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克昌在樂壇留下的印記不算多,卻是點點關鍵。(許斌 攝)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人樂壇的燦爛霹靂

林克昌的傳奇一生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指揮家林克昌(1928-2017)六月十五日在澳洲辭世,享壽八十九歲。在其橫衝直撞、火光迸射的一生,大概這是最平靜的一則新聞。他憤世不群的個性,本可能在世間早早沈寂,然而一直到八十高齡,他仍繼續發光發熱。他的藝術,永遠能得到那麼多愛戴。而他的來時路,也將隨時光歲月益顯傳奇珍貴。

傳奇出身

所謂「傳奇」,有時不在事件大小,而在過程出奇。以這個標準看,林家一門出五位音樂家,簡直就是奇上加奇。一般觀念裡,音樂家的出身,經常與人文薈粹的都會聯想在一起。然而林克昌的家世跌破世人眼鏡;他出生於印尼婆羅洲的馬辰(Banjarmasin),炎熱的赤道叢林,盛產的只有紅毛猩猩,和夜半從竹筏屋下游過的大鱷魚。

曾祖父來自中國泉州(所以林克昌的英文名Lim Kek Tjiang,閩南味十足),有著中國移民的剽悍和冒險性格,擅武術,憑著木尺和腰間皮帶,打敗當地達雅克族(Dayak)酋長,而娶公主為妻。達雅克族野性未馴,據聞還有食人的習俗,曾以人腦款待當年這位中國女婿。八分之一達雅克血統的林克昌,自稱血脈中激流的不止是音樂的熱情,還有連自己都難以掌控的暴躁。

天賜奇才

林克昌早年沒有音樂神童的特異事蹟,也沒有名師高徒的佳話,完全就是誤打誤撞。父親林金水只有小學二年級學歷,做過各種苦差事。某次偶然做起廉價中古小提琴的生意。為了試琴,父子兩人瞎摸胡碰,這使得林克昌再怎麼難堪,也要承認這位「什麼都沒學過」的父親就是「啟蒙老師」。

這位亦師亦父的老師,除了足以列入「家暴」級的管教外,沒有任何專業技術。也因此,林家五位兄姐弟接連成為音樂家,只能證明才華真的來自DNA和上帝。妹妹Lim Swan Liang(鋼琴,漢名不詳)、大弟林克明(大提琴)、二弟林克漢(小提琴)、三弟林克定(中提琴)後來都成為各據一方的音樂家,而且剛好可組成鋼琴五重奏(也許打破世界紀錄?)。他們的共通點只有兩件:音樂才華、火爆脾氣。這個完美組合卻罕得合奏,林克昌坦言他們如果合奏,必然引發衝突。實際上,兄弟間後來果然形同水火,數十年互不往來,最後也是老死不相見。

獨樹一格林克昌美學

無論如何,音樂家畢竟不能光靠才華和摸索。這要感謝當時印尼是荷蘭殖民地的背景,荷蘭政府二戰後提供優秀印尼學生前往荷蘭留學機會,林家兄弟總算踏上歐洲習樂之路,得以真正登堂入室。其間曲折與艱辛,過程尤勝奇情小說,讀者不妨自行查看資料,在此不贅述。

上帝創造這樣一位奇才音樂家,必然賦予他不凡的使命。總括來看,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我曾這樣描述他的指揮:「動作精準合宜,指揮棒所到之處讓人意亂情迷。他的樂句處理是波濤起伏的,特重分句、對比、音色;浪漫、華麗、挑逗人心……」

這種手法處理西方經典曲目具有特別效果,但未必受歐美樂壇主流接受認同。所以林克昌指揮華人、日本樂團往往最有效果,完整呈現所謂「林克昌美學」。而這種綜合西方技術與東方感性的美學,在七、八○年代詮釋中國管絃樂時大放異彩。唱片奇才海曼(Klaus Heymann,Naxos集團總裁)別具慧眼,在HK品牌推出林克昌一系列中國音樂唱片,在華人音樂史上,大概有五嶽的高度。尤其一九七八與西崎崇子/名古屋愛樂合作的《梁祝》協奏曲,西方媒體估計有數百萬張銷售量(盜版更不在此數),堪稱華人音樂中的奇蹟(又是一項紀錄)。

我與林克昌相處多年,雖然不是他的學生,但是對他的詮釋邏輯知之甚詳。我曾說他像華人世界的卡拉揚(H. Karajan)、有人說他像克萊巴(C. Kleiber),有時像杜特華(C. Dutoit)那麼鮮豔,有時像馬捷爾(L. Maazel)那般壯麗,但林克昌就是林克昌,他的特質就是單一無二,在華人世界未必絕後,但肯定空前。

懷才不遇?左右逢源?

過去我常用「生不逢時」或「懷才不遇」來形容他波折的一生。今天斯人已逝,回首反思,覺得這兩句話都應該修正。林克昌生得「恰逢其時」,所以他的每個建樹都是關鍵而無法取代。林克昌其實「左右逢源」,所以才能在每個地方都有人為他奔走,為他爭取機會。十五歲就因頂替首席演出成功,一夕間被雅加達廣播交響樂團擁戴為首席。這種「驚豔」、「暴紅」的事件不止發生一次。在大陸,林克昌啟發了文革前幾個重要的中國樂團。在香港,他創建職業化的香港管絃樂團(HK Phil)。在台灣,打造了新生的長榮交響樂團,而且指揮了幾乎所有重要樂團。

林克昌灌錄唱片數量也在華人指揮家中名列前矛,早期他錄製獨奏會和協奏曲,之後在HK品牌錄製多張中國音樂唱片,在日本也錄製一些古典黑膠唱片。他是首位指揮RNO這樣世界頂級樂團留下四張交響樂唱片的人(作為製作人,我與有榮焉),晚年更在長榮交響樂團,留下大部分最拿手的經典曲目。

這樣的經歷,還能稱為「懷才不遇」嗎?老天爺,他只要多懂一點「做人」,事業有機會比現在成功數倍。林克昌的個性善良率真,但也同時具備了大多人性的弱點。包括:敏感、多疑、易怒、固執、自我中心、缺乏包容……有時像個孩子,無關善惡,只能說缺乏成熟的自制力。

在台灣寫下句點

二○○四年我完成《黃土地上的貝多芬——林克昌回憶錄》(與陳效真合著),正值林克昌任長榮交響音樂總監時。原以為對林克昌已經了然於胸,沒想到後來發生的「航運鉅子對上音樂大師」事件,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親身體悟。書中先前描述的人際衝突,竟在身邊師長、朋友身上搬演,真是百味雜陳。當事情從談判、協商,升高到激化與對立時,我選擇了退出是非。沒有「力挺」這位敬愛至深的前輩,不是畏懼,而是了解到「人事」與「天命」的極限。

「長榮交響樂團」是由前長榮總裁張榮發支持下成立,團員由林克昌親自嚴選、指導,在很短時間內,這個初生的青年樂團達到可和資深老團並比的高度。而且在不算長的任期內,留下許多經典曲目錄音,補足林克昌早年的許多遺憾,此事確實對台灣樂壇、對他個人都是莫大的功德(雖然他當時並未十分了解)。最後林克昌還是離開了長榮,二○○八年則在總監簡文彬安排下,NSO為林克昌舉辦了八十歲紀念音樂會。林克昌夫婦拉著執行長邱瑗的手,在交誼廳含淚切下生日蛋糕。現場有林懷民老師和諸多友人的祝福,學生群和樂迷的圍繞,為林克昌與台灣的緣分寫下溫馨的句點。

永恆的感謝

林克昌在樂壇留下的印記不算多,卻是點點關鍵。像是上帝即興的巧手安排,帶給人間永恆的恩賜。所有聲響,終將成為不絕於耳的幽谷迴音;沒有雜塵,只存藝術的純美。對於那些曾經協助他留下音樂的貴人,我願意為他補上一句感謝。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