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的我也曾經迷失過,所以特別能體會處在渾沌狀態裡的青春,需要怎樣的陪伴。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我很常被邀請到國中的高關懷班、少年觀護所,以及當時仍稱作感化院(現稱少年矯正學校)等機構帶工作坊或演講。
「如果戲劇能夠改變我,那我是不是也能夠去影響曾經跟我很像的青少年?」於是2014年我開始推動「風箏計畫」,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把斷線的風箏╱特殊境遇青少年帶回我們的身邊。
挫敗:從熱血壯志到現實打擊
「風箏計畫」的第一年,在福特汽車的贊助以及「陳綢少年家園」陳綢阿嬤的同意下,我邀請10位來自視覺、音樂、舞蹈、戲劇、裝置領域的藝術家,進駐並舉辦營隊,營隊結束後帶著4位機構的少年,用環島100天的方式在全台各地的安置機構、育幼院、高關懷班巡迴演出50場。
充滿熱血與的壯志的行動在落幕之後卻波瀾未平,回到機構的孩子有人逃離機構,為了生存只能鋌而走險,犯罪然後被逮入監。再犯、再被逮、再回籠——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樂見,也引起許多質疑:「當初說希望影響迷途的孩子,怎麼你用盡全力卻還是牽不回來?」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於全台灣到處找那4位少年,勸說他們回到機構、去他們所在的監所探望,甚至2018年時還把兩個孩子接到青藝盟一起生活。最後因為價值選擇,他們離開去過自己的生活。雖然18歲是為人生負責的開始,但他們的青春已劃下休止符,那些本該屬於成長階段的關懷稀缺、盼望不再,為了生存,「活下去」成為他們生命最重要的呼求!
這些挫敗與分離的經驗也確實帶給當時的我不小的打擊,如果我能早一點遇見他們,那他們的選擇與人生是否有所不同?
轉念:多帶一個孩子回頭,未來就有機會更好
2017年,我接到時任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的張世杰來電,邀請我把戲劇帶進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我才知道原來在安置機構之外,還有「中介教育學校」——如果在更前端的時候帶給這些孩子正向的影響,或許有機會引領他們脫離拉力太強的環境,翻轉境遇。
從2017年至今,基本上每個禮拜三我都會從淡水到嘉義上課,除此之外,也邀請許多朋友,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何一梵副教授,劇場演員陳守玉、張釋分與盧志杰,律師作家許峰源、性教育老師周欣儀等,一起為同學們授課。6年下來,我們也看見了學校的升學率從5成左右提升到8成以上。可見,藉由戲劇能夠引導這些同學找到目標與方向,這幾年畢業的同學有人目標當廚師所以讀餐飲、想當AI工程師而在高中選擇相關科系,畢業後也順利考上大學,去年更有第一位考上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
擴散:風也許不止,但有牽風箏的人
2022年,我希望將風箏計畫擴散,與更多專業人士共同設計教學方針,培訓一批有熱忱投入中介學校戲劇教育的「牽風箏的人」。如今除了嘉義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之外,苗栗的建國國中慈輝分校、花蓮秀林國中慈輝分校、三峽明德國中慈輝分校都已經有師資,每週固定為各慈輝班同學帶來戲劇課程,而且穩定授課兩年。
感謝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以及磊山保經、家樂福文教基金會、樂米穀場、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大方認捐了4所學校兩年的戲劇課程,陳永泰公益信託、與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支持牽風箏的人後台建置,讓我們能夠將戲劇教育的質化效益轉化為具有影響力的數據。並將這樣的經驗模組化複製回更多有需要的教育現場。
風會繼續吹,斷線的風箏也有機會透過牽風箏的人帶回我們的身邊,我們一起用這樣純粹的方式,讓台灣慢慢地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