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衡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人樂壇的燦爛霹靂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鞏固指標形象 與世界並肩
展望未來,建議NSO還是要更鞏固指標樂團形象,與世界並肩。未必把多元任務當成包袱,這樣可能反而稀釋了「精品」特質。現代樂團為數眾多,本該分擔扮演不同功能角色,不宜大同小異、浪費資源。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重鹹劇情熱辣 善惡之間的強硬對比
音樂劇《變身怪醫》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一:網路世代的新媒體現象
雜談眾議百花齊放 專業仍可笑傲江湖
數位時代來臨,人們不再停留在平面閱讀或電視觀看,互動性強的網路改變了新的媒體閱聽習慣。在這個人人都可發聲的虛擬肥皂箱上,評論更見百花齊放,演出行銷手段也緊跟潮流與觀眾互動頻繁但變動中也有不變,專業依舊是堅強的基本面,動盪之後總有新秩序出現,就看你「適」或「不適」。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誰是接班人-古典音樂家之興亡」
「幽默古典」會不會成為一種新傳統或新門類?善於此道的人似乎多了起來,而且段數愈來愈高。猶記最早是在二十年前看到的Danny Kaye與梅塔指揮紐約愛樂的搞笑演出,一些段子已成為經典,後來也被台灣團隊模仿演出。接著有Telarc唱片推出的一系列P.D.Q Bach,惡整古典音樂史上的種種。不過,這些大多是注重表面搞笑效果,十年前基頓.克萊曼和朋友們則在Lockenhaus音樂節玩出一種「智慧形」幽默古典,強項在音樂本身的設計和表現。 近年,則有一對活寶二人組「伊古斯曼與朱」(Igudesman Joo)吸引了大眾目光,而且更透過現代Youtube,使他們聲名遠播。他們的特點是兼具諧星的肢體喜感和專業的音樂機智。相形之下,與注重外表的傳統表演,或內行人才能欣賞的克氏冷幽默,「伊朱二人組」顯現前所未有的收放自如。 幽默古典之所以困難,在於要求過人的超技。如果表演者連正經演好一部作品都吃力,就別想在音樂上秀出花樣。而且如同偉大的喜劇一樣,要有精緻、細膩而且精心設計的內容,以及流暢自然的演技。這次,「伊朱二人組」和前輩克萊曼的搭檔確實值得留意,標題「古典音樂家之興亡」等於是對自己音樂家的身分、當代音樂界的處境,以「音樂」為經緯,寫出一幕發人深省的黑(或灰)色喜劇。這已經不是單純搞笑或顛覆傳統,而是別有意涵的演出,咱們就一同用心顛倒吧。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楊忠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卡門》、《陪我看電視》
《尼貝龍根指環》的印象已經乾燥,莫札特三部曲的花俏道具也已裝箱。現在更期待的,還是陶醉在最挑戰感官的《卡門》。看簡文彬這個不設框的風流才子,怎樣指繪出交織香水、酒水和血水的肉慾大戲。卡司好得不得了,由獲獎如雲的女導演贊貝洛(Zambello)執導。把二○○六年她在英國柯芬園大受好評的製作,授權澳洲歌劇院,搬到台北給簡文彬和NSO做定彩。簡系班底陳美玲、王凱蔚、廖聰文演出配角。《卡門》這種「重鹹」的戲,如果指揮、導演、演員不夠嗆,戲就容易涼了。從網路影片來看,贊貝洛的手法還不錯,很直率、也善用道具做一些隱喻。我個人的期待還要高一點,簡文彬應該是加分點。 其他想看的是賴聲川《陪我看電視》,這是一部從大陸紅回台灣的戲,以一台電視機的旅途,顯影大陸三十年景觀。賴聲川的戲,型愈來愈明,某方面來說並非好事,但因題材特殊,還是非常期待一觀。果陀改編尼爾.賽門名劇《傻瓜村》,由李立群擔綱,相信已經有許多粉絲提款以待。小帥哥五嶋龍剛出道時,本以為是借其姐名氣走紅,但隨著近日活躍度提高,各種好評的累積,使他的聲勢甚至有超越其姐之勢。上回來台錯過了,這次應該會去一探究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今常民的創意大接龍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梁祝」在中國藝術史應該創下紀錄。幾乎說得出的藝術形式都有「梁祝」,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乃至電影、電視,說的、彈的、拉的、唱的、傀儡的、動畫的無處不在,使「梁祝」成為影響最深遠的民間共同記憶。與其說各家梁祝是在詮釋同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梁祝』各表」,大家只是利用它的故事架構,陳述自己心中的奇想。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歐蘭朵》
無疑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首發第一砲─羅伯.威爾森與魏海敏的《歐蘭朵》,是二月最讓我感到痴迷、被吸引的節目。誠然,現代劇場不是我的專長,由我來為大師打包票也不適宜,不過這個製作最吸引我的,還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跨界精神」。 基本上,用舞台劇呈現名著《歐蘭朵》本身就是大挑戰。從原著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f),到小說主角亦男亦女、跨越三世紀的奇幻人物歐蘭朵,羅伯.威爾森如何用一方舞台細膩表現,本身就有無盡的話題,尤其廣大的電影觀眾更感好奇。現在由京劇第一名旦魏海敏搭配國光劇團演出,導演要克服的不僅是原著的詮釋問題,還要解決不同時空藝術形式、觀念與美學的融合問題。 包括舞台、燈光、服裝都是西方製作群,但是台灣這方排出的也是一時之選,且都有長足的跨界經驗,例如戲曲版編劇王安祈、京劇指導李小平,乃至音樂總監陳揚。過去我們欣賞的是本地創意發想,現在則是隔空接招,傳奇高手「尬」上狠角色,原著已然精采,製作群如何搶戲,是成是敗?且在台上見真章。
-
焦點專題 Focus
一條演化的不歸路
我不認為去年的表演界特別「跨界」、「混種」,只是「蛻變」腳步加快、加大。它承襲現代劇場界一貫的前進腳步和方向,只是「截彎取直」的革命舉措較多,引人注意而已。蛻變加快的原因,我認為有三:特定團體的推動、技術的進步、劇場的整體潮流。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太陽劇團《歡躍之旅》
我把「太陽劇團」名列「不能不看,不能再看」的表演節目之一。不能不看的理由是,它確是表演界的奇葩。結合特技、音樂、歌唱、舞蹈與舞台藝術於一爐,達到一種精緻、和諧的完美。以前稱它「馬戲團」可能會造成觀眾的錯誤期待,因為就純特技挑戰度來說,「太陽」未必最辛辣、最灑狗血,而是在表現肢體特技的前提下,展現視覺、聽覺與肢體的綜合藝術,因而被列入「視覺音樂劇場」。 為達此目標,「太陽」可說挖空心思,從題材、軟硬體,都是最高檔的設計,堪稱爐火純青。當然,杜普瑞(Ren Dupr)的迷幻音樂是最吸引人的,這位加拿大作曲奇才創作多部劇場音樂,甚至替香港回歸大典捉刀。曲風有點拉丁、有點爵士、有點憂鬱的冷浪漫,是他的音樂讓「太陽」如此賞心悅目。 「不能再看」的原因和個人挑剔有關。「太陽」明白人的體能有限,所以朝多元題材去設計,推出不同訴求的劇碼。有懸疑、有科幻、有的針對兒童、有的則鎖定成人。然而看過一些劇碼後,覺得面對藝術追求與迎合觀眾期待的兩難時,特技的主導地位還是不能易位。這樣一來,最近某些劇碼的創意就僅止於「換湯」程度。本次來台的劇碼是《歡躍之旅》Alegria,一九九四年的著名劇碼,是太陽極富好評的代表作。一般觀眾看熱鬧,劇場人也能看門道,有太多值得觀摩欣賞的地方。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弄臣》、管樂歌仔交響夢-《宋宮秘史》、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十二月節目像繁花錦簇,多樣、富創意是特色。其實,我最想看的是賴聲川、王偉忠的《寶島一村》,但聽說已經聲勢驚人,就不在此錦上添花。亦宛然掌中劇團《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是個了不起的活史料,反映這種台灣最珍貴的民俗藝術,在特別時空下產生的奇異變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年度大戲則推出大型京劇《弄臣》,沒有錯,這部新奇的製作是移植威爾第歌劇《弄臣》,由李寶春和舞台名演員樊光耀跨界演出,音樂還是由鍾耀光擔綱。且看女人如何在京劇中善變,台上見真章吧。至於桃園交響管樂團的「管樂歌仔交響夢-《宋宮秘史》」,由李哲藝創作、指揮,依我的音樂經驗來說,真是太超過了。不過他們可是排出正式的導演、戲曲指導、編舞、編腔,認真的程度,讓人好奇程度一百分。 最後正經推薦一個嚴謹的音樂節目,胡乃元組織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胡乃元是極少數不安於上台、下台、回家的一位音樂家;人家是往外找創意,他是朝音樂底部找內省。他準備長期辦藝術節,透過交流、研習深耕藝術性,這次推出全本室內樂曲目,沒有一部有標題,但都是精品,與觀眾一同探索音樂邏輯中的純粹美感。非常下苦心的節目,加上大提琴家王健助陣,認真推薦。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達人推薦—鴻鴻、楊忠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
跨界搬演歌仔戲 精雕細演室內樂
國臺交新樂季已經由八月廿四日、陳樹熙指揮胡德夫演奏演唱的「原住民新韻」揭開序幕。攤開國臺交下半年的菜單,除了有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的跨界製作《蝶谷殘夢》讓人驚艷外,國際音樂節的室內樂與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麥爾領軍的音樂會,也令人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傾聽名家與經典 管樂歌劇菜色新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已從八月九日開幕的「台北市音樂季」展開新的樂季演出,團長徐家駒舉出該團這個樂季的節目特色,就是器樂演出多樣,尤其是管樂,包括日內瓦金牌小號名家安東生、偶像薩克斯風名家須川展也,以及單簧管大師保羅.梅耶都相當令人期待。而固定演出歌劇的北市交,今年也推出新菜色,浦契尼《強尼.史基基》及費拉里《蘇珊娜的秘密》,都是台灣難得一演的劇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爾頓.強+南非音樂+漢斯.季默
三大門派 共同鍛造《獅子王》融合曲風
從製作觀點看音樂設計,首先,要在市場走紅一定要有人氣作曲家領銜,這就是艾爾頓.強。其次,本劇以非洲為背景,少不了非洲音樂,於是引進傑出的南非音樂家Lebo M、Jay Rifkin、Mark Mancina,寫出原汁原味的非洲風格,散發強烈「異國風味」。另外,本劇是動物版《王子復仇記》,自然少不了史詩般壯闊的配樂,由漢斯.季默負責,確是高招。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喜樂社區》
我不認識曾慧誠,但我得承認,他即將首演發表的音樂劇《喜樂社區》,是我這個月最感好奇和興趣的表演。一方面是我本來就對原創、新風格、本土的作品感到興趣,一方面是因為這種精緻路線的作品,補足目前日新月異音樂劇舞台的新門類。 從前年開始,綠光劇團和嵐創作體陸續引進中小型的百老匯音樂劇,這些美式音樂劇講究細膩與寫實,就像室內樂一樣,適合親近的欣賞環境與直接的交流溝通。雖然規模小,但就像近距離魔術一樣,反而需要更成熟的技術與訓練。 本劇是「耀演」劇團的創團之作,由團長曾慧誠(導演,美國紐約大學音樂劇碩士)和詞曲創作人李潔亭共同創辦。而《喜樂社區》的創作靈感得自百老匯音樂劇《Avenue Q》,這是一部以芝麻街布偶演出的可愛作品,如同去年演出的《I love you, you are perfect, now change》一樣,關切的是平常人生活中的小問題。也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所以它就成為人生共通的大問題。從該團對本劇創作理念的陳述看起來,台灣音樂劇已經從「為做而做」的摸索階段,進入有所嚐試而做的實踐階段。而這群以新面孔為主幹的新血輪,相信可以為本土音樂劇場帶來更多的思維與動力。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國樂話匣子系列之四—女人心事
還是老話題,即使在平等開放的社會,為什麼女性在作曲界佔弱勢呢?少數個案,不能為統計結果做平反。我個人的心得是,女性看待音樂的角度、聆樂的反應,是和男性相當不同的。即使欣賞同一部作品,男女接納同樣的訊息,消化方式卻走兩條軌子。如果主流價值觀由男性主導,女性永遠無法和男性一路,即使磐古重開天地亦然。但價值觀若倒轉,女性就居了上風,這是自然之理。這不需要什麼社會革命,只要在一個女性專場,這個境界就得以實現。 「國樂話匣子─女人心事」可能規畫之初只是噱頭,但只要女性成三,就能聚合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這場演奏會不僅所有曲目與女性有關(例如鄧雨賢《望春風》、《雨夜花》、顧冠仁《花木蘭》、王立平《紅樓夢》、趙季平《大紅燈籠高高掛》),連演奏者、獨奏者都是女性主導(鍾佩玲琵琶獨奏、張佳韻指揮北一女中國樂團和北市國),再加上串場名嘴李永萍、洪秀柱,女性意識將強到不行。有趣的是,音樂題材雖是女性,倒清一色是男性的作品,大有五花大綁、訊問個明白的意味。無論如何,「女性專場」音樂會的概念倒是可貴的首創;這種場合裡,音樂中的女性意識才能化零為整,宛然成形。雖然此次未必完美,但應能引領風氣之先,我也樂觀其成。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春節序曲—劉炬與長榮交響樂團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記得某前輩評論表演有時寬、嚴不一。我問他原因,他回答:「最基本我要看到演出者的誠意。」這句話很有啟示性,是我經常反思的事。台灣很多中、小形團體,稍縱即逝者有之、大雜膾者有之,但「精神」卻非文宣所能標榜,需要時間驗證。就這個標準,胡乃元和陳志昇常帶給我這樣幾近恆久的真誠印象。 胡乃元是我前輩,從大學聽他演奏到現在,始終維持同樣樸素而純粹的追求精神。總是聽到他在音樂上有什麼新體驗、新探索。在許多同輩已經原地踏步時,胡乃元依然專注於新嚐試。最近返台組織「Taiwan Connection絃樂團」,攤開其創建藍圖,依然是不帶一絲雜質的藝術實踐。 陳志昇是我後輩,台灣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生,一頭栽進中樂,組織「小巨人絲竹樂團」(編按:此次主辦「春節序曲劉炬與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他對中樂的理念、品味、實踐做法,堪稱一流。在他手下,民樂成為豐富、多變而充滿新精神的新藝術。是他,讓我把當年「國樂已死」的宣言拿出來燒掉。 這一西一東,一老一小,同樣有追求藝術的純粹、接近頑固的韌性,雖然市場上屬於小眾,但是近悅遠來,我樂意在此為他們做保,招些知心客。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音樂
水藍與夏漢,締造全新《梁祝》奇蹟
如果我告訴您,兄弟象隊打敗紐約洋基隊,您會做何感想?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機率,但總是難以置信吧?這種令人掉下巴的驚奇,在表演舞台上並不多見,但是夏漢/水藍/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梁祝》,確實讓我掉了下巴。這是十幾年來絕無僅有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