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歐陸其他成立已有數百年之久的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謙稱該團仍很年輕。事實上,由妮奈特.德.瓦盧娃創立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先為小型舞團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後來於一九三一年,由莉蓮.貝利斯女士提供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作為根據地後,更名為“Sadler’s Wells Ballet”。一九四六年,舞團搬進倫敦柯芬園(Covent Garden)旁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並在十年後舞團成立廿五週年時(1956),由英國王室頒定「皇家」名號。在伯明罕,則有本團的姊妹團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Birmingham Royal Ballet)。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雖不單只為王室服務,與王室關係仍很密切,查爾斯王子就擔任舞團總裁一職,並於三月中偕同妻子卡蜜拉、當時還未入門的兒媳凱特.密道頓出席舞作《愛麗斯夢遊仙境》首演。
在舞團創立同時,皇家芭蕾舞學校也同時成立,妮奈特.德.瓦盧娃相信有好的學校訓練,便能夠給舞團帶來優秀的舞者。梅森女爵談到舞團的風格時,提及創團編舞家佛德瑞克.阿胥頓奠定了舞團的芭蕾風格,阿胥頓熱愛芭蕾舞劇(story-ballet),編舞也常有抒情風格。之後,才華洋溢的肯尼斯.麥克米倫也賦予舞團獨特的個性。除了古典芭蕾之外,皇家芭蕾舞團也發展相當多現代芭蕾舞作,無故事性、以抽象概念演出的作品,無論哪種類型,都相當受觀眾歡迎。
三月底的倫敦,還有些春寒料峭。本刊走訪皇家歌劇院及皇家芭蕾舞團,探索劇院內部的秘密,一窺以此為家的舞者生活。
直擊現場1
舞團的家與主舞台—皇家歌劇院
皇家歌劇院是皇家歌劇團(The Royal Opera)、皇家芭蕾舞團、歌劇院管絃樂團的駐地。歌劇院興建於十八世紀,曾在一八○八與一八五七年兩度因舞台照明引起的火災中焚毀,又曾在一九九○年代關閉進行整修。重新開放後,歌劇院變得更容易親近,也多了不少讓觀眾在演出前後駐足、休息的場地。看著導覽人員一一介紹歷代王室造訪時的照片,還有舞台上方,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彷彿歲月長河漫漫流逝;再看到館內氣氛摩登又優雅的餐廳,令人體會到歷史與現代並存的趣味。
皇家歌劇院一年主舞台演出高達三百場,大小演出共售出七十一萬餘張票券,主舞台平均上座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三。日間還有教育活動及各式工作坊舉行。即便是深夜演出結束後,也有裝拆台等技術人員忙進忙出,幾乎可說是廿四小時無休。
呵護舞者備至的幕後部門
耳邊還傳來柯芬園中各國遊客的談話聲,忙不迭地,便隨著工作人員踏進宛如迷宮般的後台裡,諸多空間則以人名紀念,除了排練空間之外,讓人特別駐足的就是劇院中的舞鞋部門。當舞者有訂做舞鞋的需求時,便由他們聯絡舞者屬意的廠商來訂製。每個舞者都在舞鞋室中有屬於自己的鞋櫃,即便忙碌,工作人員仍為我們如數家珍地說起舞者們各自的偏好。隨著全球化的影響,現在的舞鞋廠多半集中在東南亞,在英國當地製造的品牌如鳳毛麟角。不管是什麼品牌,芭蕾舞鞋清一色是粉紅色。此外,舞鞋部門也負責演出用鞋子的管理與修補。另一方面,占據後台極大空間、數量龐大的戲服、配件等,也有專人負責分類管理,配合每月各節目演出檔期,數以百計的服裝依序分類,讓人目不暇給,館內的服裝部門專門負責打樣製作與修補。
看著舞團如此忙碌,忍不住問:萬一舞者在練習過程中感到不適或受傷,該怎麼辦呢?原來院內也有治療師常駐其中,為他們提供即時的按摩及物理治療,不僅讓傷害降到最低,也讓舞者能夠儘速重回排練室。
皇家芭蕾舞團有近百位舞者,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背景,也豐富了舞團的內涵,多數舞者都曾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就讀,但也有人出自其他國家的舞蹈科班。行政團隊的專業度也不遑多讓,舞團有教育部門負責辦理教育推廣活動;海外巡演經驗豐富的舞團,早在三、四年前便開始規劃大概行程,以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進行細部巡演規劃,在出發前,行政人員必須搞定一百多人的食宿簽證等需求。舞團經理透露,在出發前,包括舞者、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及隨行的物理治療師等,都將拿到一本手冊,蒐羅從旅遊書、當地接待、親友等處得到的相關資訊。不僅團員每人一份,家人手中也有,以便掌握行程。
補助預算變少積極開源也開發新觀眾
接受政府補助的皇家歌劇院及皇家芭蕾舞團,十年來,一直都能夠維持收支平衡甚至盈餘,運用補助款創造了至少兩倍的收入。三月底,英國政府公布了藝文團體新一年的補助狀況,在政府撙節公共開支的情況下,皇家歌劇院整體的補助約減少了百分之十五,皇家芭蕾舞團也必須更積極尋找財源。
在票房方面,舞團除了鞏固原本的忠實觀眾,也積極開發新觀眾。例如針對學生推出的候補票,以十英鎊(約台幣四百七十元)接受學生當天購票。在商業活動外,舞團也有豐富的媒體合作,例如今年演出的《吉賽兒》,便透過與媒體商Opus Atre合作,以電影形式在美國等地藝術電影院上映。談及橫掃全球票房的電影《黑天鵝》,受訪的行政總監大衛.歐海爾(David O’Hare)笑說,電影上映時正巧該團演出《天鵝湖》,還有觀眾電話詢問:「娜塔莉.波曼何時會跟舞團一同演出呢?」
直擊現場2
搭起通往未來的渴望之橋—皇家芭蕾舞學校
科芬園地鐵站出站後不遠,安靜的芙蘿街(Floral Street)不時有貨車出入。這裡是皇家歌劇院的後台出入口所在,抬頭望,與歌劇院以「渴望之橋」(Bridge of Aspiration)相連結的,便是皇家芭蕾舞學校(Royal Ballet School)的高校部(Upper School)。
皇家芭蕾舞學校成立於一九二六年,亦由妮奈特.德.瓦盧娃創立,成為培養職業舞者的搖籃,也是英國芭蕾萌芽之始。二○一一年為妮奈特.德.瓦盧娃逝世十周年,為紀念她身為「大膽的傳統主義者」對英國芭蕾的貢獻,四月份也特別舉辦了紀念研討會。
皇家芭蕾舞學校主要分為兩部分,除了給十六歲以上學生就讀的高校外,初校(Lower School)位於倫敦西南近郊的瑞奇蒙園(Richmond Park)中的白屋(White Lodge),招收十一至十六歲的學童。在芙羅街的高校部,校舍落成於二○○三年,內部的空間均以著名的舞蹈界人士命名,例如芳婷廳便是紀念著名的芭蕾舞星瑪歌.芳婷。
為學生搭起未來生涯的橋
在妮奈特.德.瓦盧娃創立舞團及舞蹈學校時,她的願景是舞團與學校能夠緊密連結,這個願望直到高校部募集資金整建科芬園現址後,逐步實現。當時,建築師想出以橋梁連結歌劇院與高校部的點子,使學生可以更容易地往返歌劇院與學校間,尤其緊急需要替補舞者時,學生可迅速抵達歌劇院後台。站在橋上,還可以清楚聽見舞台監督的廣播。不僅如此,取名「渴望之橋」也象徵舞團與學生間交盪的火花。事實上,學生常以不同形式參與皇家芭蕾舞團的演出,有機會與舞團舞者們交流經驗,甚至共進午餐。此橋落成後,於二○○四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大獎,其螺旋狀的外型,更成為科芬園的另一地標。
校內硬體設備五臟俱全。在設備新穎的排練室中,懸掛有著名舞碼的劇照,彷彿前人也在觀看著學生上課,略帶彈性的地板保護舞者不受傷。另,校內有圖書館、健身房及佈置小巧溫馨的交誼室,也可讓學生稍事休息。
除教學外,學生的健康也被校方妥善照顧;許多人常誤解舞者必須節食以維持苗條身材,事實上,舞者運動量大,若缺乏均衡的飲食,體力和發育都容易產生問題。學校會定期追蹤學生的身體狀況,不只是體重,還包括發育情形等。此外,若學生有舞台恐懼症等困擾,校方也會做及時的心理輔導。高校部的學生是在前兩年同時接受學術及術科訓練,第三年則專心於舞蹈訓練,以準備未來的就業。皇家芭蕾舞學校相當自豪於畢業生的就業率,以去年畢業生為例,除進入與學校有高度聯繫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及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及英國其他舞團如蘇格蘭芭蕾、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外,亦有數名畢業生被歐陸、美國及澳洲的芭蕾舞團所網羅。
學費雖高昂 但也有外來財源贊助優秀學生
然而,皇家芭蕾舞學校的學費高昂,每人每年學費及住宿費用共約兩至三萬英鎊間(約台幣九十四萬元至一百四十一萬),與英國的公學(Public School)或其他寄宿學校相去無幾。依照英國政府培養音樂及舞蹈人才政策(U.K. Government’s Music and Dance Scheme),有才能的學生無論家庭貧富,均可在藝術學校中得到適當的訓練,因此,具英國或歐盟籍的學生,可在審查過後,獲得政府補助;需繳交全額學費的非歐盟地區學生,則可申請獎學金。有些非歐盟地區學生,則是在國際比賽中嶄露頭角,進而得到入學的機會及財務上的支持。類似電影《舞動奇蹟》Billy Elliot的故事,在皇家芭蕾舞學校中並非特例;約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學生受到政府、基金會或個人獎學金在財務上的支持。接待我們的發展部經理費契特(Jim Fletcher)表示,對於學校的公關部門來說,如何讓大眾了解舞蹈學校並非專門服務中產階級或富裕家庭,並且願意慷慨捐助,是相當大的挑戰。
芭蕾舞者多半於四十歲前退休,比一般人早了廿年;甚至可能因為受傷或意外使舞台生涯頓時劃下句點。因此,皇家芭蕾舞學校也提供升學所需的學術訓練,學生畢業後皆有足以申請大學的學術能力。除了培養舞者在音樂藝術的造詣之外,令人意外的是,校方表示舞者的數字概念也相當不錯,或許是需要經常計算節拍,及在演出時變換隊形所致。學校亦鼓勵高校部畢業生多方面探索自己的興趣,在英國申請大學的普通高等教育程度測驗(A-Level)中,也有學生選考數學、商業研究作為檢定考科。在學校裡,學生不但接受舞蹈及學術訓練,校方也會安排他們參觀工廠、博物館、教堂。如此一來,學生在畢業時不僅僅擁有優秀的舞蹈技巧,同時也能對社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能使他們去詮釋舞台上的角色。
挑選學生重視特質 培養有主體性的舞者
那麼,懷有舞者夢想的孩子,如何能夠進入這首屈一指的舞蹈學校呢?在英國各地有七所協同機構,定期舉辦徵選,在各地初選過後再到倫敦參加複選。除了正式入學的全時學生(full-time student)外,校方亦接受學生申請暑期課程(summer school)。隨手拿了大廳裡放的暑期學校申請表,除常見的身高體重項目外,仍須附上申請者穿著舞衣做出指定姿勢的照片,以及父母的身高等資料。入學考試競爭激烈,從近千名申請者中,僅約廿五至卅人能被錄取。皇家芭蕾舞團現任藝術總監梅森當年甚至重考,直到第二次申請才順利入學。經過激烈的競爭,錄取後並不保證就此一帆風順。每個學期校方會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若認為學生不適合,校方會協助轉至其他學校。為了一圓芭蕾夢,相當多的舞者遠渡重洋負笈倫敦。參訪當天,我們遇見了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孩尚瑤謙,她原先在北京舞蹈學院附屬中學唸書,在國際比賽中得獎後,到了皇家芭蕾舞學院就讀,聽見我們說中文,興奮地跑來打招呼。
當被問及挑選學生的標準時,費契特表示,學校並不是要培養出數十名一模一樣的舞者,而是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在徵選學生時,除了看學生的體格、技巧及音樂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學生的潛能與態度,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決定學童是否能雀屏中選。舉例來說,某個孩子或許沒有最美麗的脖子,卻非常擅長跳躍,而每位申請者在徵選過程中,學生都會被個別逐一地被學校考量。
校舍中特別有設置有服裝部門,參訪當日,我們獲得允許進入參觀。因應高校學生頻繁演出、編舞比賽的需要,該部門提供衣服清洗的服務。同時,該部門也保存有相當多的戲服,小小一件綴滿了亮片與珠珠舞衣,要價上看五百英鎊,必須小心清洗保養。除了演出時穿著的戲服外,在學校裡,學生依照年級不同穿著不同顏色的舞衣,不同顏色的芭蕾舞裙(Ballet tutu)堆疊起來,亦是有趣。校方安排我們觀看高校一年級男生上課,看著稚氣未脫的男孩們,在教師的指揮下,隨著音樂練習旋轉、跳躍等動作,反覆練習下,秀氣的臉龐隨之泛紅;有學生落地時一個不小心犯了錯誤,也難逃教師嚴厲的法眼。
積極發掘編舞才華 與舞團密切「建教合作」
除了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芭蕾舞者外,費契特也自豪地表示,該校特色之一便是發掘學生的編舞才能。細數皇家芭蕾舞學校著名的編舞家校友,如曾來台的荷蘭舞蹈劇場(Nederlands Dans Theater)前藝術總監季利安(Jiří Kylián,任期為1975-2004年)、大衛.賓利(David Bintley, CBE)、約翰.紐邁亞(John Neumeier)、較年輕的有亞當.庫柏(Adam Cooper)、克里斯多福.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凱西.瑪森(Cathy Marston)。當然,更不能不提曾創作《瑪儂》的麥克米倫,他的另一齣名作是一九六五年由瑪歌.芳婷與紐瑞耶夫首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不僅如此,就連現任藝術總監梅森、行政總監大衛.歐海爾及舞團經理安德魯.赫斯特(Andrew Hurst),也皆為校友。
談及在皇家芭蕾舞學校的訓練,行政總監歐海爾表示,學校與舞團之間有相當緊密的連結,學生不僅可以觀賞排練,並且可以在畢業之年與舞團合作演出,若舞團演出需要較大的編制時,也會徵召學生參與。幸運的學生能在高度競爭下,畢業後即進入皇家芭蕾舞團。紮實的訓練,也將特殊的英式芭蕾風格傳承下去。
在培育專業舞者的同時,皇家芭蕾舞學校也透過英國政府的「舞蹈夥伴計畫」(aDvANCE National Partnership Scheme),將芭蕾舞介紹給一般學校的學生。首屆計畫,皇家芭蕾舞學校與位在利物浦的高中及進修教育學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為義務教育後的進修教育,與一般大學不同)合作,利物浦的高中生被邀請參加甄選,與參與計畫的舞者一同發想創意,創作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原創舞碼。之後皇家芭蕾舞學校又轉與薩福克(Suffolk)郡合作,為當地社區與學校推廣芭蕾。「推展倫敦」計畫(Advance London)則邀請當地學生,在國家藝廊中選擇畫作與雕刻作為靈感來源,集體創作屬於他們的舞蹈。除了在倫敦的高校部,在白屋的初校部也會定期開放給社區民眾參與。
這類推廣計畫不僅使一般的學生、民眾了解芭蕾舞及舞者養成,同時也拉近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英國政府如何策略性地培養舞者及未來可能的從業人員、觀眾,當然還有贊助者。
直擊現場3
美麗後面的汗水—舞者就是這麼過日子
舞者的生活是緊湊而忙碌的。每天上午十點半,所有的舞者會集中開始上課,練習舞蹈技巧兼暖身,對於當天有演出的舞者來說,更是相當必要。採訪當天,我們獲准進入排練室觀看舞者上課。無論資歷,舞者隨著音樂反覆依教師的指示練習。進行到一半,又換上硬鞋,改練旋轉等動作。正當我們專注地觀看美麗的芭蕾伶娜時,藝術總監梅森與副總監羅倫絲(Jeanetta Laurence)步入排練室,站在一角觀看舞者練習。剎時間,練習中氣氛變得有些嚴肅。然而緊張的氣氛並未持續太久,幾位首席舞者還抽空向梅森打招呼,並且擁抱、問好。
舞者其實不節食 而是少量多餐
七十五分鐘的課程結束後,稍事休息,接著開始依照個人的行程表開始排練。若晚上沒有演出,排練會在傍晚六時結束,而有演出的舞者,則在五點半結束排練,用兩小時的時間更衣、化妝,準備演出。舞者朝夕相處,感情也相當緊密。如此緊湊的行程中,舞者多半會少量多餐,補充能量。外界常誤解女舞者為了維持纖細的身材,會進行節食,事實上,維持均衡飲食及定量的蛋白質攝取,才能應付大量的體能消耗;若覺得需要特別鍛鍊某部分的肌肉,歌劇院內也有健身器材供舞者使用。
想加入皇家芭蕾舞團,往往得從努力考上皇家芭蕾舞學校開始。然而,每年舞團的甄選也吸引不少其他國家好手競逐。一般來說,初加入皇家芭蕾舞團的舞者會先從Artist開始,之後一步步升至首席舞者(Principle),這當中會花的時間並不一定,也並非每個人都會升至首席舞者。若是特別有潛力的舞者,則可能在短短幾年中便升上首席。
專注舞蹈生涯 退役往幕後發展
訪問至此,不禁好奇:在如此繁忙的行程中,舞者有時間放假嗎?原來舞者也有排定的暑假。然而舞台生涯短暫,大部分舞者都非常熱愛工作。為了練習,舞者或許並不像一般的年輕人可以盡情享受派對、放縱娛樂;為了理想,必須下定決心,當然也必須有所犧牲。
芭蕾舞者的舞台生涯多半在四十歲前結束,退役的舞者也常往幕後發展,不管是行政、編舞、教學,或是自創舞團,都仍為舞蹈貢獻。例如舞團經理安德魯赫斯特(Andrew Hurst)便運用他的舞蹈專業與商學訓練,負責打理舞團行政的大小事。
另一方面,同樣身為職業婦女,舞者又如何兼顧家庭與小孩?舞團經理表示,依照舞團過往的經驗,許多女舞者在懷孕後會暫離舞台休息,在英國法定的廿六週有薪產假結束後重返崗位,舞者也可視情況延長產假,最長可達共五十二週。舞團目前有四位母親,在家庭的支持下繼續著舞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