於同一水平面上。「物的民主」、「東西的議會」等「物件導向哲學」將物件自人類意識中解放出來,重新賦予它們自主性, 回歸以「物質(substance)」的角度來思考這個世界。從史班科博格二○○三年的作品《情感驅動》Powered by Emotion,即可觀察到此物件導向哲學和思辨唯實論的脈絡,實則在近年來相關議題開始在當代藝術圈火紅延燒之前,早在《英語物質》之前他就已直接針對相關的網絡、大自然等課題推出其他系列作品。物質與精神文化並不全然是斷裂的,而刺激慾望情感流動的文化物質和直接影響腦神經細胞的化學物質,就如同促發化學變化的催化劑。
流動的能量與觀眾的質變
正如同傳統的物理化學變化都與能量的流動或交換脫不了關係,在《英語物質》中身體與物質的「改變」和四處竄流的「能量」才是真正的重點。觀眾除清楚目睹能量以不同的形式體現,不單只是傳統的舞者身體運動,更是置身亢奮執爽的社群經驗,台上台下都在喝,觀眾坐著也在搖。
直截地說,能量是以文化的形式包圍我們,不論是貫穿作品的螢光閃亮視覺刺激元素,或樂音中電音、R&B強烈的節奏,舞動心情帶動身體。而視覺聽覺上大量的拼貼、堆疊產生的鍊金術碰撞效應,更是呼應藥物在體內引起的強烈化學變化,驅動情感欲望和能量的流動與轉換。
在一次訪談中,史班科博格以自己過去的作品《大自然》Nature(2013)解釋大自然是沒有單一線性敘事的,在網絡狀結構的真實世界中,我們只能接近它,只能體會它的再現,而不可能完全理解它。因此在沒有敘事只有概念的情況下,表演中觀眾的角色更顯得重要,作品開放觀者各自詮釋翻譯,同時企圖與觀眾一同建構某種社會性舞蹈,某種因為社群軟體而共享的寂寞,某種不知名的煉金術轟趴。而觀眾在此就如同網絡上的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同時消費和「被」消費,也就是生產。顯然重點並不在於尋找既定的真理敘事,而在於使觀眾在作品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詮釋,也就是屬於他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