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
巴黎
巴黎秋天藝術節9月啟動,2檔限地演出為奧運暖身
巴黎秋天藝術節於9月初正式啟動.去年甫上任的總監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特別策劃2檔免費的限地演出,成功結合表演藝術與城市空間,邀請民眾為明年的奧運盛會提前暖身。 來自巴賽隆納的雙人團體El Conde de Torrefiel於露天公園呈現《超虛構計畫一號》(Ultraficcin nr. 1),在夕陽與夜幕交替之際,觀眾透過12 X 6米碩大銀幕上的文字投影及撼動音效,深入時空交錯的故事情節:巴黎恐攻、難民渡海、墜機事故、公園內女子狂歡失足的意外。儘管整體演出讓人有置身蚊子電影院的錯覺,但現場不時出現呼應敘事內容的行動與場面:引領羊群穿越群眾、搖晃樹叢、揚長而去的車輛。El Conde de Torrefiel營造出徘徊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劇場感,以理性閱讀及感官接收,擴延觀者的想像與感知。 義大利編舞家Alessandro Sciarroni則在20世紀初興建的公共泳池,為巴黎奧運揭開序幕。《IRIS》融合游泳競賽和阿卡貝拉合唱,讓編舞從身體擴延至聲音與空間。對編舞家來說,這座泳池宛若一種特殊儀式的場域,它讓市民放鬆、重生、挑戰體能極限,而且建築結構可以產生如大教堂的回音,使人暫時放下城市煩囂,徜徉在超越時空的神聖氛圍。《IRIS》的表演者除了12位演唱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合唱者,還包含7位青壯年泳者,其中4名還是殘疾人士。這並非Alessandro Sciarroni首次與身障者合作,2015年的《曙光》(Aurora),他已彰顯「盲人門球」的舞動魅力.他從幼年起就被唐氏症阿姨照料,體會身障者即使能力或體力有所限制,但他們比一般人更想要超越自我。透過競賽和演唱,Alessandro Sciarroni呈現出奮鬥不懈的體育精神,體現奧運的榮耀價值。
-
日內瓦
劇場大師陸帕與日內瓦劇院衝突,導致新作《移民》取消演出
波蘭劇場教父陸帕(Krystian Lupa)遭遇創作生涯40年來的最大挫折。他的新作《移民》(Les migrants)在首演前一週突然喊卡,製作方日內瓦劇院因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之間的衝突,決定撤資,導致亞維儂藝術節不得不取消整檔演出。 將邁入耄耋之年的陸帕可說是歐陸當代劇場最重要的大師級導演,他不僅重視作品的文學性,也擅長在舞台上營造幽微的時間感。他多次挑戰艱澀的長篇小說,透過演員的即興表演,深入語言無法表述的感性氛圍,建構出長達5、6個小時的演出內容。 技術人員指出,《移民》創作期間,陸帕不僅完全沒有準備,數次提出超越原定計畫及預算的不合理要求,也用辱罵和訕笑的語言調侃工作夥伴,讓排練陷入緊繃的氣氛。首演前,他不斷更換技術需求,讓團隊陷入兵荒馬亂的窘境,甚至大聲斥責長期合作的翻譯夥伴,導致她精神崩潰。團隊強調,即使陸帕貴為聞名國際的劇場大師,但無人能忍受這種狂妄又失格的工作態度。 風波之後,陸帕在法國媒體上表示歉意,說明自己因確診出現健康危機,在壓力下無法維持身心靈的平衡。但他也控訴日內瓦劇院完全不尊重受邀藝術家,對他集體霸凌;技術團隊墨守成規,無法適應他的工作方法,而且不顧演員的努力與意願,持續施壓館方,導致無法挽回的下場。 這場風暴突顯出不同世代劇場人對於藝術價值與工作認知的差異:「為藝術犧牲」是否成為壓榨勞動力的藉口?排練工作是否能跳脫倫理束縛和權力結構,促成平等共創的局面?館方如何協調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讓雙方齊力合作?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
里昂
劇院補助遭刪,經濟危機波及「文化分權」政策
受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響,通貨膨漲、能源價格高漲衝擊法國表演藝術界,加上右傾政客刪減文化補助,使劇場人陷入存亡之秋.這場危機讓業界人士開始反省「文化免議」的原則是否造成作品過度生產?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的「文化分權」(dcentralisation culturelle)政策是否面臨僵局? 4月底,奧羅阿大區(Auvergne-Rhne-Alpes)文化委員會以「溝通不良」為由,刪除「新世代劇院」(Thtre Nouvelle Gnration)的年度補助,讓這座42年來致力發展青少年劇場的里昂戲劇中心陷入財務危機.這場風波其實源自劇院總監Joris Mathieu,他公開批評當地右派政府以恐怖手段干預文化事務:缺乏專業協商、以區域平衡為藉口任意刪減補助金、文化預算分配不符合人口比例等。此舉重挫法國引以為傲的文化分權政策,使劇場成為政府節省預算的刀俎。 事實上,新世代劇院並非唯一的受害者,里昂歌劇院和民眾劇院(Thtre National Populaire de Villeurbanne)的補助款也遭刪減,使兩個國立場館不得不樽節營運,被迫暫時閉館或取消演出。據民眾劇院副總監Florence Guinard表示,當前的窘境讓所有人必須面對公立劇場發展的僵局,它為何如同私立劇院,要承擔盈利、效率、明星化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實踐它服務民眾的價值? 目前,法國表演藝術界面臨產量過剩的難題。根據統計,2019年文化部委託的700齣舞蹈創作,有24%只演過一次,而2.3%才能巡演超過5年。市場萎縮、補助樽節等問題讓各大場館必須放棄獨家製作的專利,採取共製、「健康負成長」的永續經營模式.藝術家也必須思索如何拉長時間,創作出精緻且優良的小型作品,而非一味地貪圖炫目且燒錢的大型製作。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首發,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
4月初,葡萄牙導演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揭曉第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神秘面紗.在首任外國總監的策劃下,這場具有77年歷史的藝術盛會不僅承接了前人樹立的文化典範與價值,也開創出深具前瞻性的全新風貌。 在羅提吉斯的主導下,今年的藝術節跳脫了國家種族與美學形式的分野,以「英文」作為策展主題.他希望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以審視近代殖民史的複雜脈絡、文化的多元性與人類的共通價值。在44檔節目中,共計有33齣全新創作,其中一半是世界首演。受邀創作者裡,75%是首次造訪亞維儂藝術節的新面孔,更有55%是女性。黛麗克(Julie Deliquet)是繼莫虛金之後,史上第二位榮登教皇宮的女性導演,她將改編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作品《福利》(Welfare),探討現代社會的機制失調。 「人類的脆弱」彷彿是今年藝術節大多數節目的共同主題。無論是波蘭導演陸帕探討流亡創痛的《移民》(Les migrants)、法國導演戈瑟蘭描繪存在虛無的《滅絕》(Extinction)、米洛.勞突顯政府非法侵占農民與原住民土地的《亞馬遜的安蒂岡尼》(Antigone in the Amazon)、巴西藝術家Carolina Bianchi和Cara de Cavalo控訴迫害女性的《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這些作品都直指當代社會的矛盾核心,展現出「弱」的力量。 今年亞維儂的亮點還包括非典型劇場空間的開發。肯恩的新作《人間樂園》(Le Jardin des dlices)將重返久違7年的波旁採石場(Carrire de Boulbon),透過交織復古和科幻的風格一探荷蘭經典畫作。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凱吉則與6位跨領域藝術家,將帶領觀眾在森林中經歷一趟長達7小時的《共享風景》(Paysages partags)。
-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與夏特雷劇院迎來新氣象
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Paris)與夏特雷劇院(Thtre du Chatelet)擁有160年的悠久歷史。今年春天,這兩間劇院分別將修繕完成與確認新任總監。它們的重振旗鼓不僅為巴黎帶來嶄新的文化風氣,也透過表演藝術的光芒,提前點燃明年的奧運聖火。 2016年,市立劇院閉館整修。距離上次修繕已長達半世紀,市立劇院亟需處理建築結構的鉛污染。但原本預計為期3年的工程延宕至7年,讓遷址卡登藝術空間(Espace Pierre Cardin)的行政團隊不得不與其他場館共享大型演出。工程拖延的原因除了因應技術工會要求、將手動燈桿更換成電動懸吊系統,2019年在工地演出的沉浸式劇場《Dau》也嚴重破壞劇院牆面與地板,必須修復;加上疫情影響,市政府又追加劇院外觀拉皮工程,整修總金額比原先預算增長1.4倍(註)。今年9月劇院終將重新開幕,並更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 Sarah-Bernhardt),以紀念這位逝世百年的傳奇女演員。 以輕歌劇為主的夏特雷劇院在2019年整修後,由麥肯錫(Ruth Mackenzie)擔任總監,但她專斷獨行的作風引爆管理危機,又陸續推動大型製作,導致劇院虧損連連。隔年麥肯錫被迫辭職,劇院陷入無主窘境。儘管去年劇院賣座率高達95%,但節目取向青黃不接,遭致批評。2月初,前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正式入主夏特雷劇院,巴黎市政府希望借助他歌劇導演的專長和經營場館的經驗,扭轉劇院頹勢,開拓全新前景。 趁著兩間劇院的汰舊換新,巴黎市政府也預計將分隔它們的廣場打造成無車的人行步道,讓表演藝術的能量注入巴黎市中心,向前來欣賞奧運的世界觀眾展現法國的文化風範。 註:整修預算從2,600萬增加至3,600萬歐元,約是新台幣11億7,000萬元。
-
焦點人物
波赫士.夏瑪茲:引領烏帕塔舞蹈劇場邁入新紀元
睽違5年,法國重量級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將再度訪台,於本月帶來新作《一萬種姿態》(10000 gestures)與《半醒》(SOMNOLE)。近年來,擅長解構編舞語彙的他遊走於歐美各大劇院與美術館,備受注目。自2022年9月接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藝術總監以來,他能否承襲鮑許(Pina Bausch)的創新精神,發展出超越舞蹈劇場的表演型態,亦成歐陸舞蹈圈關注焦點。
-
巴黎
姬爾美可《森林》首度嘗試以經典繪畫為靈感之作
隨著舞者流動,漫步於羅浮宮,透過繪畫與體態開啟經典與當代的對話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新銳藝術家Nmo Flouret應巴黎秋天藝術節邀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地表演《森林》(Fort)。 今年初冬,舞蹈為入夜閉館後的羅浮宮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當遊客人潮散去,500名觀眾依照不同路線,分批走進占地5,000平方公尺的德農館(Denon).在11位舞者的帶領之下,遊歷30幅曠世巨作,共享一場跨越繪畫與肉身、靜態與動態、永恆與剎那的體驗。 《蒙娜麗莎》、《自由領導人民》、《梅杜莎之筏》這座《森林》不只林立著聞名遐邇的古典繪畫,風華正茂的舞者也穿梭其中.他們透過姿態,揣摩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及神情,並運用動作擴延畫作的空間、線條與細節,打開觀眾的視野與感官。 姬爾美可並非首次在美術館空間呈現舞蹈作品,但《森林》卻是她第一個以繪畫為靈感的創作.面對德農館H型的建築結構,她特別邀請近年致力挑戰非典型空間演出的Nmo Flouret設計觀眾與舞者的動線,製造出構圖、景深、視角等多層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舞蹈與繪畫的連結不僅使畫作中的凝結場景與情境變得更生動,更同時提供宏觀與微觀的視角,激發各種賞析作品的方式. 除了姬爾美可,許多法國藝術家近期都紛紛走出黑盒子,在各式各樣的非典型場地實驗編舞創作的全新可能,無論是劇院的迴廊、後台、展場的地下室、大樓的停車場等.他們試圖運用空間變化及沉浸體驗,消弭舞台與觀眾的隔閡,營造出更直接純粹、更針鋒相對的觀演關係。
-
巴黎
2024巴黎奧運盛典由劇場人揭幕
9月21日,巴黎奧運暨帕奧籌備委員會(Cojop)宣布由托馬.喬利(Thomas Jolly)擔任開閉幕式總導演。繼2004年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之後,張羅4年一度普世慶典的責任終於再度由劇場人主導。這位邁入不惑之年的後起之秀,2年後能否創辦一連串融合體育精神、城市特色、文化風采、時代趨勢的藝術饗宴,撼動全球觀眾的目光? 喬利以馬拉松式的莎劇改編驚豔法國劇壇。他不僅熱愛經典文本,數次挑戰許多人認為不可能搬演的「案頭劇」,也善用豐富的視覺與聲光效果,獲得不少年輕觀眾的青睞。近4年來,他以青年導演之姿企圖征服亞維儂教皇宮,又入主昂熱河岸戲劇中心(Quai Angers),成為法國戲劇界最受人矚目的耀眼新星。 從2021年春天開始,巴黎奧運籌委會就開始遴選負責開閉幕式的導演,喬利從70多位表演藝術、電影界、時尚圈等專業人士中脫穎而出。籌委會讚許喬利捍衛法國劇場的傳統價值,又貼近主流文化,完全符合2024巴黎奧運突顯脈絡相承、兼容並蓄的目標,主席Tony Estanguet強調:「喬利導演上的非凡成就證明他熟知如何打破形式分野,將藝術提升到最高層次。」 歷經恐怖攻擊、聖母院大火等種種磨難,巴黎奧運籌委會希望藉由2年後的體育盛事讓全體國民感到驕傲與團結。總預算目前高達約42億新台幣的巴黎奧運開閉幕式將以塞納河作為策畫主題與敘事軸線。一連串節目將從體育場出走,沿著貫穿城市的12公里河岸鋪展開來,一步步回溯法國文明的發展歷程。對喬利而言,怎麼發展流動性的敘事景觀、如何化名勝古蹟為舞台場景、要創造出何種動人又充滿詩意的視覺效果等,都是他躍躍欲試的挑戰。
-
巴黎
菲利浦.肯恩接任「玻璃動物園」藝術總監
《龍之憂鬱》(La Mlancolie des dragons)導演肯恩(Philippe Quesne)7月起接任巴黎跨領域創作推動重鎮的「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藝術總監,承接創辦人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推廣跨領域創作、挖掘後起新秀的未竟之業。 2019年,肯恩因市政府干預而不再續任楠泰爾劇院(Thtre de Nanterre-Amandiers)總監。決心脫離公務體系、專心發展獨立創作的他為何回心轉意,接管巴黎最前衛的表演中心?「玻璃動物園」其實是肯恩的發跡之地,20年前若沒有阿利耶的賞識,他根本無法踏上導演之路,大膽嘗試融合視覺裝置、行為表演、戲劇敘事的作品。這樣的知遇之恩讓他決定傳承伯樂的使命,持續拓展全新的劇場美學風格。 1年多前,阿利耶就曾與肯恩商討,趁「玻璃動物園」成立40周年之際,交接總監職位。但阿利耶的突然辭世讓兩人無法公開交棒,肯恩的續任必須交由負責管理阿利耶遺產的基金會審議,並由5位專業人士遴選適當人選,經營這間公家補助高達78萬歐元(註)的文化機構。肯恩的雀屏中選,不只在於他與阿利耶的私交,也因為他的親民風格及長期鼓勵跨領域獨立創作的努力。這兩點完全符合阿利耶當初成立「玻璃動物園」的宗旨。 肯恩表示,革新劇場美學不只得鑽研於創作,更要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其他藝術家,並持續探索彼此異同。未來,他企圖打破藝術形式的藩籬、年紀或資歷的差異、和公務體制的局限,讓「玻璃動物園」變成一個更具有彈性的跨領域文化實驗場,提供空間與資源給予持續研究的老少創作者,開拓讓他們相互交流的可能。 註:「玻璃動物園」由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島大區及巴黎市政府資助,文化補助約為2,418萬新台幣。
-
巴黎
「莫里哀之夜」暌違兩年舉辦卻遭業界非議
受疫情影響2年未公開舉辦的「莫里哀之夜」(Nuit des Molires)於5月30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無論是公立劇院的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Les Gros patinent bien)或私立劇院製作《皆大歡喜》(Comme il vous plaira),今年由風趣詼諧的喜劇大獲全勝,彷彿法國戲劇界試圖一掃疫情陰霾,用輕盈又詼諧的氛圍,證明劇場感動人心的力量。 2018至2019年,法國劇院觀眾人數原本持續攀升,進入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有更充裕的時間上劇場享受娛樂。但2020年疫情爆發,不但讓老年觀眾害怕群聚感染的風險,更讓捉襟見肘的小型劇場面臨歇業危機。2年來,封城、宵禁、因演職員染疫而臨時取消演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物價飆漲這些因素更讓多數觀眾減少上劇院的興致。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今年私立劇院的觀眾人數至少下降44%。無論公、私立劇院,大家都希望藉由這場頒獎盛會再現劇場人的活力,吸引更多觀眾回籠。 然而,典禮舉辦前,「莫里哀之夜」卻遭到業界人士的非議。主辦單位規劃獎項以文本與表演為主,卻把所有設計概括成「視覺與聲音創作」,引起技術公會的批評。此外,許多得獎製作早已結束演出檔期,很難及時為票房帶來連鎖效應。融合公、私立劇院演出的頒獎盛會儘管象徵法國劇場界團結一致,卻造成典禮冗長的問題,許多評審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全部的入圍演出。 本屆典禮也引爆禁言風波,女性團體#metoothtre抗議籌辦單位禁止她們在頒獎台上控訴劇場界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以及屢見不顯的性騷擾案件。「莫里哀獎」儘管是法國劇場界的最高殊榮,但也透露了整體產業無法掩蓋的衝突與危機。
-
巴黎
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與世長辭
巴黎「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創辦人與總監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於3月26日以91高齡辭世。近40年來,她以獨到觀點鼓勵並陪伴年輕創作者,開創出法國當代表演藝術界的嶄新風景。
-
巴黎
凡.霍夫攜手法蘭西劇院重現莫里哀失傳經典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
巴黎
表演創作者收入短缺終獲得紓困
雖然政府從疫情之初就以紓困金讓大部分演藝工作者度過危機,但劇作家、導演、編舞家、作曲家等卻不在此列,接案為主、收入包含駐館創作、版權費、出版或票房抽成的他們,在演出紛紛取消下生計困難,法國政府最近終於決定發放7百萬歐元紓困金援助創作者。
-
巴黎
透過詩意的話語 劇場抵抗再封城的頹靡
入秋之際,新冠病毒開始迅速蔓延,讓法國再度陷入危機,並重創文化產業。十月開始,失控的疫情不但讓劇院面臨嚴峻的經營考驗,也帶走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資深導演范桑(Jean-Pierre Vincent)(註1)不幸於十一月初離世,使戲劇圈喪失了一位致力培育新秀和挖掘經典文本精髓的創作者。第二波疫情讓法國表演藝術界壟罩在一蹶不振的低迷氛圍之中,喪失了越挫越勇的鬥志與毅力
-
巴黎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法國劇場導演
戴米恩.夏多內 跨越隔閡 省思現世的共同疑惑
在疫情封鎖國界的狀況下,法國導演戴米恩.夏多內是少數來到台灣、並能與台灣演員一同排練創作的藝術家。他因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合作的「開動計畫」來台,並選擇英國文本發展為《人性交易所》,期待透過劇本豐富的政治意涵,帶領觀眾省思眼前的社會與人性價值。而主創團隊的跨國性質更是創作的關鍵,他希望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帶領觀眾擺脫窺探異國風景的獵奇角度,實質見證文化相互激盪迸發的火花。
-
巴黎
面對營業額下滑72% 劇場界如何備戰後疫情時代?
飽受藝文界批評的馬克宏政府於七月六日改組,任命曾數度入閣的芭切洛為文化部長。出身媒體界的她上任後勤跑基層,試圖以行動了解文化產業受到的影響。儘管如此各大劇院對如何規劃未來的節目方向仍一籌莫展。暑假期間許多劇院決定舉辦特殊性藝文活動,一來彌補長達四個月的演出空窗期,讓觀眾重拾看戲樂趣;二來也測試水溫,因應公衛政策改變劇院營運模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關鍵時期重現經典之必要?
現任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的全才劇場創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經典舊作《海濱》,曾四度執導本劇的他,這回找來十四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想要透過這群表演者初生之犢的活力,帶領大家走出災難後的哀慟,重新體驗人生百態與生命價值;但倉促的排練、血脈賁張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場面調度讓整體演出成果顯得差強人意。
-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