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穎
-
倫敦
西薇.姬蘭《六千哩外》 以新舞向日本致意
舞蹈天后西薇.姬蘭七月初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出新製作《六千哩外》,包含了她與威廉.佛塞合作的〈重組Rearray〉與馬茲.艾克為她量身打造的獨舞〈再見Bye〉。由於三月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正值姬蘭與佛塞工作排練新舞,於是她將此次演出命名為《六千哩外》,以向日本致意。
-
倫敦
英倫出品《戰馬》奔騰 跨海勇奪東尼獎
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的舞台劇《戰馬》,跨到大西洋彼岸,一舉奪得本年度東尼獎最佳舞台劇獎,更囊括最佳導演、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及音效設計等大獎。載譽歸國之際,也引發劇評討論,認為保守黨政府大舉刪減藝文預算之舉,恐有害未來藝術發展活水,期待政府要正視栽培基層劇場的創意生力軍。
-
倫敦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慶五十 上演新作《靜默》
今年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五十週年的團慶,慶祝活動從去年底就開始,除了演出莎翁經典,也不忘推出實驗新作,五月即與擅長實驗聲音與音樂的Filter劇團合作,演出情節跨越時空的新作品《靜默》,透過極簡舞台與各種聲音裝置,探討「說與不說」的選擇之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裡,就是英式芭蕾的搖籃!
相較於歐陸其他成立已有數百年之久的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謙稱該團仍很年輕。事實上,由妮奈特.德.瓦盧娃創立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先為小型舞團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後來於一九三一年,由莉蓮.貝利斯女士提供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作為根據地後,更名為Sadlers Wells Ballet。一九四六年,舞團搬進倫敦柯芬園(Covent Garden)旁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並在十年後舞團成立廿五週年時(1956),由英國王室頒定「皇家」名號。在伯明罕,則有本團的姊妹團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Birmingham Royal Ballet)。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雖不單只為王室服務,與王室關係仍很密切,查爾斯王子就擔任舞團總裁一職,並於三月中偕同妻子卡蜜拉、當時還未入門的兒媳凱特.密道頓出席舞作《愛麗斯夢遊仙境》首演。 在舞團創立同時,皇家芭蕾舞學校也同時成立,妮奈特.德.瓦盧娃相信有好的學校訓練,便能夠給舞團帶來優秀的舞者。梅森女爵談到舞團的風格時,提及創團編舞家佛德瑞克.阿胥頓奠定了舞團的芭蕾風格,阿胥頓熱愛芭蕾舞劇(story-ballet),編舞也常有抒情風格。之後,才華洋溢的肯尼斯.麥克米倫也賦予舞團獨特的個性。除了古典芭蕾之外,皇家芭蕾舞團也發展相當多現代芭蕾舞作,無故事性、以抽象概念演出的作品,無論哪種類型,都相當受觀眾歡迎。 三月底的倫敦,還有些春寒料峭。本刊走訪皇家歌劇院及皇家芭蕾舞團,探索劇院內部的秘密,一窺以此為家的舞者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莫妮卡.梅森:我選擇合作編舞家時,必須大膽挑戰限制
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十六歲就加入皇家芭蕾舞團,是當時舞團最年輕的成員,歷經多年出色的舞者生涯後,於二○○二年起擔任總監一職。○八年,她受勳爵級司令勳章(Dame Commander),表揚她對於舞蹈的貢獻。訪問時,這位日理萬機的總監,總是以不疾不徐的語氣,清楚而篤定地敘述自己的想法。談到首次造訪台灣的心情及首次見面的觀眾,她感到格外興奮且相當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典與現代俱現 跨越時代的經典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訪台的舞碼,包括浪漫芭蕾舞劇《吉賽兒》、「英倫經典」系列的《狂想曲》、頗受好評的現代芭蕾作品《色飽和度》與DGV,跨越古典與現代,也展現了舞團多元精湛的芭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