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鄒欣寧

發表文章 194 篇
  • 周書毅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書毅:希望十年後的我還是能懂得「活在當下」

    他是這次特別企畫中,唯一堅持不想在拍攝時「再現」自己童年形象的。 固然,人長大了,曾經容的下孩童全部身體的藤椅,如今顯得侷促,但他更在意,自己已從那張藤椅長大了,「你不覺得一個人的身體會長大,是很奇妙的事嗎?」一面在椅上尋找著怎樣的姿態適合現在這個自己,他一面發問。 敏感細膩,自我要求高,總想找到更好的,還要再好。在拍攝現場不斷透露出這樣的性格,或許說明周書毅能夠趁早成名的原因。從高中開始編舞,傑出的肢體和才華獲羅曼菲賞識,卻拒絕她的就學建議,堅持走自己的路;到今天,周書毅除了經常合作的驫舞劇場,也自行成立「周先生」舞團,除了創作,他的企圖心更廣闊舞蹈在台灣能長大到什麼地步,舞蹈能與社會發生多少種關係,他都想試探,都想實踐。 這當然不簡單,且成果絕非立竿見影,有待漫長的時間驗證。不過對於時間的效用,話語常帶感性的周書毅頗具信心。四月初的獨舞作品《我/不要/臉》試圖在「回不去」的時光縫隙中,處理身體、自我意識與社會環境的三方對話,但周書毅的Schedule絲毫沒有回不去的傷感抒情,從下半年《下一個》編舞計畫,以在校生編舞者為對象徵選創作發表,從倫敦一路跳到紐約、台北的《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也將展開國內巡演。計畫排到數年後的周書毅說,「我就這樣從藤椅上長大了。」(鄒欣寧)

    文字|周書毅、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賴翠霜說:「我希望我的舞即使不跳舞的人也能喜歡,也能意會些什麼,對他的人生有某些程度的影響……」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德國奔回的編舞黑馬

    賴翠霜 從困圍中尋索內在自由

    她是碧娜.鮑許的學妹,也是台灣少數在德國發展的舞蹈工作者,自二○○二年起陸續應邀返台與國內舞團合作發表編創作品,在以舞作《囲》贏得○八年台新藝術獎後,也讓國人驚覺這位編舞黑馬賴翠霜的出現。她的新作品《抽屜》,延續《囲》的系列,將從大環境的包覆,回到個人隱匿內在的探索。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余采芩穿上碧娜.鮑許舞作中的招牌長洋裝,將舞上台灣的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一個跳進烏帕塔舞團的台灣舞者

    余采芩 藉《春之祭》紅衣狂舞 淬煉出自己的靈魂

    在還沒去德國前,余采芩在網路上看到碧娜早期作品《春之祭》中的經典舞段紅衣女子激烈的七分鐘獨舞,看完這段強烈懾人的獨舞,余采芩半晌說不出話,腦中浮現的,是自己跳這支舞的景象。「說不上來,當時我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connection(聯結)存在我跟那個角色之間」當時她並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以這個角色、這支舞,跟著烏帕塔跳遍世界各地。

    文字|鄒欣寧、Ulli Weiss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祐如:期許在面對想要的當下,能勇敢選擇

    這幾年的台灣舞壇多以男性編舞者當道。全男舞團也好,酷嗜科技感的舞蹈編創也罷,甫結束的雲門2春鬥,編舞陣容更是徹底的陽剛本色。雖說這是個性別概念逐漸解構的時代,然而眼見碧娜.鮑許、姬爾美可、莎夏.瓦茲等女性編舞家在當代舞壇各擅勝場,我們不禁期待,台灣的舞蹈新世代,何時也站出幾位女性編舞者,為這片已然蓬勃的創作場域,匯入更多元的觀點與風格。 去年兩廳院主辦的「新人新視野」舞展,便出現了幾位令人期待的年輕編舞者。其中,曾兩度入選此舞展的林祐如,以一支廿分鐘左右、極度簡約卻完整而細膩的雙人舞《Amarcord》,令人印象深刻,也被舞評人鄒之牧形容是一支「善於言情」的作品。 曾是雲門舞集2的舞者,也跳過林懷民、羅曼菲、伍國柱、布拉瑞揚、鄭宗龍、周書毅等人作品,林祐如堪稱「舞而優則編」,她的作品不刻意強調爆發性的身體,而藉由連續性的動作,令情感和關係的變化漸次攀升,最後畫上戲劇性的句號。作品形式簡單,在一片拼貼或增添種種非舞蹈元素的作品中,反見其秀異與自信。 才剛跨出創作腳步的林祐如,在寫給自己的信中,流露出少女的溫柔與樂觀。這股蘊藉的柔情會隨著創作技藝的累積演進成什麼模樣?請祐如持續努力,給觀眾一個驚喜的答案。(鄒欣寧)

    文字|林祐如、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周書毅一年間從歐陸、美洲,一路演回台灣。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以舞蹈點亮「台灣之光」

    訓練多元創意多樣 精準舞步國際名揚

    台灣舞蹈人才近年來愈來愈受國際矚目,除了被稱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許芳宜,更有許多年輕舞蹈人在國際發光發熱。今年的舞蹈星光更顯璀璨,從周書毅、黃翊的編舞創意,到許友俞、簡良哲、朱桂賢、吳孟珂在國際大賽中的獲獎精湛舞藝,台灣成為當代舞壇重要品牌,看來指日可待。

    文字|鄒欣寧、林韶安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座談會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旗艦的未來 共同的遠景

    「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記錄摘要 自從兩廳院邀請日本劇場導演鈴木忠志執導的製作《茶花女》首演以來,引發了台灣表演藝術界與觀眾的熱烈討論,議題從劇場的美學到製作的內涵,更延伸到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制度與內容,以至國家資源的公平與否等。為了讓各方對話更有意義地交流,本刊在三月初舉行了「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邀請了兩廳院與表演藝術界人士與會。在此刊出當日座談內容精華摘要,以饗讀者。 時間:2011年3月2日上午10點至12點 地點: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引言人:黎家齊(《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主持人:閻鴻亞(詩人、電影暨劇場導演) 與談人:黃碧端(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陳郁秀(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黎煥雄(銀翼文化藝術總監) 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館長) 王嘉明(「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st

    文字|高煜玟、鄒欣寧、許斌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孫尚綺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德舞蹈家

    孫尚綺 文本為鑰 開啟身體舞動

    旅居德國柏林的舞者暨編舞家孫尚綺,「兼具東方與西方」的當代身體風格,讓他在德國舞壇備受矚目。在以DialogueⅡ獲得二○○七年斯圖加特國際獨舞藝術節編舞金牌獎後,除了曾應邀與威廉.佛塞與莎夏.瓦茲的舞團演出,他的編創腳步也從未停歇,常從令自己動心的文學作品出發編舞,他說:「我認為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是in body的,會讓身體不斷產生反應;可以說,好的文本就是一個舞譜。」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中)應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左)之邀,特新繪兩幅水墨,借展於音樂廳貴賓室。右為建築學者漢寶德。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師藝術創作進駐 兩廳院美感躍升

    自去年十二月底起,兩廳院因為兩位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展出,更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是特地為兩廳院貴賓室創作了全新的長幅水墨,而雕塑大師朱銘則是在兩廳院發表了最新創作系列《立方體》。

    文字|鄒欣寧、林韶安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開

    【台灣】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開 透過專業委員的提名、觀察與學術論述等嚴謹之評選過程,「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從2010年近千檔展覽與表演中精選十五項入圍作品,兼具多元與創新的挑戰,帶您綜覽台灣當代藝術的獨特風貌。入圍特展並於即日起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同時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誠品高雄夢時代店、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地舉行演講座談,有意參與者可查詢台新藝術獎網頁:http://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1_about/history_detail.php?MID=4ID=418 全台首座定目劇場「水源劇場」誕生 為了推動台北市的文創產業,台北市政府將羅斯福路公館商圈的水源市場大樓十樓規劃為「水源劇場」,計畫仿效百老匯的定目劇,打造全台首座「定目劇」劇場空間,未來水源劇場進駐的每一齣劇目檔期至少兩個月以上,劇場預計將於今年10月份完工啟用。水源劇場的總樓地板面積約2,182平方公尺,包括500席次實驗劇場、演員後台化妝室、燈光音響控制室、46席多功能小劇場、行政辦公室與公共服務空間等。市長郝龍斌表示,台北市每年的觀光客人數不斷成長,希望未來推出定目劇以吸引觀光客。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北市府會邀劇場人士集思廣益,討論水源劇場未來營運模式,目前先行試辦,由文化局以三年時間完成委外為目標。 六校九科系投入「2011傳藝鳳凰花畢業聯演」 由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滿堂彩-2011傳藝鳳凰花畢業聯演」,將於5月的每個週末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登場,進行九場演出。此次聯演將全國傳統藝術相關科系畢業製作整合於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力演出,今年共有六所學校、九大科系投入,由超過四百位傳統藝術科系畢業生,呈現戲曲、傳統音樂、民俗技藝領域的

    文字|耿一偉、俞秀青、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工作室中的陳界仁。
    幕後群像 當代藝術家、舞台裝置設計

    陳界仁 讓舞台幫助擴散演員的能量

    活躍於當代藝術界,創作類型涵括攝影、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的陳界仁,雖然參與舞台設計裝置的作品只有《軍史館殺人事件》與《荒原》,但以精簡、詩意而強悍的意象,令人驚豔且難忘。他說他的任務,是「讓舞台幫助擴散那能量」,「我常想的,不是台詞講了什麼,而是當演員沉默,意象仍然流動。這才是舞台的作用。」

    文字|鄒欣寧、陳敏佳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孫維新接觸表演的經驗比進入天文專業領域開始得更早。(許斌 攝)
    一本藝術經

    孫維新 寓教於樂 天文學者打造劇場夢

    知名天文學者,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孫維新,曾經是個愛好舞台藝術的「文藝青年」,從京劇演到舞台劇;當他成為一個科學教育者,他也欣然透過他醉心的表演藝術,來傳授他一樣醉心的天文科學,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展現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無限之網》
    藝@書

    創造的美好時代

    從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與美國設計家伊姆斯夫婦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了創造的美好,就是自然優遊於不同的材質間,以創造之心自在地選擇最適切的表現方式。

    文字|鄒欣寧、商周出版、木馬出版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藝@書

    說故事的自由

    當自由如空氣般理所當然地存在,我們對自由的歌頌,相較於那些仍在不自由的拘禁下奮力呼求自由的人,總有幾分錦上添花的虛空。不曾體會過受限與禁制,我們如何能夸夸談論自由?從這個標準來看,伊朗籍的阿颯兒.納菲西與中國的章詒和,則毫無疑問地,都可作為持續以書寫追尋實踐自由的代表人。

    文字|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
    藝@書

    作品是最好的生平介紹

    《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與《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皆以傳主談論創作歷程與作品分析為傳記主體,卻不因為集中剖析創作而予人過於專業、閱讀艱澀之感,反而透過傳主口述創作時的心理歷程、反覆琢磨作品的經驗,令表演藝術工作者「台上/幕前一分鐘,台下/幕後十年功」的箇中甘苦躍然紙上,也令讀者見識到對「細節」的注重,如何造就藝術大師的耀眼成就。

    文字|鄒欣寧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文化就是身體》
    藝@書

    找回肉體的呼喊與存在

    《茶花女》一劇演出後餘波蕩漾,但也讓人對鈴木忠志的劇場美學充滿疑問,透過《文化就是身體》這台灣第一本鈴木忠志著述集結之作,即便未必能讓觀眾全面釋疑,但也提供了另一條解讀鈴木忠志的蹊徑。

    文字|鄒欣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馬汀.瑪傑拉在二○一○年巴黎的服裝發表會上,展示了宛如紙娃娃的服裝。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正的時尚 是把思想穿在身上

    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比利時的時尚設計雖然晚發,卻爆發力十足。數個世紀的醞釀蓄積,直到一九八○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和馬汀.瑪傑拉(Martin Margiela)趁勢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驚醒沉睡許久的時尚界耳目。

    文字|鄒欣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極簡音樂謹嚴而逐漸翻轉遞進的樂曲結構,讓姬爾美可演繹出形式簡淨中不斷變奏的肢體語彙。圖為羅莎舞團2006 年訪台演出的Rain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何必劃地自限 ?「混」在一起就對了!

    不同於德國的舞蹈劇場、法國的浪漫抒情和美國的後現代舞蹈路線,卻又包容上述風格,透過創作者個人背景、特質的加乘,揉合出「不只是跳舞」的創作趨向,在舞蹈的基礎架構上增添劇場、Live音樂、藝術、時尚等元素,亦解散了人們對於舞蹈的定義,從中開創出新的表演/觀賞視角。「愈混愈對」,正是比利時當代舞壇躍居頂端的關鍵。

    文字|鄒欣寧、劉振祥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姚淑芬
    藝號人物 People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 十年為期 以舞檢視生命足跡

    二○○○年創立了「世紀當代舞團」,一晃眼,已經十年!編舞家姚淑芬於此刻回顧自己的舞蹈生涯,竟發現「十年」對自己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數字,從小時候學舞的不情願,到發現自己不適合芭蕾,然後走上現代舞編創、成立舞團的道路,一路下來的姚淑芬,就像一個好奇的流浪者,不停下探索的腳步。這一次的「十年」,姚淑芬挑戰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收心回歸舞蹈肢體,獻上《婚禮》與《春之祭》,更坦誠掘探人的原始情慾。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參與「非關舞蹈藝術節」的五位創作者:(左起)朱星朗、方凱馨、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
    即將上場 Preview

    五位表演者 勾勒十年後的身體--8213肢體舞蹈劇場「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

    「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由8213肢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孫梲泰策展,邀請朱星朗、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方凱馨(Casey Avaunt)等五位中、新生代表演者,各自以創作回答「十年後的身體觀」。參與者涵蓋了編舞者、接觸即興舞蹈家、默劇演員,企圖從多元的面向尋找肢體表演的可能性。

    文字|鄒欣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小綠人》採取快速交織、流動的場景,搬演交通現場反映出的人生風景。
    即將上場 Preview

    極至體能舞團新作《小綠人》--斑馬線上 舞動人生即景

    馬路上人行道號誌燈的小綠人標誌,是台灣首創,而編舞家石吉智的新作《小綠人》,則是從小綠人號誌發展出來的,以交通、街景為主題的舞作;透過對過馬路人群的仔細觀察,石吉智採取快速交織、流動的場景,搬演交通現場反映出的人生風景。

    文字|鄒欣寧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