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施宣煌
企畫特輯 Special

來自巴洛克的純淨男聲

施宣煌的「古樂男高音」

施宣煌是國內外都少見的「古樂男高音」,輕柔、樸素的聲音,唱起巴洛克時期作品完全符合那個時代的品味。獨特的嗓音,讓他學成返台後,成為音樂團體與教會競相邀請的對象,是國外聲樂大師來台指揮演出聖樂或巴洛克歌劇時,主唱與男主角的首選。這次推出的「與韓德爾的午茶時光」獨唱會,是施宣煌留學英國的心路歷程與未完成的夢想,將演出韓德爾、浦朗克、德布西與佛瑞的作品。

文字|賴家鑫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室內樂歌劇《江文也與兩位夫人》

豫劇、美聲 歌頌江文也的音樂人生

由作曲家李子聲與對位室內樂團合作的《江文也與兩位夫人》,以室內樂歌劇型態來詮釋江文也波折不斷、備受爭議的一生。三位歌者分別以美聲與豫劇唱腔詮釋江文也與兩位夫人,四幕歌劇將作曲家經歷過的時空串連,並且引用了席慕容、徐志摩、林庚及江文也本人的詩詞入樂。

文字|李秋玫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串連電音、投影與肢體的互動科技喜劇

SIRO-A《迷幻樂園》 未來世代的娛樂光影

來自日本仙台的七人表演團體 SIRO-A,此次應二○一三數位表演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毋須語言的純粹喜劇,融合電子音樂與數位投影的肢體表演,在舞台虛實之間穿梭自如的SIRO-A無法被界定,一場未來世代的視覺系娛樂光影,即將在台北展開迷幻之旅。

文字|鄭逸伸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古樂大師碰上NSO

戈貝爾 以音樂帶你穿越三百年

德國古樂大師是歐洲音樂復古風潮的中流砥柱,他所創立的科隆古樂團可說是帶領了全球的古樂復興。這次NSO邀請到他訪台指揮,將演出巴赫《第四號管絃樂組曲》、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鐘》,並與天才女小提琴家蜜莉安.康岑合作真偽不明的莫札特《第七號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文字|賴家鑫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港樂新氣象 帶來不同凡「響」

梵志登領軍 香港管弦樂團廿多年後再訪台

距上次訪台演出已有廿多年,港人暱稱為「港樂」的香港管弦樂團,將在新任音樂總監、荷蘭籍指揮家梵志登率領下,跟隨「香港週」系列活動,再度訪台,將演出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新任總監帶領下,港樂不僅從HKPO改名為HK Phil,原有的Logo也從充滿色彩的龍頭改為指揮打四拍的標誌,展現全新氣象,也標誌出「衝出香港、衝出亞洲」的企圖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沙河,一世界

《小.結》的物質性及布署

《小.結》以極抽象的時空結構,極純淨的身體賦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動的小宇宙。因為沒有刻意操作觀眾的感受,並非延引觀眾進入中介狀態的儀式感;也並非純粹追求去舞蹈化的風景文本,意欲觀眾產生抒情或慾念。推動七十分鐘無機生產布署的關鍵,在於還原存在的物質狀態,在於空間自有能量,在悠悠流逝的時間感裡,我們看見一幅幾乎沒有任何言說目的展示

文字|紀慧玲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情動於中 舞筆躍然

訪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談舞劇《蘭亭.祭姪》

剛於11月正式陞任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的楊雲濤,是傑出的舞者與編舞家,身上有著豐厚的民族舞與現代舞素養,讓他的舞作在傳統況味中呈現現代的流暢與自由。十二月他將率領香港舞蹈團首度訪台,帶來獲2013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演舞蹈製作」的《蘭亭.祭姪》,以書法為題材,讓行筆走韻化身舞動肢體,將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的灑脫自在、與《祭姪文稿》中,顏真卿的字字悲憤,在舞作中一一表露。

文字|陳宜庭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umaq.烏瑪》 重探石板屋的文化深義

說到排灣族,心中浮現的字眼仍只是百步蛇或石板屋嗎?而看到層疊錯落的石板,還是直接聯想為排灣族人的家屋型制嗎?umaq,是石板屋的排灣族母語發音,但對排灣族人來說,卻遠不僅只是一座建築而已。以排灣族文化為創作核心的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將推出的年度製作《umaq‧烏瑪》,翻轉大眾對石板屋的粗淺理解,重新認識umaq在排灣族文化中的深度意義,無論生時、死後,umaq都是族人與祖靈的歸處。 來自屏東三地門的蒂摩爾古薪舞集創立於二○○六年,藝術總監廖怡馨、編舞家巴魯.瑪迪霖皆是排灣族人,且將傳統樂舞的身體語彙融合於現代舞,過去舞作主題多由傳統工藝品的象徵意涵出發、反思部落生命觀的當代詮釋。《umaq.烏瑪》突破傳統樂舞中的音樂美學,編舞家將圖像記憶概念落實至舞蹈,以肢體展演傳統工藝木雕、陶壺等部落意象,以跨界實驗賦予在地文化「原創」活力。

文字|王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極至體能《背包客》 逗趣冒險旅行去

搭上近年流行的旅行和背包客題材,來自台中的極至體能舞團,將帶來「不按牌理出牌」、「以不正經揶揄正經唯美編舞」的逗趣新作《背包客》,透過經典流行音樂與結合戲劇、舞蹈的表演形式,勾勒出背包客冒險與諧趣並存的旅行經驗。 一群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困在各自座位想望掙脫桎梏,在〈泰伊思沉思曲Meditation from Thais〉的旋律中,充滿喜感的肢體動作,也傳達了都會裡的人們企望透過旅行逃離限制重重的生活。隨著ABBA樂團〈I Have a Dream〉,一只背包逃到天涯海角的夢想成真,客機上準備啟程的群舞、人與背包的接觸技巧雙人舞、與不同國度背包客猶如梵谷星空中短暫交會的星辰、拿錯背包或機靈閃躲竊賊的戲劇性舞蹈、隨遇而安與睡袋共舞最終,在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威風凜凜進行曲〉中,過往大英帝國出航殖民的榮光,為現代背包客以個體之姿出征各國的冒險精神取代,也為這支舞蹈壯遊,畫下搞笑卻充滿遠行渴望的句點。

文字|鄒欣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戲劇新訊

徐堰鈴《塵埃》 科學角度透視生命實相

「科技與人性」的拉扯,似乎是新世紀最難分難解的命題。科學,是不斷去測量已知和未知的界線;而超越已知,似乎是人類最神秘又危險的本能。進步或傷害,全是相對且折返的。莎妹劇團新作、徐堰鈴執導的《塵埃》,透過科學角度探問生命本質,特寫人類存在的模樣:人是何物?人何從何去?為什麼有慾望?人了解組成自己的現實是什麼嗎?徐堰鈴表示,人若是塵埃所組成,那麼,其不可見的思想運動,將在作品中,以語言、以身體、以歌唱、以多媒體,物質性地在舞台上顯像。 《塵埃》由兩位演員穿梭在不同的世界與情節裡,輪番扮演各種角色,並在辯論、聊天或詰問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個不分你我、不分敵友、跨物種對話的想像世界,完成一個類舞蹈氣質的表演。舞台為一室內空間解構的爆炸瞬間,在凝止的力度中,演繹文本中潛在的永恆、消長、瞬間,是情感,是速度,也是動態的濃縮與微觀世界。

文字|廖俊逞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當代傳奇劇場《蛻變》

一個人變成蟲,只能被困在自己的一方住間裡,這種令人沮喪的題材,現代劇場不算少見。但令我好奇的是,身為一位堪稱全能的戲曲演員吳興國,要怎麼用戲曲表演的唱、唸、做、打,來和西方文學經典對話;更何況是演一隻蟲?! 作家卡夫卡作品《變形記》裡的主角一隻大蟲,讓尋常的故事(家庭經濟的重擔讓人喘不過氣云云),變成了「瘋狂超現實」;一言難盡的苦,將主角蛻化為無法表達的蟲,最後甚至遭到家人的誤解和隔絕。這既是最社會寫實,又是特別超現實的寓言,竟能讓編、導、演吳興國,繼《李爾在此》之後,再度挑戰獨角戲戲曲的抽象象徵,往往都是描繪現下即時,現在多少得倒錯反轉,用戲曲的抽象象徵,來演繹現實裡的「超現實」。這叫研究導演方法的我,如何能不著迷與好奇?!

文字|傅裕惠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戲劇新訊 《仲夏夜之夢》台語版

阮劇團《熱天酣眠》 台式愛情大亂鬥

繼取材自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妻子學校》的《金水飼某》後,嘉義的阮劇團再度挑戰西方經典本土化,新作《熱天酣眠》改編自莎士比亞知名喜劇《仲夏夜之夢》。故事融合南部的庶民文化,描述海神媽、山神公爭吵不休之際,還不忘派手下好爺插手人間事,亂點愛情光明燈。四個陷入感情糾葛的年輕人,陰錯陽差步入這場戀夢陷阱中,展開一場荒唐盲目的換換愛風景。 《熱天酣眠》由林榮三文學獎得主吳明倫改編,全劇將莎劇的韻白轉譯為台語發音,兼具俚俗氣味和地方特色,展現嘉義人自有的直率、粗魯與野蠻,一種獨特的生猛風格;情節則刪去旁枝末節,更集中於青春和愛情的主題上,符合南台灣的風土民情。導演陳信伶說,《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四百多年前寫下的「致青春」,是每個愛情喜鬧劇最初始的原型,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就如劇中台詞「人若是底咧戀愛,不管時攏咧眠夢」,可說是「愛到卡慘死」!

文字|廖俊逞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英國伯明罕交響樂團

這三場音樂會,要推薦一個,還真有點難!各有各的曲目特色,如果票價能負擔,建議三場都不要錯過!只是這對一般大眾應該也有點難。 「柏林愛樂」不管指揮是誰,都會不錯吧?更何況是賽門.拉圖,而且兩天的曲目在台灣都不太容易聽到,「不過」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廿世紀的曲目「偏多」,而且票價奇高,雖說藝術無價,但對很多人來說會有些望票興嘆吧! 「匈牙利廣播交響樂團」由湯瑪斯.瓦薩里領軍,演奏的都是這樂團的經典名曲,柯大宜的《嘉蘭舞曲》、貝多芬的《命運》、加上瓦薩里邊彈邊指揮的李斯特《幻想曲》。票價跟「柏林愛樂」比起來「親民」多了。不過這個樂團在九年前到過台灣! 「英國伯明罕交響樂團」,這個由賽門.拉圖拉拔成世界注目的樂團是第一次到台灣,這樂團不僅朝氣十足,而且還由一位年僅卅五歲的指揮界新星尼爾森斯帶領,帶來的曲目又是他拿手的華格納、百聽不厭的《新世界》,還有得葛萊美獎的希拉蕊.韓演出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也許」有一天當目前「傳說」會接替賽門.拉圖「柏林愛樂」職位的尼爾森斯「真的」當上了「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時,你會說我曾經在台北看過尼爾森斯的指揮!他的確了不起! 這樣看下來,大概知道我要推薦哪一團了吧?

文字|張己任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當擊樂碰上電吉他 新曲打造新聲響

在現代音樂領域中不斷創出新議題,十方樂集今年的年度公演,將擊樂與電吉他的合作為主題,邀請活躍於馬來西亞的華裔作曲家鍾啟榮、旅法作曲家廖琳妮及台灣新生代作曲家劉韋志創作,並將發表國人作曲家楊聰賢的新作與法國作曲家Hugues Dufourt的創作。 鍾啟榮的《Music for Jimi致吉米》是一首為預置音響和打擊三重奏的作品,題獻給美國知名吉他演奏者Jimi Handrix。天才Handrix是一位左撇子,不僅革新了許多吉他重要的演奏技巧,同時也是第一位將錄音的效果作為音樂表現理念的搖滾樂手。廖琳妮的作品名為CCC,單用六個泰來鑼配合手風琴及吉他,以單一樂器開發各種聲音的變化和想像,再加上電吉他與手風琴帶有金屬性的多元音色特徵,為樂曲的和聲融入張力與色調。 劉韋志的《沉沒的領域》是作曲家對日本畫家池田學的畫作有感所創作的第五首作品,他以環繞式音響空間的概念,以電吉他、擊樂和預置音響為素材,建構充斥豐富音響。由於劉韋志從池田學的畫作感受到某種狀似人類文明「擱淺」或「沉沒」於自然意象,因此本首曲子也隱喻著人類將文明推展至繁榮的當下,往往使自身轉為陷落與崩壞。

文字|李秋玫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史蒂芬.賀夫+吉村七重 帶你悠遊東西

沉著、冥思、秩序,精神性的體會處處潛藏於東方文化,而壯闊、起伏、情感則讓西方文化呈現出與東方截然不同的風貌。此次NTSO國際音樂節的名家系列以東西交融揭開序幕,由梶間聡夫指揮,邀請鋼琴家史蒂芬.賀夫及日本箏名家吉村七重,帶來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暴風雨》,與日本作曲家武滿徹深思生死的《絃樂安魂曲》、吉松隆讚詠自然的《適夢.非夢》。 二度來台的史蒂芬.賀夫甫獲英國皇家愛樂協會器樂演奏獎,並擔任英國廣播交響樂團二○一二樂季的焦點藝術家,是英國備受矚目的鋼琴大師;而積極為傳統樂器注入當代詮釋的吉村七重,與各大管絃樂團合作演奏二十弦琴的足跡遍及歐美,屢獲傳統音樂、文化振興獎項,為日本箏樂演奏巨擘。NTSO的名家系列以東方禪意充填協奏曲式、讓西方華美壯闊迴盪心腸,一趟悠遊東西的音樂之旅即將啟程。

文字|王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分而再合 三地琵琶相見歡

「推手為枇,引手為杷」。從枇杷到「琵琶」,這個發展超過兩千年歷史的樂器,在這麼一彈一撥之下,唱出了多少人世蒼涼?更翻山越嶺,橫跨了多少疆域?一把琵琶,橫抱、直抱、有用撥子、有五指輪奏;在東亞各國,更伴隨迥異的唱腔,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為此,臺灣國樂團以南管琵琶與中國琵琶作為兩岸切磋的媒介,輔以日本薩摩琵琶展開國際交流,透過琵琶一項樂器探討台灣、中國及日本三方在地域上的源頭與變革。 為突顯不同特色,樂團邀請台灣的王心心、中國的曲文軍與日本的岩佐鶴丈與樂團共同合作。在上半場各以純粹的獨奏方式,展現琵琶不同形制的特殊性;下半場則在首席客席指揮閻惠昌的帶領下,讓琵琶與樂團演出拿手的協奏曲。在最後,更讓三位演奏家同台與樂團演奏琵琶、薩摩琵琶、南管琵琶協奏曲,使分流已久的樂器,再有合而為一的感受。此外,更難得地邀請到學者林谷芳擔任主持,在樂聲中引領觀眾了解各種琵琶的淵源、形制、流派及樂曲特性,介紹此樂器多元又迷人的風貌。

文字|李秋玫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奧地利國寶鋼琴家

巴杜拉-史寇達 演繹古典樂派的原汁原味

再現古典樂派經典曲目時,不同演奏家對樂曲的主觀詮釋將豐富聆賞時的不同風貌,然而,回歸原點的演繹或深刻體察作曲者本身的意念,或許比發展出百百種特色各異的風格還更艱難。當代便有一位奧地利國寶鋼琴家保羅.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Skoda),以正統維也納鋼琴派的學養,致力重現古典樂派的樂曲精神,除了鋼琴更以大鍵琴演奏,力求貼近三百年前的原汁原味。年屆八十六歲高齡的「樂壇活化石」史寇達,此次登台將以琢磨七十年的演奏功力,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新認識莫札特。 上世紀便叱吒樂壇的史寇達,曾受到柏林愛樂指揮福特萬格勒及卡拉揚青睞,與俄國小提琴名家大衛.歐依斯特拉赫密切合作數種樂派曲目,除了演奏生涯以外,傾其畢生探究古典樂派樂譜流變與創作曲式,更是當代樂壇唯一一位灌錄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所有奏鳴曲為專輯的音樂家。

文字|王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搬演《安平小鎮》 但看人世滄桑

懷爾德經典改編 描繪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

繼去年將契訶夫的《海鷗》改寫為台語版,今年台南人劇團把美國劇作家懷爾德《小鎮》的改編為在地版《安平小鎮》,描繪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間的老安平,並對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多所著墨,帶領觀眾看一個漁村轉型為新興觀光城市的歷史風華。

文字|廖俊逞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拾琴弓 小提琴女王旋風登「台」

手傷後復出 鄭京和獨奏會讓人重溫當年

這位表情堅毅的女子,手上的琴與弓,就是她縱橫天下的利器鄭京和,少數能在國際樂壇與西方名家相抗衡的東方女子,她精采的演奏與錄音,總是能以犀利的力道直搗人心,銘印久遠。之前因手傷休養多時的她,去年重新復出,十月她將以六十五歲之齡再度來台,以貝多芬、舒伯特及佛瑞的曲子,與好久不見的樂迷們重溫當年。

文字|李秋玫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現代化衝擊下 他們以舞步尋根

原舞者歌舞劇《Pu'ing.找路》

原舞者年度製作《Pu'ing.找路》以一位泰雅族青年為主角,描述他經歷現代化衝擊後回鄉尋找傳統文化的旅程,因此,他的「現實」匱乏有了出口,也與「神話」與「歷史」相遇。此劇由編舞家布拉瑞揚執導,面對非經現代舞訓練的表演者,布拉瑞揚嘗試增加身體與身體的接觸去讓表演者轉化、變換出不同動作,與過去原舞者從傳統出發的歌舞相比,「歌」還在,但「舞」已有相當的改變。

文字|吳思鋒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來自中歐的璀璨之聲

瓦薩里領軍 匈牙利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三度訪台

睽違九年之後,原名為「布達佩斯交響樂團」的「匈牙利國家廣播交響樂團」終於再度訪台。依然在該團桂冠指揮、榮譽藝術總監瓦薩里的帶領下,將為台灣樂迷帶來兩晚的精采音樂會,將演出李斯特、高大宜、孟德爾頌、貝多芬與柴科夫斯基的經典作品。其中高大宜的《嘉蘭塔舞曲》具備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別值得期待!

文字|蔡育昇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溫州、永康、大稻埕 看戲趴趴走

超親密小戲節 藝術家奇想玩「物件」

今年的超親密小戲節以「物件劇場」命題,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共同以「物件/偶」為元素,發表創作。在國際節目部分邀來「玩具劇場」、「默劇與偶戲」、「物件(材質)劇場」形式發展成熟的團隊,國內演出則邀請台灣六位資歷豐富的劇場人加入創作,讓現代劇場語言和偶戲對話或拆解重組。演出場域更首度加入了氣氛古老的大稻埕,讓人格外期待在此能看到什麼樣的小戲風景!

文字|廖俊逞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