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防隊員裝扮的蕭斯塔可維奇(©www.devinci.fr/chostakovitch 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NSO新紀元 蘇聯最偉大的音樂家

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有史以來,可能沒有其他音樂家像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一樣,身後留下這麼多難解謎團,以致作品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詮釋。他到底是黑暗帝國幫兇,還是忍辱負重的「臥底」自由鬥士?直到現在,蕭斯塔可維奇其人其事,就像《無間道》等驚悚懸疑的香港警匪電影一樣,永遠讓世人津津有味的反覆推敲。 展開新紀元的NSO,繼去年演出龐大的「發現馬勒」系列音樂會,今年再接再厲,挑戰交響曲作品更多的蕭斯塔可維奇,一連推出十場音樂會,並有巴夏、尤利.麥爾、波利安斯基、林克昌、呂紹嘉等知名指揮加持,陪樂迷一起「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有史以來,可能沒有其他音樂家像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一樣,身後留下這麼多難解謎團,以致作品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詮釋。他到底是黑暗帝國幫兇,還是忍辱負重的「臥底」自由鬥士?直到現在,蕭斯塔可維奇其人其事,就像《無間道》等驚悚懸疑的香港警匪電影一樣,永遠讓世人津津有味的反覆推敲。 展開新紀元的NSO,繼去年演出龐大的「發現馬勒」系列音樂會,今年再接再厲,挑戰交響曲作品更多的蕭斯塔可維奇,一連推出十場音樂會,並有巴夏、尤利.麥爾、波利安斯基、林克昌、呂紹嘉等知名指揮加持,陪樂迷一起「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一—生死對決

TIME    2005.9.10  7:30 pm

PLACE  台中中山堂

TIME    2005.9.11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二—勝利的凱歌

TIME    2005.10.1  6:00 pm

PLACE  花蓮縣石雕藝術開幕戶外演出

TIME    2005.10.2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三—人性的榮光

TIME    2005.10.15  7:30 pm

PLACE  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TIME    2005.10.16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四—憂鬱的熱情

TIME    2005.11.11  7:30 pm

PLACE  彰化縣員林演藝廳

TIME    2005.11.13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五—智慧的發跡

TIME    2005.12.10  2:30 pm

    2005.12.11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六—展翅的巨鷹

TIME    2006.2.24  7:30 pm

PLACE  中壢演藝廳

TIME    2006.2.26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七—謎樣的永恆

TIME    2006.3.24  7:30 pm

PLACE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TIME    2006.3.26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八—命運的軌跡

TIME    2006.4.14  7:30 pm

PLACE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TIME    2006.4.16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九—生命的光輝

TIME    2006.5.12  7:30 pm

PLACE  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

TIME    2006.5.14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PROGRAM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十—和平的憧憬

TIME    2006.6.9  7:30 pm

PLACE  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

TIME    2006.6.11  2: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一九七五年八月九日,蕭斯塔可維奇逝世於前蘇聯的莫斯科。當時西方世界對他的評價以《倫敦時報》London Times的說法為典型:「蘇聯音樂最偉大的音樂家,以蘇聯公民與作曲家自居。」(greatest figure in Soviet music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e saw himself equally as a Soviet citizen and a composer.)流露對蕭斯塔可維奇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如同米格機和AK-47步槍的發明者一樣,被視為「可敬的敵人」。 何以藝術家會被視作與武器製造家一樣的敵人呢?因為冷戰期間,東、西方競爭劇烈,比底子也比面子。當西方樂界面臨繁華落盡的窘迫時,蕭斯塔可維奇卻堅定地推出一部部質量均佳的作品,創作路線完全獨立於西方現代音樂潮流。他像中流砥柱一樣,捍衛了蘇聯陣營的民族自信心。他所發揮的對陣定力,不遜於萬顆核子彈頭。

三年後,事情卻出現戲劇化的轉變,一位來自蘇聯的音樂學者自稱握有蕭斯塔可維奇的口述回憶錄,並以《證言》Testimony的書名在美國公開發行。此書推翻蕭氏原來公認的創作動機和內涵,開門見山控訴共產政權帶來的災難。書中說:「我大部分的交響曲是為遭受共黨迫害的亡魂所立的墓碑……。太多同胞冤死後,連埋骨何處都不知道……唯有音樂可以彌補憾恨,我要奉獻我的音樂給所有的受害者。」就這樣,蕭氏一下子從蘇聯人民英雄,搖身變成「反共義士」了。

從革命之子到反共義士

蕭氏於身後「起義來歸」,西方樂界自然人人額手稱慶。可是《證言》這本書一直無法證明自己的真實性,所以儘管言之鑿鑿,卻無法為蕭氏蓋棺論定。一九八一年,蘇聯出版一本反制的書,把蕭氏一生信而有徵的文字手稿集結成書,書名為《蕭斯塔可維奇──談他自己和他的時代》。文字中又充滿冷颼颼、激進的社會主義思想。書中可看出蕭氏青年時期意氣風發、恃才傲物,甚至有獨斷獨裁、打壓異己的危險傾向(他批判通俗音樂、批判史克里亞賓的音樂、稱之為「毒素」),在在顯示蕭氏是個狠角色,並不全然是被迫害的可憐蟲。

蕭斯塔可維奇生於革命年代,逝於冷戰高峰(慘痛的越戰在同年結束),是一個典型的「共產革命之子」,他的正邪之爭從不曾平息。他的作品雖具有堅實的技巧、不絕的創意,但在客觀理論面,並沒有驚世駭俗或獨家發明之處,而作品之間也有相當比例自我重複。然而由於他所處的政治背景和特殊身分,使他宿命地成為時代映影與圖騰。他的一言一行,乃至作品內涵解讀,關係心理層面的國際均勢,必然成為世界關切焦點。所以要概觀他的作品,就得先認識其身家背景和《證言》始末。

《證言》事件 無法自圓其說

《證言》事件是由蘇聯音樂學家伏爾科夫(Solomon Volkov)引起,他所提出(或是「創作出」)的這本《證言》,根據他的說法,身世是這樣的:伏爾科夫是個頗有文采的青年音樂學者、樂評人,也是蕭氏崇拜者。一九六○年左右,作者結識蕭斯塔可維奇,並得到後者賞識(為證明這個說法,作者一再在書中提到蕭斯塔可維奇對他的口頭欣賞)。為讓蕭斯塔可維奇留下傳世記錄,作者一再鼓動蕭氏動筆寫回憶錄,但不得要領。一九七一年開始,六十五歲的蕭斯塔可維奇終於接受伏爾科夫訪談的建議,原因可能是自覺來日無多,憂心「吾道不行」之故。 

這些記錄集結成《證言》,內容寫得很詳細,與許多外在史實相吻合,但仍被不少人認為是「偽書」,疑點至少有以下六點:

一、蕭斯塔可維奇口才木訥,而且缺乏系統。作者自稱為了讓蕭氏易於進入狀況,他放棄要蕭氏表白自己,而鼓勵他描述身邊的人與事;透過他對身邊事物的見解,映射出蕭氏心中的觀點。然而伏爾科夫本身是傳播工作者,對蘇聯樂壇瞭若指掌,即使書中記載之事例百分之百事實,仍不能證明出自蕭斯塔可維奇之口。

二、訪談即興而沒有主題,以致成果只是零碎的記錄紙頭(伏爾科夫無法提出錄音記錄,因為他說蕭斯塔可維奇一看到麥克風就發僵,所以不採錄音方式)。作者便將紙頭分門別類,重新組合成恰當的次序,有相當加工的成分。

三、該書沒有可靠的原稿,而且據稱是化整為零託人偷運出境,且全書最初即以英文發表,缺乏有力的原始資料。

四、作者稱蕭斯塔可維奇為身家安全,特別囑咐伏爾科夫務必在他身後才能出版。理由固然說得通,卻也使此書「死無對證」。

五、伏爾科夫自己也承認,蕭斯塔可維奇性格反覆,前後言論常出現矛盾。這也削弱蕭氏言論的可信度。

六、內容一面倒地批評共產制度,從國家政策到生活細節無一不包,語氣與蕭氏在國內公開言論差距太大。即使蕭氏真有此意,也有被「放大」之嫌。作者添油加醋的成分有多少?除了上帝,恐怕只有伏爾科夫自己心裡明白。

無論如何,這本書無法作為信而可徵的口述回憶錄。為這本書對蕭氏人格做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宣示,似乎過於輕率。所以激情過後,學者在引用本書內容時,都不忘加括號註明「如果該書屬實」。

「只要仔細研究我的音樂,就能了解真正的我。」

轉眼之間,蕭斯塔可維奇已辭世三十年,大眾認識他的資料來源,大抵來自三個方向。第一是「官方史料」,蕭氏一生在冷戰中度過,西方對他接觸有限,只能間接採取篩選、矯正過的資料,得到表面化但不致太出軌的認識。第二是得自《證言》,支持這部傳記的人,往往對蕭氏作品附加許多浪漫的附會。這派人士曾經聲勢浩大,《證言》的說詞曾被無數西方著作堂而皇之引用。但隨著俄羅斯開放與資訊透明,重要性反而大幅滑落。第三就是來自後人所提供的第三者說法,包括蕭氏家屬、親友、同儕等。俄國開放後出現的大量資料,逐漸拼貼出一個較接近客觀的形象。這些週圍人士的說法,基本上大都否認《證言》的說法,隱然成為研究蕭氏的新主力。

畢竟,外界永遠無法完全得悉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即使朝夕相處的人。為了得到週到的印象,在《發現蕭斯塔可維奇》一書裡,我們將並列來自三種來源的說法,並從音樂、政治、文學來勾勒蕭氏的面貌。一如人的兩眼因具有不同視角,才能讓人得到立體的全影。希望從三種說法、三個角度的交叉比對,得到面面包容的印象,讓這些週邊事物成為解讀音符的助力,而非障礙。 蕭氏自知身陷時代迷霧,也許預見身後將引起的爭議,他這麼解釋自己:「只要仔細研究我的音樂,就能了解真正的我,以及藝術家的我。」善哉斯言,政治只是過眼雲煙,藝術才是永恆;在人間百態成為荒謬時,藝術卻像千年神木,依然吐芽常新。在冷戰結束的今日,蕭斯塔可維奇到底站哪一邊已不重要,人們也愈能撥開層層迷霧,去體悟真正的蕭斯塔可維奇。

第二篇 蕭斯塔可維奇的四個時期

蕭斯塔可維奇的音樂歷程可以用十五首交響曲做骨幹,每五首恰好代表一個時期。第一期是第一到五號的「早期」(前衛期)、第二期為第六到第十號的「中期」(壓制期),以及第十一到十五號的第三期「晚期」(成熟期)。若加上求學時代的第○期,則可以視為四個大段。而這四個階段,也約略相當於俄國近代音樂的縮影。

童年作品就充滿政治意識

一九○六年,蕭斯塔可維奇生於聖彼得堡(即蘇聯時期之列寧格勒)。他的先人是波蘭移民,蕭斯塔可維奇便是波蘭姓氏。當時波蘭被俄羅斯帝國統治,一八三○年蕭氏的曾祖父還參加了波蘭獨立運動,結果在武力鎮壓後,曾祖父被流亡到偏遠地方。蕭氏祖父也步上曾祖後塵,一八六三年參加左派革命團體,下場是流放到西伯利亞。 

蕭斯塔可維奇的父親沒有參與政治,是位生物化學工程師,在聖彼得堡過著平靜而完全俄羅斯化的生活。他愛好音樂,妻子也是個鋼琴家,因此家中音樂氣氛濃厚。蕭斯塔可維奇九歲開始接受母親的鋼琴教育,起步晚但進步得很快。一九一七年,俄國因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二月革命」。同年發生共黨革命,蕭斯塔可維奇家旋即成為新政府的支持者。蕭斯塔可維奇的作曲是自發的,十一歲就有鋼琴曲《革命先烈的送葬進行曲》、《士兵》問世。成長在革命的時代,耳濡目染之下,小蕭斯塔可維奇的作品就充滿政治味。

革命後的聖彼得堡褪去帝俄光輝,成為一個貧窮的城市。蕭斯塔可維奇父親於一九二二年去世。十六歲的蕭斯塔可維奇必須工作養家,便在默片電影院擔任伴奏鋼琴手。這是一段頗受注意的經歷,評者多認為這段磨練對他日後音樂素養非常有幫助。然而,蕭氏本人對這段日子仍充滿厭惡。收入低、工作超時,健康情況也搞得相當糟。但是蕭氏抱著不服輸的毅力,半工半讀完成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學業。十九歲時,一曲石破天驚的第一號交響曲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第一號交響曲一砲而紅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二日,二十歲的蕭斯塔可維奇發表他的畢業作品:第一號交響曲。指揮馬爾柯(Nikolai Malko)指揮完後,放下指揮棒回身告訴聽眾:「我剛為交響樂史翻開新的一頁。」這部作品同年就被指揮大師華爾特(Bruno Walter)帶到柏林演出、隔不久又被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帶到美國發表,至今依然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交響曲目之一。  一鳴驚人的第一號交響曲嚐試了許多前輩不曾有的奇特效果,揚棄浪漫交響曲旋律與曲式建構的發展邏輯,把現代生活的都市、民間聲響、尖銳而機械化的節奏放到音樂裡。當然,作為一個音樂傳統濃厚國度的後輩音樂家,這部作品中仍片斷夾雜無可剝離的傳統特色,尤其配器音色充滿音樂前輩的痕跡。若論風格原創性,普氏和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雖都是近代俄系巨匠,但蕭斯塔可維奇則首創把共產俄國唯物、亢進的新精神融入音樂中。

蕭斯塔可維奇去世前不久,曾前往英國倫敦發表第十五號交響曲。柯凡尼(Michael Coveney)所寫《洛伊-韋伯傳》提到,當時年輕的音樂劇天王洛伊-韋伯(Andrew Lloyd-Webber)剛以搖滾音樂劇《萬世巨星》在音樂劇場初試鳴聲,蕭斯塔可維奇主動要求前往觀賞,觀後大為傾心,次日又再看一次。據稱,蕭斯塔可維奇過去曾當面向史達林表示,希望創作這類型的作品。

誠然,大部分人太注意蕭氏的政治意義與在嚴肅音樂界的地位,卻忘了從年輕時代,蕭斯塔可維奇就對爵士樂、舞曲有強烈興趣。這方面的傾向後來被反西方資本主義的潮流所壓抑,但我們仍能從他的諸如《爵士組曲》、《節慶序曲》以及多部通俗電影配樂中,看到蕭氏幽默甚至「俗又有力」的趣味,他似乎從來就無意遮掩草根粗獷的一面。另外,從《鼻子》到《馬克白夫人》,我們則見識到蕭氏的狂誕不羈。歷史無法倒溯,我們也不必做太多假設性的臆測,但從種種跡象可見,蕭斯塔可維奇即使生在不同的時空,依然會是才華四溢、爍人耳目的奇才。

本文同步刊登於《發現蕭斯塔可維奇》一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九月出版)。


文字|楊忠衡 資深樂評人、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0/23 ~ 2024/11/24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