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季紋(林韶安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速寫新生代編劇

李季紋 新觀點翻寫老故事 跨劇種組出新形式

在李季紋筆下,傳統老戲老故事,都會「翻轉」一番,翻出亮眼新觀點——如改編自《宋宮秘史》的歌仔戲《金水橋畔》,讓向來「很壞」的劉妃也流露出人性與無奈;如最近的作品《石秀》,讓「蕩婦」宋巧雲成為有主見、戀愛中的女人。李季紋不只翻轉劇情,也翻轉形式,《石秀》形式上融合了日本舞蹈身段與歌仔戲,濃郁的東洋風,不只「洗」觀眾的眼球,也讓傳統戲曲「洗」心革面。

在李季紋筆下,傳統老戲老故事,都會「翻轉」一番,翻出亮眼新觀點——如改編自《宋宮秘史》的歌仔戲《金水橋畔》,讓向來「很壞」的劉妃也流露出人性與無奈;如最近的作品《石秀》,讓「蕩婦」宋巧雲成為有主見、戀愛中的女人。李季紋不只翻轉劇情,也翻轉形式,《石秀》形式上融合了日本舞蹈身段與歌仔戲,濃郁的東洋風,不只「洗」觀眾的眼球,也讓傳統戲曲「洗」心革面。

觀看李季紋筆下的戲曲劇本,被搬到舞台上呈現,即使過去再熟悉不過的生旦名角,隨著劇情故事發展,舉手投足、內心性格也彷彿被「洗過」一番。 因戲被「洗」、遭衝擊的又何止演員而已?台下的戲迷觀眾也眼見著,傳統戲曲向來標榜的忠孝節義、黑白分明,即使不是被「沖倒龍王廟」,也算是一新耳目的「洗禮」。 目前任教於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李季紋,其實大學時才開始接觸傳統戲曲,就讀政大廣告系的她,適逢校內國劇社最興盛的時代,但身為國劇社一員的她坦言,事實上「什麼戲都去看」。

老故事新觀點  重寫《宋秘史》

「我第一次進劇場看傳統戲曲,其實不是歌仔戲或京劇,而是坂東玉三郎第一次來台灣演出的《楊貴妃》與《鷺娘》。一開始接觸傳統藝能的人,自然是被『美形』所迷惑,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改編自《太真外傳》。」李季紋說,開始接觸京劇後,喜歡像《挑滑車》、《樊江關》這種熱鬧的武戲。隨著年歲增長,則對《釣金龜》、《烏盆記》、《紅鸞禧》,這種描述小人物被命運撥弄的處境很有感觸,「這些故事看似荒謬,卻一直出現在我們的社會中。」

北藝大戲劇研究所畢業後,李季紋曾短暫在《新新聞》週刊待過八個月,二○○二年就在大一時的國文老師、現任台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鼓勵下,跨海四年至中國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攻讀表演系博士。也就在二○○六年剛學成返台時,與蔡欣欣感情不錯的李季紋,又在對方「妳可以寫」的鼓勵下,因緣際會首度參與為傳統戲曲編劇。以唐美雲歌仔戲團的《金水橋畔》初試啼聲,運用家喻戶曉的「骨子老戲」《宋宮秘史》為素材,李季紋發揮其「老故事、新觀點」的所長,在首見的「兩岸三地華人歌仔戲藝術節」綻放異彩。

「劉妃」一角的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走出《貍貓換太子》、《遇太后》的既有框架,李季紋刻劃宮闈鬥爭中,最不可能達到平衡的政治、親情兩者;傳統舞台上「使壞」理所當然,老被觀眾恨得牙癢癢的劉妃,到了李季紋筆下,縱使在宮鬥中勝出,成為掌握權勢的「劉太后」,亦終日惶惶不安,既流露出人性、人味,也鋪陳出動機、心機,以及無恃、無奈的處境。

劇末時則讓李妃心中一凜,當初若自身「念頭一歪」,兩人恐將易地而處,最終選擇回到民間。

跨劇種組合《石秀》  讓觀眾「洗眼」

談起身為現代社會裡的戲曲編劇,李季紋以二○一二年再度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由她原創的《碧桃花開》劇本為例,時下年輕一輩觀眾,並不會衝著某一劇種買票入場,而是先受題材、故事的吸引;或因喜歡某位演員,有其參演的作品都會捧場,進而評論「這次劇本好不好」,開始翻著節目冊、找出「編劇是誰」。

一九八九年,李光與市川猿之助合作,京劇與歌舞伎合作演出的《龍王》,讓她深受啟發。「京劇重『玩藝兒』、『唱功』,往往以行當來套角色;歌舞伎或許因為演員不唱,更注重細膩的台詞、表情與華麗的機關布景,喜歡在舞台上展現『奇觀』。 這次合作打破了語言與劇種的藩籬,發展出一種新的舞台幻覺。」

今年三月,李季紋與李清照私人劇團合作的《石秀》,形式上就融合了日本舞蹈身段與歌仔戲。《石秀》靈感來自《水滸傳》第廿四回〈石秀怒斬潘巧雲,楊雄大鬧翠屏山〉,以及上海新感覺派小說家施蟄存的同名小說。如同民國作家張恨水看石秀,列出其殺嫂一事的「四怪」後所言:「而翠屏山上,石秀亦必欲楊雄殺之。」伴隨著施蟄存捻出,「拼命三郎」石秀的複雜思緒、變態情慾;李季紋進而細筆描繪,重新爬梳「淫戲」在不同時代的詮釋與理解,解放「好漢」、「淫婦」間的權力與情慾、自由與理想。

劇本中,石秀身為外來的第三者,冷眼旁觀這個謊言、利益共構而成的脆弱家庭;且又安排有著一串孩子,抱女娃兒寫稿的張恨水來看「石秀殺嫂」,透過「兩層觀看」,觀眾也得以疏離,跳出來看戲裡的這段婚姻關係。

在李季紋設想下,潘巧雲是個傳統社會裡有主見的女人,為保有財產而找低階公務員楊雄入贅家中;並安排丈夫楊雄、「小王」海和尚由同位演員「一趕二」,表示對潘巧雲而言是「同一道菜」;她與海和尚之間不只是性,「潘巧雲是個戀愛中的女人」。

「戲曲裡如何談戀愛?」李季紋與導演劉亮延討論,用上她對傳統戲曲的「初戀」,觀賞日本歌舞伎名家坂東玉三郎演出時,舞台上身穿和服、恣意開展與性相關的動作,「上床前女的一拉男的褲腰」,一切也就不言而喻。女性視角《翠屏山》般的婀娜風情,邀請日本舞踊名家指導日本舞身段,《石秀》全劇濃郁的東洋風,不只「洗」觀眾的眼球,也讓傳統戲曲「洗」心革面。

將自己的想法  投射在筆下人物中

李季紋自承,寫作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個性、對於世界的想法,投射在人物中。比如《金水橋畔》,李宸妃最後選擇離開宮廷回歸民間,《雜劇班頭關漢卿》裡的關漢卿將戲文視為靈魂,《碧桃花開》裡秦鍾的剛愎自用,《石秀》裡潘巧雲的實惠算計,都是她的一部分。

與其說是做「戲」,對李季紋而言,她更在意最後創造出來的「舞台」是什麼樣貌。但前提是演員條件與劇本提供了創作的基礎,「我寫劇本的時候,都會把這些考慮進去,所以有一個可以跟我在美學上對話、互相商量的導演還蠻重要的。」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藝術碩士
  • 劇本創作:《石秀》、《碧桃花開》、《雜劇班頭關漢卿》、《金水橋畔》。
  • 導演作品:《死神與少女》、《安妮日記》、《男王后第十二夜》、《俄羅斯遊戲》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