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不平則鳴!百年明格斯
查爾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1922年4月22日-1979年1月5日)是一位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鋼琴家、領團者(Bandleader),綽號「爵士怒漢」(The Angry Man of Jazz)的他,活躍於非裔美國人社會地位洶湧翻動的時期,並以實際作品證明了爵士樂可超越原有的娛樂功能,演化為成熟的藝術形式。 今年適逢他百歲冥誕,就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位爵士怒漢的生平、藝術成就與對現在的影響,並祝他100歲生日快樂!!
-
焦點專題 Focus 爵士怒漢(上)
直球對決社會亂象
「各位先生女士們,請別將我與這事做連結,這不是爵士樂,這些人生病了。」一向以高標準嚴肅面對音樂的明格斯拿起麥克風說道。
-
焦點專題 Focus 爵士怒漢(中)
以實力對抗偏見
具有非、英、中、德及印第安血統的明格斯出生於亞利桑那州,童年在洛杉磯南部的Watts街區度過,1920年代該區治安尚未惡化,小明格斯也在教會禮拜與古典音樂的薰陶下成長,事實上他在青少年時期是個優秀的大提琴手,也學習長笛、長號,彈得一手好鋼琴,並是爵士小號手/作曲家Lloyd Reese的學生,但他們的課程內容不是爵士樂,而是「當代」音樂:德布西、理查.史特勞斯(《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是明格斯的最愛)、斯特拉溫斯基等,師徒倆還會一邊聽著黑膠唱片,一邊分析《春之祭》的和聲語言與配器法。
-
焦點專題 Focus 爵士怒漢(下)
與時間賽跑
明格斯的健康狀況在1976年開始出現異樣,1977年被診斷出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稱漸凍症,當時的醫學界對它認識不多,只知道罹患此症的病人心智運作正常,但會逐漸失去肢體的控制,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何其殘忍,明格斯雖在1979年1月謝世,在人生最後一年多的時光中,他已無法站上舞台演奏低音提琴,也無法彈奏鋼琴,甚至連提筆寫下音樂都成了奢望,所幸那時已出現了卡帶式錄音機,讓他以哼唱的方式錄下新作品後,交給工作坊的成員們做後續的排練與演出。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歧義散策: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
許多年以前幫一齣戲做視覺,一稿後依據導演意見與各種feedback一路改了9個截然不同的設計(沒有誇飾開玩笑)(還是更多?)最後導演選了最一開始的一稿;還是另外一次也是做了5個up以上的版本,業主也抓狂了:「很酷的感覺就對了,隨便你怎麼做,只要很震撼讓人對戲很期待的感覺就好了」隨之新版本零秒過關。 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製播的podcast裡導演許哲彬的一系列《導演(不)只出一張嘴》第一集裡導演王嘉明提到:「(大致語意)導演要怎麼透過一張嘴讓團隊動起來要怎麼知道語言的力量在哪裡,哪些語言以為是廢話但其實是有用的,以為有用的語言其實卻都是廢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
舞蹈
黃于芬的橡皮筋哲學 《談彈》彈射壓力與解放
自2019年始,舞蹈空間推出「勥」系列,藝術總監平珩藉著舞團邁入30周年之際,邀請昔日自家舞團舞者「回娘家」編舞,今年邁入第3屆的「勥3」推出編舞家黃于芬與空間暨燈光設計黃申全、服裝設計林璟如共同編創的《談彈》。這件平珩笑稱為「三頭牌」的製作,將從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黃色橡皮筋出發,讓橡皮筋等物件直接拉扯、撞擊舞者肉身,寫實地表現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衝突與壓力。
-
戲劇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上演古代遠距離戀愛
臺北市立國樂團從2017年首創「TCO」劇院後,即以1年歌劇、1年音樂劇的節奏推出新製作。讓更多觀眾藉由精緻的戲劇性表演,進一步成為國樂的愛好者。今年全新規劃的《大畫昭君~觀落雁》,是北市國與全民大劇團的第四度合作,也是劇團中國四大美人系列中的第3部古裝音樂劇作品。
-
藝號人物 People 巴黎歌劇院新任合唱團總監
吳淨蓮 今日花都的明日詠唱
去年(2021)4月宣布接下法國巴黎歌劇院合唱團指揮,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吳淨蓮,一夕之間在歐洲樂壇成為矚目新星。 自大學時期獲留學獎學金負笈歐洲,吳淨蓮至今已經旅居歐洲30餘載,在法國、瑞士、荷蘭等國知名歌劇院都有多年工作經驗。在前往巴黎前,吳淨蓮是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歌劇院的合唱團指揮,7年來不僅帶領該團隊贏得全球最優秀合唱團殊榮,也在國際舞台上建立了聲望。如今遊歷了一圈又再回最初求學之處法國,且是為了加入這個歐洲編制最完整、合唱團團員超過百人的巴黎歌劇院,雖有硬體裝備的支持,但相伴而來的責任與壓力也不容小覷。
-
藝@書
寫傳,也寫台灣情
林衡哲本業為醫師,但在文化界,卻無人不曉他致力推展藝術、以台灣文化為主體為職志的精神。從年輕時代起,林衡哲即催生「新潮文庫」、引進世界名著開拓讀者眼界,旅美期間創辦了「台灣文庫」出版台灣文化名著與傳記;返台後又創立「望春風出版社」,並於醫界開設人文講座。而身為資深樂迷的他,數十年來也孜孜不倦地推介台灣音樂,結識了知音與戰友作曲家蕭泰然,更在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會長期間,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並將濃厚的民族情懷推向國際,在樂壇大放異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世界的崩壞重建 肉身的冒險挑戰
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
挑戰邊界
宣言的宣言
無論這些學生們是否會繼續追求自己在宣言中所倡議的理想,這種自我反思並以文字表達的行為,本身就極具變革性。這是一段健康的自省歷程,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應該經歷它。退後一步,檢視我們做了些什麼,並且將我們對於未來的願景化為文字
-
戲劇 阿姆斯特丹劇團「ITALive」
疫後劇場新疆土 《易卜生之屋》、《封塵舊事》特映登台
2021年因疫情取消來台演出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作品《易卜生之屋》,今年將在「2022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劇院特映系列登場,完成與台灣的觀眾朋友見面的許諾。
-
跨界 線上 ╳ 沉浸
《福爾摩斯辦案:國會殺人事件》 台灣轉譯的復刻與轉化
《福爾摩斯辦案:國會殺人事件》是個在(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產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少年Pi在舞台上的奇幻漂流
2001年,楊.馬泰爾(Yann Martel)在他的國際暢銷小說《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裡提問:如果1個10幾歲的男孩和1隻兩百多公斤的老虎,被困在救生艇上227天,會發生什麼事?2019年,1齣改編馬泰爾小說的劇場作品則試圖回答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如何把這樣的故事搬上舞台?
-
舞蹈 兩男三馬 一舞10年
驫舞劇場《兩男常罩》
要談驫舞劇場,我們很難不意識到「時間」這件事。只不過,當年三馬狂飆的「速度」動能(還以同名作品拿下2008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似乎也隨著人生歷練與創作體悟,逐漸化為成沉靜平和,卻同樣打動人心的時間長河。
-
看戲不忘電影
電影中的編舞
到了新作《情聖西哈諾》,透過西迪拉比的動作設計與場面調度,讓原本雜亂動線的麵包廚房瞬間有了秩序,女僕們也有了民俗舞蹈的風味,陽剛的軍隊有了溫暖與曼妙的變化,鏡頭穿梭其中,或是空中鳥瞰的大場面,有著舞蹈影片的迷人感。也許群舞乍看有著寶萊塢的歌舞場面,但西迪拉比在此收斂他天馬行空的當代舞蹈語彙與創意,沒有繁複困難的動作,反而在鏡頭中讓原本的場面豐富而靈動。
-
焦點人物 台灣版《群像》排練指導
劉奕伶:抹除界線,成為橋梁
COVID-19在這兩年席捲全球,至今方興未艾,也帶動了一波表演藝術生產模式的轉型。無論是基於永續劇場、節能減碳的考量,或是受疫情所迫,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採取遠端排練的方式,進行排練或演出,特別是在國際巡演方面,創作者們無不研發出精密的模組,並邀請當地的排練指導加入製作,以適應新世界的運作方式,如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群像》(Colossus)與台灣排練指導劉奕伶的跨國合作關係。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作曲家
鄭伊里 開啟藝術的觸覺與視野 打破場域界線
她用聲響、用肢體、用科技,將音樂的時間性轉化為立體的劇場藝術,用自己的語彙詮釋時間的概念,營造了具有觸感的空間感知。鄭伊里在台灣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之後,再以紮實的作曲技巧為基礎,探詢、思辨、實驗、延伸,用音樂建構藝術的複領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郭耀仁 接受自己,在表演裡溫柔發光
攤開故事工廠歷年來的宣傳海報,在演員名單中必定有著這麼一個名字郭耀仁。曾經1個月的4個週末裡,他都跟著故事工廠登台,大多數時間雖扮演綠葉,但總能讓觀眾記得他的角色。其實,表演最初不在他的規劃,反而更像表演找上門來,自己也沒有放棄。近20年下來,在舞台上活過不同人生,戲外則將這些收穫與養分分享給表演課上的學生。此刻,郭耀仁已經能在表演上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