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69歲,實業家與演員

陳何家:欣欣向榮、一氣貫通的藝術人生

文字|陳星佑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75歲,爵士鼓手

楊寶秀:不老搖滾魂,用鼓棒直球對決生命挑戰

文字|李時安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76歲,實業家與演員

陶傳正:人的一生,可否做好不只一件事?

文字|郝妮爾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88歲,踩高蹺表演者

邱樹嘉:自娛娛人,玩轉耄耋不受限

文字|王郁慈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62歲,舞蹈家

古名伸:有地方就可以做夢,擁抱斜槓的無限可能

文字|Stella Tsai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65歲,小提琴演奏家

蘇顯達:只要站在台上,就一首首好好地拉

文字|李秋玫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69歲,戲曲藝術家

吳興國:把「準備」好的交付給戲迷,與他的學生

文字|吳岳霖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這些年,我們翻過的《PAR》

面向世界的窺孔

自小在基隆長大,年少搭火車去台北,都覺得是進城大事,彷彿是搭新幹線去東京。這樣的我,人生第一齣舞台劇要遲至大學生涯在台南誠品,第一次感受在黑暗裡期待一齣戲的揭幕。為了要更接近表演藝術,每個月的《PAR》雜誌,都像是一本情報饗宴,繁花似錦地報導著世界上不同地方正上演的新戲,發生的各種大小事情,成了我那時的認知養成。 其後人生兜兜轉轉,意外進了劇本創作研究所,開始執筆書寫故事,在那個劇本出版徹底匱乏的年代,2015年5月號的雜誌製作了劇作新文本專題,很大程度打開了我對劇本形式的認識。英國劇作家馬克.瑞文希爾的《Shopping and F**king》尖銳回應社會議題;德國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的《金龍》、《阿拉伯之夜》,在敘事上的輕盈魔幻遊走;法國劇作家米歇.維納韋爾劇作《求職》採用的複聲合調手法。那時真是一篇篇作筆記、寫小抄,記錄下那些我其實很陌生的劇本創作者,然後自己開始上網查詢,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累積對各國劇場編劇的認識,時不時有,哇,這樣也是劇本,或者這樣寫也太有趣的讚嘆。 2018年我前往紐約進行駐村交流,帶著那份小抄去了專賣二手書的書店Strand Bookstore,衝往戲劇專區真是失心瘋買起來,橫掃一陣去到收銀饋台前已經是一大疊書快兩萬元,可以繼續深入這些傑出創作者!期待《PAR》雜誌在多元媒體大風潮之中,可以持續帶給下個世代的創作者養分,千萬不要停!

關於那些文字的重量

文字|趙靜瑜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我,決定做自己!

文字|楊世豪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人是不斷在改變的,今天吃什麼?

文字|蘇品文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走進另一個導演的腦袋

文字|許哲彬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我看《PAR》的那些日子……與那些身分

文字|連士堯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遇見的,與被留下的

文字|陳煜典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用雜誌說好故事

文字|許雅欣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煙硝總未息,典型在夙昔

文字|方瑜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被恆久留存的我們

文字|郝妮爾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伴我一起成長的夥伴

文字|吳毓庭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沒關係,危機就是轉機

文字|何曼瑄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影像的力量

登曼波 X 簡莉穎

我們是酷兒,我們都在劇場

「我跟莉頴的共通點是酷兒。」 「還有我們都在劇場啦!」 此次採訪並非兩人第一次碰頭。登曼波初踏入劇場界沒多久,簡莉穎是劇組的編劇,張藝堂攝影,負責場景美術的登曼波也拿著自己的底片相機隨性捕捉,劇組的人覺得他拍得不錯,把他與陳藝堂的照片交互用在宣傳上。其後,登曼波陸續把作品放到網路上,接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開始邀請他合作,成為別人口中的攝影師。 但登曼波不把自己定義在哪,電影美術、攝影師、藝術家、策展人或是音樂圈裡極具名氣的DJ,他在創作裡尋找自身的解答、幫別人說那些說不出口,用影像轉譯故事。 這幾年分別在影視及電影產業打滾,談起劇場,登曼波與簡莉穎一致認同在這個已有百年的產業,是一個沒有包袱且包容各式創作的地方。不同於電影業固有男性主導的隱性文化,每一卡都被精密計算的影視作品,劇場有更大的空間彈性吸附未知,在視覺或是劇本皆百花齊放,甚至走得比商業電影更前面。 或許有時候也是種不得不。「劇場在宣傳的時候,劇本通常才進行到一半,攝影師知道劇本裡想傳達的東西,但這東西要如何呈現,它可以是不那麼具象化的,因為要具象,也沒東西。」登曼波大笑說道。 在創作簡莉穎 2012年作品《羞昂APP》視覺時,登曼波刻意不以人物作為主角,將劇本中「女性有時會自我物化,以達到需要」為發想,在模特兒身上套上好幾雙五顏六色的絲襪,框景定格在身體,將人體轉化物件,變成隱喻的媒介。 創作劇場視覺更多時候可自成一個獨立作品,登曼波喜歡這樣的合作,無人指定該怎麼做,從故事裡抽絲剝繭,透過曖昧暗喻及他擅長的豔彩,讓美感層次更加飽和。畫面或許會有點衝擊,但那就是目的,要別人不要用正常邏輯去觀看,你好像抓住了什麼,但又不確定,彷彿用微醺又調皮眼神對著觀者說:這裡有點意思,你來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