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達敬
-
焦點專題 Focus 作曲家 温隆信
從植物音源 到花語的大地交響
美麗的玫瑰花與百合花,華麗誘人的外表下,聲音非常地嘶啞、難聽;外表很驢、有刺的仙人掌,聲音卻非常甜美好聽;外表害羞的含羞草,脾氣很大從小幫忙農務的旅美作曲家温隆信,對植物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驅使他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植物聲音的研究計畫。近期受疫情影響閉關在家七個月,温隆信用心觀察植物,發展出新作品《大地之歌》,每個章節都是以植物為題,借物發聲,也為世人祈福。
-
焦點專題 Focus 豎琴演奏家 解瑄
一場盛放的準備
解瑄與家人居住在陽明山竹子湖一帶,生活始終貼合著植物展開。婆婆隨緣種的各色蔬果會長出特別模樣,她自己則愛透過攝影貼近大自然,特別是捕捉「有動物的植物」畫面。家門口紫玉蘭一歲一開,如同藝術的生命,她也期待延續到創作上,「我之後想把對植物的認識和攝影作品都變成音樂,製作一張green harp專輯!」
-
焦點專題 Focus 南管演奏家 王心心
播種 體會堅韌的慢
小時候在福建家鄉,丘陵地上到處都種著花生,王心心也種過,一步兩顆、兩顆地播下種子,每播一次就用全身力氣將種子踩進土裡,植物熟成和自己於是有了更深的聯繫。這讓王心心有了親近植物的童年,也逐漸學會什麼是「等待」,她說:「其實就好像南管,這種音樂這麼慢,它的速度與表現就像植物生長,不能急。」
-
藝號人物 People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朱宗慶 把今日的顛峰 當作明日的起跑點
一路走來角色多元,但不變的,就是大夥口中的「朱老師」。一手創立的打擊樂團不僅改變了台灣的音樂環境,更讓台灣成為世界的打擊樂重鎮,面對樂團即將邁入卅五歲,朱宗慶堅定地說:「接下來要把顛峰當作基本水準。」不是到達顛峰之後往下降,而是從顛峰之後再往前走。今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對他而言,這個獎代表除了連結藝術專業外,也連結了社會。他說:「我在意的是,所做的事情對台灣有沒有貢獻?台灣如果只有朱宗慶好,沒什麼了不起,要讓打擊樂好、全台灣好,那才有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發聲著色,量身譜曲
下坡的腳步、抓地力、山巒、溪流、發聲的身體、台語、三弦、月琴、磬、神聖、安定與光這幾個看似不著邊際的關鍵字,恰到好處地生成了《定光》。 在鄭宗龍、林強與張玹的身體與聲音、舞蹈與音樂之間,有著心領神會的默契,也有天差地遠的誤解。如柳川旁老屋餐廳「味無味(bī-b- bī)」浮現的「定光」兩字,借用了佛祖名稱,但以同音避諱,是要三人的創作能夠「定在某個地方,不要天馬行空」。而光,不見得是眼見的光,物理的光,反如編舞家鄭宗龍所言:「藉由這個作品,抽象地把光給我們的感覺,不管是溫暖、希望或是能量,傳達給觀眾所謂『正向』(但非定於二元)的向度」。 編舞家鄭宗龍、當代作曲家張玹與多元音樂人林強的言語交鋒,自《定光》起卻不定於《定光》,談著如何在創作中面對自我與他人,談著隔離與念佛,談著登山與越野,談著成不成詞的台語與成不成調的音樂,談著聽不見的節奏化為無形的身體語彙,談著舞者肌肉記憶從外而內開始練習發聲共鳴,談著現今社會偶爾感到厭煩的「正能量」與「本土文化」價值,也談著《變形金剛》為何不能用三弦來配樂。且看,這三位男子聊起天來的「天馬行空」,如何漸趨向光。
-
焦點專題 Focus
以爵士為載體 述說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從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開始,爵士樂在紐奧良的非裔美人社區中逐漸生成,至今發展不過百來年,卻已被認為是一種音樂表達的主流形式。它那不羈的風格與表現形式廣受歡迎,在短時間內即傳遍全世界,並且與當地的風土民情結合、變形,衍生出另一種迷人的風采。這股風氣吹到台灣也是如此,從早期的摸索,到如今有多位樂手跨海學習到歸國扎根,並且邀來國際名家相互切磋撞擊。小號手魏廣晧與Bass手徐崇育,都是投身其中的佼佼者。回想過去,沒有人說容易;但要談未來,他們就是用爵士樂,說出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