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瞄準 伊沃.凡.霍夫&阿姆斯特丹劇團

《奧塞羅》重裝上陣 穿透影像與劇場的激情

瞄準 伊沃.凡.霍夫&阿姆斯特丹劇團

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來定義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他擁有大部分歐陸導演所具備的特質,若要說他有什麼特出之處,那就是他把一切推向極致。 以經典文本的當代詮釋而言,他的興趣廣泛,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田納西.威廉斯、到當代的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特別是莎士比亞,他透過莎劇與當代觀眾對話,一如媒體對他的評論:「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他著迷於電影的舞台改編,但他所選取的素材不是影像,而是電影腳本,以劇場結合影像的手法,重探電影裡深刻幽微的人性議題。他喜愛在作品中運用即時錄像,有時甚至直接將攝影機、拍攝軌道與燈具放到舞台上,讓劇場成為拍片現場,卻依然無損劇場的臨場感。 他與舞台設計楊.維斯維爾德卅餘年來合作無間,維斯維爾德的設計總呈現一覽無遺的開放性,即使有封閉空間,也都透明可視。甚至,觀眾就坐在舞台上,與演員近距離面對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樣的空間特質,讓凡.霍夫得以赤裸呈現人性的黑暗面。 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的《奧塞羅》即將在台灣上演,我們從文本取材、電影改編、影像運用等面向,切入剖析凡.霍夫的導演作品,並獨家專訪凡.霍夫與維斯維爾德,一探他們如何創造出影像與劇場加乘的極致戲劇張力。

一「戰」成名,絕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一「戰」成名,絕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

二○○七年,倫敦國家劇院推出《戰馬》,佳評如潮、票房長紅,不僅轉往西區商業劇院演出,進軍百老匯後,亦勇奪五項東尼獎,由史蒂芬.史匹柏改編的電影版本隨之上演 。 在《戰馬》的舞台上,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與真實馬匹同尺寸的戲偶,在出神入化的操偶技巧中,彷彿有了生命,令人驚嘆。而幕後負責偶戲設計與技術,就是來自南非的翻筋斗偶劇團。 翻筋斗偶劇團創立於一九八一年,由艾居恩.寇勒和巴索.瓊斯共同組成,團名Handspring源自兩人對俄國偶戲藝術家塞吉.歐伯薩夫的景仰歐伯薩夫認為,偶的靈魂活在掌中。 這個老牌的偶劇團初期以兒童劇為發展主力,後期的作品則關注於政治與社會議題。和南非最受矚目的藝術家,跨足美術、劇場、影視等領域的威廉.肯特里奇的相遇,則是該團的另一個轉捩點。 二○○四年,該團與西非偶戲團合作的《高大的馬》,首度嘗試大型動物偶一隻由兩位演員、踩著高蹺操作的高大長頸鹿偶,也就是這隻長頸鹿,讓英國國家劇院導演湯姆.莫里斯特來觀賞並探詢邀演可能,因此催生了《戰馬》,開啟了偶劇的新紀元。 從一個地區性小型偶戲團,到全球知名,跨國合作邀約不斷,翻筋斗偶戲團又有何不為人知的操偶密技?《戰馬》的一戰成名,對當代偶戲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在翻筋斗偶戲團即將為台灣觀眾帶來《烏布王》之前,本刊帶你一探其「掌中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