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楊忠衡

發表文章 98 篇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莫做音樂舞台的雞肋

    從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出走,絕非音樂風氣衰敗,而是表示這個社會醞釀了自主的音樂能量。交響樂團的形成,源自西方音樂演進階段需求,非一成不變。它本該為社會所用,而不是為社會所供奉。如果市交事件能促成對樂團的社會定位重新思考,也許能因禍得福。如果淪為權力與職位的鬥爭,那就爭如不要也罷。

    文字|楊忠衡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台灣有樂評荒嗎?

    新階段樂評人朝不同專業發展,或邁向更前瞻、跨領域的文化課題,媒體管道也更見活潑多元。這樣,樂評就算不再以傳統大眾媒體為曝光點,但專業媒體一邊透過篩檢機制,維持指標角色;另一方面也成為維續樂評風氣的鼓風爐。電子報發行量動轍上數萬,更別說那些天文數字的「素人寫手」了。這樣的情況,還能說台灣有「樂評荒」嗎?

    文字|楊忠衡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回歸立足的文化大地

    音樂是件「本立而道生」的事,有了文化基底,精緻音樂垂手而來。而構築文化基底,只有謙卑地研究心靈大地,找尋音樂的切入生存點,再重新出發。全世界作曲界每天生產的「箱底音樂」已多如牛毛,真不需台灣來湊熱鬧。作曲家若徒務學術虛名,隨波逐流,那不過是繼續多幾座沙丘城堡,大地動一動,瞬間化為烏有。

    文字|楊忠衡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尋訪屬於自己的新音樂桃花源

    日新又新,是貫串藝術工作者生命的精神真髓,音樂愛好者如果只知膜拜老去的過往軀殼,那就超脫不了「玩物」的階段,與時俱廢。唯有「反古典」的論調,才能當頭棒喝,提醒並鼓舞更多人去發掘身邊活躍的音樂之泉。

    文字|楊忠衡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Gramophone曾是古典音樂最重要的唱片雜誌,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面臨著轉型或關門的命運。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在新世紀傳唱的留聲機

    就體質來說,大部分「專業」的雜誌,都比唱片為主的Gramophone更貼近「音樂雜誌」。但無可諱言,唱片欣賞已成為影響層面最廣的音樂活動。Gramophone是世界歷史最久、影響力最大的古典唱片雜誌,在各方面均具有相當指標意義。該刊總編輯詹姆斯.喬利相信,只要唱片公司存活一天,人們就需要Gramophone一天,七十八年後,Gramophone仍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文字|楊忠衡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兩種個性的靈魂,同時控制同一個身體,時而恢復善良的傑寇,時而化身為邪惡的殺人魔海德。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重鹹劇情熱辣 善惡之間的強硬對比

    音樂劇《變身怪醫》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文字|楊忠衡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2006表演紀事—Top 10 & 10 Topic 十大表演紀事背後的現象與議題

    前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做過一次「預知二○○四表演紀事」,預告全年的表演大事,當時編輯們做得辛苦,但讀者們反映熱烈,把一年的表演大事做了一遍掃瞄,在國內表演團體往往演出的不確定因素還很高的情況下,編輯檯的「預知」風險壓力很大。 二○○六年,編輯檯重提此事。但這一回,我們放聰明些。一方面也因為現在可以照表操課的節目比過去穩定的多,另一方面,每一年其實都有一些大事,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趨勢。於是PAR編輯檯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大事,涵蓋人物、場地、節目、事件共二十項,由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楊忠衡、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及PAR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讀者選出二○○六最值得期待的十件人與事,而「Top 10」的背後有十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表演人物亮眼出線 超凡的舞藝及亮眼的舞台魅力,許芳宜一開始便在無異議的情況下被評為今年「最閃亮的明星舞者」,台灣大部份的觀眾對這位來自蘭陽平原的舞者或許都還不熟悉,除了三月與葛蘭姆舞團領銜演出,今年四月她還將在雲門舞集2主跳羅曼菲為其量身訂做的獨舞。在舞蹈這一行裡,「舞星」的出線十分不易,先天條件、後天努力之外,還要加上許多環境裡的拱月因素,使得她能以身體與作品交盪出極大的影響力,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舞蹈藝術家。做為一位在國際上被看見的亮麗舞者,我們期待她有更多讓台灣觀眾看到的機會。 在伍國柱因病猝逝後,目前擔任雲門舞集2駐團編舞家的布拉瑞揚更受矚目,被選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長年關注布拉瑞揚的劇場導演鴻鴻認為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今年四月,雲門年度公演的組合便是林懷民+布拉瑞揚的師生檔。布拉首次從雲門2「晉級」為雲門舞集編舞,「接班人」的態勢呼之欲出。 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請來的歐陸當紅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無疑是今年「最具份量的國際導演」,十月將帶來易卜生的《海達‧蓋布樂》和東德劇作家克洛茲的《點歌時間》。曾多次到德國看歐斯特麥耶作品的鴻鴻說:「他的作品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政治氣息濃厚,肢體衝突強烈」,每有新作都會成為歐陸劇壇

    文字|楊忠衡、耿一偉、鴻鴻、盧健英、鄭淑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水藍與夏漢的第一次合作,頗差強人意;而以北藝大學生為班底臨時組成的台北節慶管弦樂團,也無法吃下如此重的曲目。
    音樂

    遇上《梁祝》,琴魔也低頭

    〈抗婚〉有很多戲曲式的散板哭腔,而夏漢勉強演奏成布魯赫式的連續和弦,快速上行音階和碎弓快板音準亂成一塌糊塗。對擅長西方語法的水藍來說,這段充滿戲曲風的囂板音樂處理得是太俄羅斯了一點。

    文字|楊忠衡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音樂

    充滿實驗氣味的飛行任務

    「飛行」無疑是最傑出的一段,在首席華麗精采的小提琴獨奏下,以獨特的都市曲風,佐以類似低限主義的緊迫張力,把人類從珍惜自然轉向破壞生態的情緒,以譏諷、幽默、機靈的手法刻劃出來。個人認為光是這段,就足以構成該劇獨特的價値。

    文字|楊忠衡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消防隊員裝扮的蕭斯塔可維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蘇聯最偉大的音樂家

    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有史以來,可能沒有其他音樂家像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一樣,身後留下這麼多難解謎團,以致作品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詮釋。他到底是黑暗帝國幫兇,還是忍辱負重的「臥底」自由鬥士?直到現在,蕭斯塔可維奇其人其事,就像《無間道》等驚悚懸疑的香港警匪電影一樣,永遠讓世人津津有味的反覆推敲。 展開新紀元的NSO,繼去年演出龐大的「發現馬勒」系列音樂會,今年再接再厲,挑戰交響曲作品更多的蕭斯塔可維奇,一連推出十場音樂會,並有巴夏、尤利.麥爾、波利安斯基、林克昌、呂紹嘉等知名指揮加持,陪樂迷一起「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文字|楊忠衡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做自己,把觀眾吸引到我的音樂裡

    他的演奏會全年滿檔、有自己的教學中心、替名琴代言,未來還可能有自己品牌的樂器。除了少數藉由國際唱片強勢拉抬的年輕音樂家之外,呂思清塑造了一種自力更生、主要靠華人樂壇支持的音樂家新典型。

    文字|楊忠衡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二○○六年,《歌劇魅影》打頭陣,從元月就讓台灣歌舞不輟。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關注的市場現象

    萬事俱備,東風已吹——音樂劇能不紅嗎?

    這幾年來音樂劇行情陡升,西方百老匯大戲紛紛進軍華人世界,今年從開年的《歌劇魅影》就掀起一連串的音樂劇旋風。何以這些在百老匯演出超過十幾二十年的戲還能如此翻紅華人世界?其實巨變的是華人自己的生態,是自己吹起的一股東風,對西方音樂劇產生了需求。這股需求,短期內會表現在市場熱度上,但熱度過後的長期發展,則是值得我們關切的文化議題。

    文字|楊忠衡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國家交響樂團即將在音樂總監簡文彬帶領下,完成史上華人演奏全本《指環》的挑戰。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具挑戰性的演出

    華人歌劇的創舉—NSO演出華格納《指環》

    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是歌劇界的聖母峰,穩居重量級作品之冠。華人音樂家人才濟濟,卻不曾聽聞有人夢想演出一次完整的《指環》直到台灣出了一個簡文彬。簡文彬是超人嗎?憑什麼認為他能辦得到這件事?不過換個角度想,他率先做了這件事,帶領樂壇跨過一個階段。

    文字|楊忠衡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音樂

    德弗乍克也會黯然神傷

    下半場的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指揮幾乎不處理樂句細節,雖有點無為而治的氣槪,然而樂手表現卻是平板的,毫無德弗乍克音樂中的溫暖人性。不禁令人懷疑,難道他們對自己的「國樂」已經掉以輕心,以致將來有賴「禮失求諸野」了 ?

    文字|楊忠衡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演出的《桃花扇》標榜「新編中國歌劇」,音樂是西方管絃樂,演員卻是京劇演員。
    焦點專題 Focus

    一條演化的不歸路

    我不認為去年的表演界特別「跨界」、「混種」,只是「蛻變」腳步加快、加大。它承襲現代劇場界一貫的前進腳步和方向,只是「截彎取直」的革命舉措較多,引人注意而已。蛻變加快的原因,我認為有三:特定團體的推動、技術的進步、劇場的整體潮流。

    文字|楊忠衡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音樂

    真正的歡樂,是件嚴肅的事

    布隆斯泰特採取徐緩處理,讓每個強奏充分鳴響出來,從指揮手勢收尾動作,筆者甚至懷疑他的音色潔癖已經到了連殘響都完美要求的程度。他的音樂段落性強,樂句切割分明,表現慢板段落,起初確有不夠瀟灑的感覺。但隨著樂曲進入快板,工整的架構、堂皇的氣質、穠纖合度的輕重對比,才把一個完全不同的貝多芬形貌揮灑出來。

    文字|楊忠衡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前NSO的音樂總監林望傑曾感嘆地認為NS0一定要走上財團法人的制度才能解決許多問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制度萬能,其他萬萬不能

    實驗多年的「聯合實驗管弦樂團」,在正名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簡稱NSO)後,仍礙於體制的問題而妾身未明;藉著這波世界樂團音樂總監替換風與NSO甫出爐的音樂總監簡文彬即將接任之際,作者借鑑國外各樂團的經營歷程,來省思國内樂團的未來。

    文字|楊忠衡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 音樂

    走在傳統與蛻變之間

    本劇架構由過去動不動端出民族大義的政策劇,朝西方浪漫劇靠攏。開頭交待歷史背景,宣示民族受到外族威脅,然後縮小場景描寫兒女私情,而這些私情又與國家民族利益相衝突這些情節都在威爾第的《阿伊達》、《納布果》中找得到類似痕跡。

    文字|楊忠衡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馬捷爾從小聰明過人,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天才」之一。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面對大師,你準備好了嗎?

    雖然二十年來,國家交響樂團已經接待無數國際指揮,但真正在世界樂壇具有巨星分量者,紐約愛樂指揮羅林‧馬捷爾是第一位。三月十七日,馬捷爾將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樂團能從大師身上學到什麼「馬捷爾經驗」?資深樂評人楊忠衡從馬捷爾的音樂背景及大師地位,在演出前深入剖析馬捷爾將給NSO的一堂課,與樂迷共同期待。

    文字|楊忠衡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基於長期的友誼與默契,夏漢協助水藍締造了新的《梁祝》奇蹟。
    音樂

    水藍與夏漢,締造全新《梁祝》奇蹟

    如果我告訴您,兄弟象隊打敗紐約洋基隊,您會做何感想?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機率,但總是難以置信吧?這種令人掉下巴的驚奇,在表演舞台上並不多見,但是夏漢/水藍/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梁祝》,確實讓我掉了下巴。這是十幾年來絕無僅有的經驗。

    文字|楊忠衡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