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志工的真心話&答客問

默默為表演藝術付出的人

志工的真心話&答客問

人們真的能夠毫無條件地付出嗎? 在啟動這個專題以前,各種常見的疑惑鋪在眼前,例如:志工是退休才能做的選擇嗎?志工是為了某些利益而行動嗎?志工難道是時間太多不知道如何花用嗎? 諸如此類,各種問句聽起來雖然刺耳,卻也是這次受訪的志工們經常聽到的詢問。然而實際走訪不同場館、認識戲劇節或團隊的幾位志工後,還真是全面性地顛覆了這些疑問。 原來,正是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才選擇成為志工。 生命中有太多人要你朝一個明確的目標筆直向前,但志工不然,志工的目標不再彼方,而在自己的胸臆之間。 兩廳院的導覽志工姜佩德,依循母親的建議,亦步亦趨地踏上與母親彷彿的志工之路,她說認為這是少數可以讓自己忘記身分地位的存在,不用執著於「我是誰」,而是把心意放在觀眾身上;另一位兩廳院志工耿豫安甚至將志工看作一種叛逆的舉動,他說:「我認為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又或者是,年僅20歲出頭的李思緯,早在高中時期就加入志工行列,甚至在北藝中心尚未啟用前,就帶著工地帽認識場館,如今已是元老級的導覽志工;而草草戲劇節的賴宥任,更是在投入之後,發願:「只要這個活動繼續辦下去,我就會每年參加,每年付出。」最後,聊到紙風車劇團,他們的志工甚至不是主動對外招募,而是由一群追著紙風車表演的「追風者」自行組織,每每活動將至,不必團隊提醒,就開始彼此確認「排班時間」。 身為志工的他們,多有其本職,或者從商,或者教育,或者還在追尋生活的意義。然而,成為志工的共通點,甚至不是因為「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有多深切,倒不如說,是因為懷抱著對生活的愛吧? 想把時間花在自己真的喜愛的事情上,無論是那件事情是對於建築的欣賞,對於辦活動的熱忱,或是其他。本次的專題,我們從5位受訪者身上,邀請讀者從另一個面向,看見愛的本質。
國家兩廳院導覽志工

姜佩德:這份工作,是從母親手中接棒的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06
國家兩廳院導覽志工

耿豫安: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是件很酷的事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06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導覽志工

李思緯:我所信仰的,是社會的善意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06
紙風車劇團志工

涂宥柔:成為「追風者」,跟著演出就像追隨慶典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06
草草戲劇節志工

賴囿任:投入,是不希望那些美好消失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2/06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中山堂劇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園區

再次亮燈,打造更健全的歌仔戲生態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0

米倉劇場

從存放糧食,到聚集與發散藝文能量的「活」倉庫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0

板橋放送所「傳奇放送科藝文創園區」

養好體質,讓理想與現實往未來靠近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0

不只板橋放送所,你還可以去──

藝術家帶路!林秀偉與吳采璘的私房推薦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0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觀點的移動,理解的可能──2024 秋天藝術節專題(一)

觀點的移動,理解的可能

2024 秋天藝術節專題(一)

「從岸離開、靠岸抵達」,今(2024)年的秋天藝術節以「看不見的岸」為題,講述從此岸到彼岸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包含了物理位置的遷徙與移動,也涵蓋了心理狀態的變化。我們總是期待能看到更多作品、聽到更多討論,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地方、一個人或是一部作品,能完全表達所有面向。這次的秋天小專題,將每個作品視為可能的觸發點,透過這些精采的文章,持續擴大與深入討論相關的概念。在作品之外,這些文章提供更多解讀和想像的可能,也許會激發令人意料之外的回響。 本次邀稿的7篇文章,從〈遷徙的軌跡,移動的視角,隱藏的故事〉為起點,將地圖視為象徵,反映對世界的理解,及自我的定位。〈從跨越、之間、到多方對話,文化藝術可以做什麼?〉中,林蔚昀從自身經驗出發,回應身處兩地「之間」的生活狀態,想像基於互相理解和連結產生的交流。〈重演過往、理解當下,在全球化時代維護差異專訪米洛.勞〉和〈最慵懶的革命:巴西熱帶主義音樂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與青年文化〉則意外地呼應,在全球化下,一切看起來相同卻又如此不同,什麼是具差異性的全球化?也許又原創又巴西的音樂,提出一種「世界人」的可能。與他者的相遇,發現過去的自己在潛移默化建立出來的意識,不同層次的抗爭都在每個人身上進行著,在〈提問現實政治的劇場隱喻專訪維帢亞・阿塔瑪、莎莎賓.希芮旺吉〉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抗爭,但我們可以團結起來米洛.勞 ✕ 馬躍.比吼〉裡,對於藝術能做到什麼?提出了各自的回答。〈不斷探詢社會議題,終至理想狀態〉提到「過去」和「未來」,不停地在「當下」持續演進,兩位編舞家分享自身成長的經驗,發現身處的位置,到自己對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的態度的擺盪,以此創作,並想像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地圖:遷徙的軌跡,移動的視角,隱藏的故事

文字|張懿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從跨越、之間、到多方對話,文化藝術可以做什麼?

文字|林蔚昀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最慵懶的革命:巴西熱帶主義音樂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與青年文化

文字|趙恩潔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重演過往、理解當下,在全球化時代維護差異

專訪瑞士劇場導演米洛.勞 文字|余岱融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抗爭,但我們可以團結起來──米洛.勞X馬躍.比吼

側記秋天藝術節講座「創作者對談:創作中的抗爭,抗爭中的創作」 文字|蘇曉凡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提問現實政治的劇場隱喻

專訪泰國導演維帢亞・阿塔瑪與製作人莎莎賓.希芮旺吉 文字|謝鎮逸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不斷探詢社會議題,終至理想狀態

側記秋天藝術節講座「創作者對談:創作中的時空交織:編舞家對談」 文字|楊若榆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15
為什麼法國觀眾瘋台灣文化?

從法國夏佑國家劇院「體驗台灣」,看台法文化交流現況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28
現場直擊

布拉瑞揚舞團唱跳巴黎夏佑劇院,點燃OMG台灣體驗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28
法國夏佑國家劇院藝術總監

哈希德.烏蘭登:讓主流與邊緣,在國家劇院皆賓至如歸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28
巴黎秋天藝術節藝術總監

法蘭西斯卡.可和娜:跟現實連接,做政治(可能)做不到的事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28
國家場館為何、如何建立起「背後的一群劇院」?

三個重點,解析兩廳院近年國際連結發展策略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