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竊的時光》(Arno Declair 攝 2015臺北藝術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德國的當代劇場,之所以能在廿一世紀的世界劇壇叱吒風雲,除了大膽開創的實驗精神、力求革新的導演手法,精巧的舞台設計與絕佳的製作技術,也是令人為之驚嘆之處。

舞台設計是德國劇場演出最關鍵的劇場元素,重要性甚至凌駕劇作家;從表現文本意涵、呈現演出風格、界定舞台與觀眾的關係,它幾乎「決定了一切」。

因此,不墨守成規的舞台空間,就成了導演挖掘、開創嶄新表演形式的基礎,當然,為讓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踐,強大的劇場技術,不可或缺。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總監歐斯特麥耶曾自豪地表示:「儘管機關複雜的龐大舞台設計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我們還有特定的廠房能夠搭造不凡的舞台。」

透過德國四位重量級舞台設計大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的作品,我們將可理解舞台與演出的緊密創造。

集導演與舞台設計於一身的安德烈.克里根堡,擅常打造舞台的視覺奇觀,對他而言,空間左右了一齣戲的成敗。

以他將在台灣上演的作品《失竊的時光》為例,三百六十度不停上下旋轉的風扇舞台,挑戰了演員的表演,也展現了高超的舞台技術。

本刊獨家專訪克里根堡,一窺他如何從空間的角度思索劇場,同時採訪與他長期合作的劇作家黛亞.洛兒,談她如何以語言為利器,面向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