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契尼《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是歌王帕華洛帝的拿手戲,他那陽光般的聲音唱活了窮詩人魯道夫。戲中,一群巴黎的藝術家,窮得只能靠燒手稿和作品取暖。戲外,歌王帕華洛帝來台灣,歌喉小開,屁股沒坐熱就捲走六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千零四十餘萬元)。什麼是藝術家?有的富到麻木不仁,有得窮到脫褲。理想和麵包之間,永遠是日以繼夜的拉距。
兩個《吉屋出租》原創者亞隆森和拉森,大概在紐約窮怕了,靈機一動,把切身經驗寫成《波希米亞人》現代搖滾版。可見,《波希米亞人》和《吉屋出租》並非故事取向,而是呈現藝術工作者共通的情境。沒想到本劇從外百老匯攻進百老匯,還搶灘世界,從非主流成了主流。這次台灣演出,甚至請出天后莫文蔚。看這些劇,我腦中兩種思緒經常開戰,就像看張學友在《雪狼湖》中飾演窮園丁一樣。
劇場是矛盾的,藝術也是矛盾的,價值連城和一文不值,只是一體兩面。《吉屋出租》好歹有個正牌的非主流出身,它寫實的部分,大部分算相當誠懇,而細節設計和整體製作品質也很紮實,相信所有搞藝術的,或是有藝術骨子的,都能從這部劇的戲裡、戲外讀到一些訊息,而心有戚戚焉。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