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劇新一章 台灣音樂劇新一章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近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無龐大資金的投資奧援,以及音樂劇人才的系統培訓,卻從實戰經驗中,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路線。 綜觀近年國內音樂劇的趨勢,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中小型規模的演出成為主流,題材貼近生活,音樂形式多元,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 本期特別企畫,將有台灣音樂劇的回顧和現況分析,並以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地區的音樂劇環境相互對照,同時搶先預報今年第四季的音樂劇新製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傳統戲曲雖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戲曲劇本寫作卻沒有公式。 戲曲作為一種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體系,劇本要求的門檻更高,編劇的培養亦更不易。 一個戲曲編劇,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其所須的專業素養絕不是一蹴可幾的。 然而,無論面對哪一個劇種,到頭來,追求的都是一個能寫入人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將梳理國內戲曲編劇的現況,檢視戲曲編劇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國光劇團廿周年團慶大戲《十八羅漢圖》即將上演之際,我們特邀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一談她如何為國光打造新編戲,同時給予新的戲曲編劇養分與舞台。 資深編劇施如芳,則從跨劇種的編劇經驗出發,提供她對於戲曲劇本的創作思索。 而劉建幗、邢本寧、李季紋、許栢昂、孫富叡等新世代編劇,又如何翻轉傳統戲曲,打造其貼近當代的新穎樣貌?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新生代戲曲編劇現象觀察 文字|紀慧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文字|李玉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十八羅漢圖》 以畫抒情藉畫探情 國光劇團廿周年製作 「文創」「老少配」也入戲 文字|李玉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資深編劇經驗談 施如芳: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 文字|陳淑英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速寫新生代編劇 劉建幗 承繼衣缽弄潮兒 「混」出一片天 文字|賴廷恆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速寫新生代編劇 李季紋 新觀點翻寫老故事 跨劇種組出新形式 文字|賴廷恆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速寫新生代編劇 邢本寧 找到夥伴 一起用戲曲說想說的話 文字|朱安如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速寫新生代編劇 許栢昂 戲曲為底玩拼貼 為「滑世代」而寫 文字|陳淑英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速寫新生代編劇 孫富叡 站在巨人肩膀 看得更遠 文字|陳淑英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探訪夢幻星花園—寶塚歌劇團A to Z 探訪夢幻星花園 寶塚歌劇團A to Z 寶塚創辦人小林一三原來是個文青? 寶塚有性別歧視嗎?為何只收女生徒,排擠男學生? 寶塚的明星養成之路有哪幾道關卡? 寶塚軍隊般的粉絲文化是如何經營的? 寶塚如何將落魄的溫泉鄉打造成遊客趨之若鶩的觀光城? 當然不只這些,我們還有1001個問題想問寶塚歌舞團,比如:傲視舞台的Bling Bling妝容怎麼畫?寶塚音樂學校千辛萬苦培養出的眾多女明星們後來都去哪裡了?工作人員心目中的首席明星是何等狠腳色?漫畫大師手塚治虫跟寶塚的淵源又是如何?寶塚女孩的一天怎麼過相隔兩年,機會終於來了! 這個擅於打造女性的「理想型男性」的日本百年老牌團隊,將在本月再次大陣仗訪台,攜經典花組演出《凡爾賽玫瑰》,本期特別企畫除了專訪花組首席男役明日海りお、首席娘役花乃瑪莉亞、資深導演植田紳爾外,也遠渡重洋直擊兵庫縣寶塚大劇場內部,首度公開戒備森嚴的寶塚舞台株式會社,並以廿六個關鍵字A to Z,讓您一次搞懂寶塚歌舞團!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德國的當代劇場,之所以能在廿一世紀的世界劇壇叱吒風雲,除了大膽開創的實驗精神、力求革新的導演手法,精巧的舞台設計與絕佳的製作技術,也是令人為之驚嘆之處。 舞台設計是德國劇場演出最關鍵的劇場元素,重要性甚至凌駕劇作家;從表現文本意涵、呈現演出風格、界定舞台與觀眾的關係,它幾乎「決定了一切」。 因此,不墨守成規的舞台空間,就成了導演挖掘、開創嶄新表演形式的基礎,當然,為讓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踐,強大的劇場技術,不可或缺。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總監歐斯特麥耶曾自豪地表示:「儘管機關複雜的龐大舞台設計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我們還有特定的廠房能夠搭造不凡的舞台。」 透過德國四位重量級舞台設計大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的作品,我們將可理解舞台與演出的緊密創造。 集導演與舞台設計於一身的安德烈.克里根堡,擅常打造舞台的視覺奇觀,對他而言,空間左右了一齣戲的成敗。 以他將在台灣上演的作品《失竊的時光》為例,三百六十度不停上下旋轉的風扇舞台,挑戰了演員的表演,也展現了高超的舞台技術。 本刊獨家專訪克里根堡,一窺他如何從空間的角度思索劇場,同時採訪與他長期合作的劇作家黛亞.洛兒,談她如何以語言為利器,面向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