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孿生姐妹鋼琴家組成的拉菲特二重奏,以獨特的舞台風格及透亮的音色贏得掌聲。
音樂新訊 孿生姐妹四手同心 雙鋼琴中黑白歡舞

NSO與拉菲特二重奏 漫舞彩繪音符

來自相同的母體,有著相似的臉龐,琴鍵上的黑白對應著妳我,四手共同敲擊的琴槌舞了出彩繪音符。 在雙鋼琴的世界裡,有什麼樣的組合能夠比孿生姐妹的默契更為自然天成?來自法國的拉菲特二重奏(Duo Lafitte),多年來致力於雙鋼琴的演奏與拓展。以獨特的舞台風格及透亮的音色贏得掌聲,特別的是,她們無論在演奏上的對抗、對話或並置,皆顯示完美的契合度。超過三十年的演奏生涯,七千多首曲目的累積中也包含了委託創作及自行改編的樂曲,早已風靡各地。她們將與NSO共譜奇妙的四手黑白舞。 這次擔任指揮是曾榮獲「文化騎士勳章」及「柏林評論家獎」,目前為羅馬尼亞廣播管絃樂團首席指揮的赫里亞.安德列斯庫(Horia Andresscu),他不僅被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讚譽為「是一位能釐清我們心中對音樂的迷惑的指揮」,更被《維也納時報》稱為「充滿氣質的指揮,能幻化出奇妙的氛圍」。大師與NSO的合作,將盡獻甘美朗的異國情調、音樂中的展覽會之畫,以及浦朗克的雙鋼琴之美。(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音樂 學術研討會與音樂會同步呈現

聽台灣的聲音 看全部的馬水龍

甫獲行政院文化獎的作曲家馬水龍,可說是台灣重量級的作曲家,一曲《梆笛協奏曲》聞名海內外。耕耘音樂四十多年的他,質量均佳,說是「台灣的聲音」絕不為過。本月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將為馬水龍舉辦精采樂展,並搭配「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讓國人深入了解這位「台灣的音樂之光」。

文字|李秋玫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音樂 在黑盒子裡 與樂迷促膝談「音」

魏樂富鋼琴獨奏 重現作曲家的細膩優雅

聚光燈下的演奏者形單影隻,陰暗的四週佈滿瞪大的眼睛,延伸而上的樓層高不可攀,角落裡的人望著台上的黑白遙不可及。 在樂器領域中,除了鋼琴,沒有其他樂器能夠提供如此豐富的和聲和多變的表現力。尤其在經過外型的擴大和機械功能的改變之後,技巧和彈性變得更加精巧與寬廣。一般獨奏樂器少有獨自一人演完整場音樂會,但鋼琴獨奏會卻俯拾皆是而不令人生厭,也就不足為奇。然而隨著舞台的擴張、音效的精進,為了將音符清楚傳遞千人座位的每隻耳朵,演奏家無不使出混身解數,卯足全力來擴張音量、強力揮灑,殊不知在浮誇矯飾下,早已扼殺內蘊,盡失細緻本質。 演奏與聆賞之間的拋接,是超越言語的親暱對話,聽眾所給予的回應,往往是演奏者深刻的力量。而音樂家擷取生活中的自然情感而創作的樂曲,終究要回歸於自然的再現與詮釋。造就不少音樂人才,在台灣負有盛名的鋼琴家魏樂富,為重現作曲家的優雅品味,捨棄了音樂廳的大排場。於獨奏會舉辦的同時,也帶領著大家作深刻的反思。在實驗劇場中讓聽眾們享受舒伯特、拉威爾、德布西、舒曼以及布拉姆斯抒情且浪漫的情懷,且用鋼琴的樂音,與樂迷們促膝長談。

文字|李秋玫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音樂 跨年必嚐的「史特勞斯」饗宴

NSO《蝙蝠》 讓圓舞曲陪你倒數計時

跨年了,音樂界的頭號盛事便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這個以史特勞斯家族作品為主的演出,已成為樂迷們一年一度的引頸期盼!然而在這二○○七年的最後一天,狂歡、倒數之外,您還有另一項選擇,搶先感受圓舞曲的氣息,優雅、愉悅地度過這最後的時刻。 音樂史上譜寫最多歡笑音樂的,就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而《蝙蝠》是他輕歌劇作品中的經典之一,堪稱生涯中的最佳傑作。「一切其實只是一瓶香檳惹的禍!」全劇活潑又逗趣的場景,常令觀眾笑聲不斷,光鮮又華麗的外表下,盡是見不得光的醜聞。在歡樂與輕快的旋律下,圓舞曲的風格仍舊巧妙融入其中,插科打諢之外,仍保有音樂的美感,這正是這部歌劇歷久彌新,受人喜愛的重要關鍵。 繼去年NSO推出的「跨新年輕歌劇」《風流寡婦》引起樂迷們熱烈回響後,今年再度推出小約翰.史特勞斯的絕妙好戲《蝙蝠》,特邀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常任指揮邱君強、導演佩塔.慕勒及歌劇演唱好手們齊聚一堂,演出這場華麗的喜歌劇。不如卸下今年沉重的煩悶與憂慮,隨著曼妙的華爾滋翩翩起舞,共同與NSO團員們一起舉杯,為新來的一年祝賀!

文字|李秋玫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戲曲 義大利即興喜劇 變身胡撇仔戲

《威尼斯雙胞案》 搖滾歌仔戲很反叛

身世體質都相似的義大利即興喜劇與台灣歌仔戲,這回真的要在舞台上來個「雙胞胎大團圓」了!春風歌劇團新作《威尼斯雙胞案》改編高多尼知名劇作,完全給它「胡撇仔化」,除了角色設定對比強烈,還用搖滾曲風重編七字調與都馬調,讓你看見新胡撇仔戲的自由奔放。

文字|廖俊逞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舞蹈

女人與狼 後現代的身體童話

三十舞蹈劇場《紅帽.紅衣.紅舞鞋》

十八年來首次回台發表《紅帽.紅衣.紅舞鞋》,旅美編舞家余承婕拿出一身融會東西方身體的功力,與三十舞蹈劇場合作,編作這齣拆解童話符碼的作品。她在創作手稿寫道:「衣服、鞋子、帽子不過是角色扮演的外在符號。」余承婕敏銳地尋找,符號秩序外的身體和性別關係將是何種風味?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戲劇 屏風《京戲啟示錄》 李國修敘事美學顛峰之作

戲中戲中戲 從遺憾到傳承的舞台、人生

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在多重時空並置跳躍的劇場敘述結構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李國修二十年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風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國修說,除了沉潛和自我反省,也讓他重新發現這齣戲內在蘊含的深層意義──傳承和遺憾。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戲曲

王心心與打城戲 「閩韻風澤」雅俗並陳

「新傳統」系列推出《霓裳羽衣》與《目蓮救母》

由王心心和福建梨園戲、泉州南音樂團共同創作的《霓裳羽衣》,以大唐皇室為背景,以玄宗和貴妃知音識音為主軸,將結合梨園科步、創新南管音樂曲風,重現盛唐古畫韻味。《目蓮救母》是打城戲最具代表性的劇碼,深具福建閩南特殊的風土民情與地域色彩。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音樂 NSO「田園時光」 Timpani定音鼓首席上陣

連雅文《老鼓手》 暢敘半生「音」緣

中文取為《老鼓手》的這首定音鼓協奏曲,可算是連雅文的「前半生回憶錄」。小時候受限於行動不便,從爬行、扶東西走路,到手術的艱苦歷程及渴望親情與有限的環境條件,培養了他細膩又豐富的情感。珍惜記憶中每個珍貴場景,也珍惜用聲音說故事的機會,連雅文以熱愛的音樂,記述他對生命的體驗。

文字|李秋玫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音樂 與台灣好友同台展默契

全才音樂家魯丁 用音樂「愛台灣」

被俄國音樂界譽為羅斯托波維奇第二的天才型音樂家亞歷山大.魯丁(Alexander Rudin)可說是台灣樂迷們最親切的朋友。曾任台北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並擔任過NSO「羅斯托波維奇暨協奏曲之夜」指揮的他,不論是推廣本土音樂表演或是提攜新生代音樂家,都對台灣樂壇貢獻深厚。魯丁沉穩細膩、內斂踏實的特質,可謂當今樂壇炫技風潮中的清流。他對音樂的執著,也顯現在音樂才能的全面發展:擁有驚人且多面優異天賦的他,幾乎「沒有一刻不是以音樂為伴」,指揮、獨奏鋼琴、拉大提琴、擔任國際大賽裁判、教學等,由於涉獵廣泛,使得他也幾乎成為一位音樂全才。 對台灣獨特的情感,魯丁也與台灣音樂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鋼琴界夫妻檔魏樂富與葉綠娜等人是他合作多年的好伙伴。向以浪漫詩人情懷來詮釋不同時期音樂作品的他,此次更與北市交法國號首席陳彥豪、大提琴家劉姝嫥攜手,除帶來舒曼、舒伯特、浦朗克的感性外,他也特別將聖桑知名的炫技小提琴曲《序奏與綺想輪旋曲》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改編為大提琴演奏在台首演。其技巧上的難度增添及與好友們的絕佳默契,將使音樂會的演出更為精采可期。(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音樂 年輕女生的瑞士傳統新風

Eliana Burki 讓阿爾卑詩長號很「搖滾」

看過瑞士的傳統樂器「阿爾卑詩長號」嗎? 聽過瑞士傳統樂器「阿爾卑詩長號」演奏放克和藍調嗎? 木製的阿爾卑詩長號(Alphorn)身長約四米,直徑從吹奏端逐漸增加,中間挖空,外表裹以樺樹皮。號角末端藉助原樹木根部的自然彎曲製成喇叭口,四周描繪精緻圖騰。由於高山中的交通不便,古代山區牧民和村民常用渾厚悠遠的號角聲相互聯繫,後來也運用在各種慶典和喜宴中演奏。 在功能性逐漸減弱的當中,耆老們憂心著這項代表瑞士的樂器就要絕跡,然而年方二十四的Eliana Burki卻讓這傳統的樂器演奏邁向全新紀元。出生於醫生世家的Eliana五歲起便立定志向學習阿爾卑詩長號,九歲起便開始舉辦音樂會,十二歲時已贏遍各大小型的傳統音樂獎項。從古典到現代,Eliana的演出曲目彈性極廣,由莫札特至奧乃格,從傳統到爵士、放克、藍調、靈魂和搖滾。Eliana多元風格的演出足跡,曾達澳洲、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土耳其、荷蘭、西班牙、中國及香港等地巡迴。融古貫今的來台演奏,將帶給樂迷們全新的體驗,以及全新的視聽宴饗。(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舞蹈新訊

人與影 「存在」的辯證角力

關於安徒生童話的《關於〈影子〉》

望著影子,你想到什麼?孤獨時的陪伴、內在情緒的投射、過去經驗的陰影安徒生曾有一個作品名為〈影子〉,講述學者的影子離開主人身體,出發探求詩神的世界,回來後卻變成完整的人,反過來操控主人。稻草人舞團新作《關於〈影子〉》,將這詭奇的童話轉換成現代社會的諸種暗喻,例如電視和網路的虛擬性,造就出「影子世代」,人類無法自大量擬像陰影中掙脫,甚至自己成了影子,脫離真實生活中的起伏和痛苦。 舞作在主人與影子的拉鋸辯證中探討實與虛、善與偽善、主體與客體間的衝突。初始以主人為主角,探問「我」是誰;到後來影子成為主體,強烈慾望如同影子宰制主人,人的內在分裂如是糾纏影子存在,帶來困擾,影子不在,又令人惶懼。音樂創作者謝銘祐以現場吉他演唱屢屢與變化的影子及人際互動,嗩吶、電吉他、詞曲唱腔構成節奏感強烈的人影之舞。藝術總監羅文瑾藉由遊戲發展動作,舞者的口白饒富思味:「影子是自己與地面的連結,是人的重量。」從人與影間的相依或糾纏,角力或馴服,現代人之存在到底是如何矛盾與拉扯的過程哪。(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舞蹈新訊

舞動解構「速度」的變貌

驫舞劇場《速度》

我們生活在加速的世界,資訊湧進,產品疊加,發明與效率組成了文明發展史。速度是一種關於時間與距離的計算公式,然而在日常中,如何感知速度的存在呢? 驫舞劇場繼去年以「命題作文」創作方式製作出令人驚豔的《樓梯》後,這次再以《速度》為題,集體創造舞動出速度的種種變貌,例如熱水煮開時壺蓋裡急欲竄出的蒸氣泡泡;比如撞擊彈珠球的益智遊戲;又如十種快慢功能不一的交通工具,摧毀性的坦克車、挖土機怪手、翱翔的飛機,雙手雙腳與身體機靈展現從微小至龐大的速度性物質。 迷離的巴赫小提琴、情緒洋溢的莫札特小夜曲、慷慨快速的義大利民俗音樂,聲音元素也參與了這場速度遊戲。藝術總監陳武康說:「最能感覺到速度的事,是失去。」於是從電影《練習曲》攜來靈感,兩人跑步變換節奏,繞路又會合,一快一慢,終至愈行愈遠。舞者在台上一一摺紙,從椅子、刀、槍、鴿子、電腦各種發明疾飆,驫舞劇場用身體與物質的瘋狂加速,在極限處令人驚醒:我們擁有的地球,到底還剩下多少?(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藝術節新訊

2007兩廳院廣場藝術節 邀你來驚奇!

《莉莉狂想曲》 《風.林.火.山2007》炫奇登場

結合雜耍特技、戲劇、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的《莉莉狂想曲》Cirque Lili,是傑若.湯瑪士劇團(Compagnie Jrome Thomas)重新思考馬戲藝術,創作以馬戲演員為主角的三部曲之一。前兩部曲為Podmoskovnie Vechera、IxBE。莉莉是名幻想成為馬戲團馴獸師的女孩,她將飛舞空中的三個白色大氣球當成獅子,還使猛獸彷如柔順小貓,小丑、鬥牛士、魔術師紛紛自紅色布幕現身,展現平衡與雜耍技巧,尋常物體到了手上,都變成眩惑的生命體。傑若.湯瑪士劇團透過連續動感的拋街雜耍,在帳篷中構築出奇幻戲謔的超現實世界。 廣場藝術節並演出去年開幕節目,新版的《風.林.火.山2007》。由加拿大導演杰瑞.斯奈爾(Jerry Snell)執導的跨國製作,綜合空中飛人、地板特技、功夫及多媒體藝術。可觀的戶外演出還有融入蘇菲旋轉與靜心的阿喀許(Akash)詩意式馬戲、庫茲.謬森的《庫茲獨丑戲》、台灣第一個投入街舞表演的TBC舞團、擅長肢體與各色物件互動的玩物舞蹈劇場,與融合中國武術和舞蹈的極武功夫藝術團。現代馬戲的多元藝術元素與神乎其技,邀你同來驚奇。(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戲劇新訊

穿越時空,重拾遺落的親情

台灣戲劇表演家《我是你爸爸》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年輕時血氣方剛,常忽略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但是時間證明,最後陪伴自己的總是不求回報的親情?高雄在地的「台灣戲劇表演家」推出新作《我是你爸爸》,編導李宗熹將對已逝父親的思念搬上舞台,從一則夢境得到靈感,動筆寫下這齣穿越時空的溫馨小品,講一個每天發生在你我身邊,卻常教人遺忘、忽略的動人親情故事。 故事主角「冬鼓」二十五年前是個叛逆又沒路用的滑頭小子,甚至有一次竟偷用老爸全部遺產去買了台帥車;但怪事發生了,在和老媽鬧翻的那個夜裡,居然從此安份下來,娶妻生子。二十五年後,冬鼓意外過世,家人傷心之餘都不敢將他去世的事告訴他媽,沒想到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冬鼓居然穿越了時空從過去回到未來,再一次與家人相聚。《我是你爸爸》曾巡迴校園,獲得不少教育界人士推薦,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說,這齣戲說淡了,卻細見生命的哲理;說深了,卻又蘊藏生活的幽默。時淡時深,這就是一家人的關係。(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莉莉狂想曲》

經常透過欣賞藝術表演來排解金融工作的龐大壓力,在潛入不同領域的創意表演下,心中深埋的生活與工作困惑頓失重量,甚至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能開啟思維的另一扇門。 去年一場廣場帳篷馬戲,沒有訓練動物的爭議問題,只有充滿雜耍技術表演者的精采演出,加上帶有故事意味的劇情串連,在近距離欣賞表演者熟練的肢體動作下,那僅僅一、二公尺的接觸,弄得我目瞪口呆、既興奮又緊張,並同步領略有趣的劇情變化,十分開心。此次,享富盛名且善於表現「意外」驚喜的法國傑若.湯瑪士劇團帶來暢銷新作《莉莉狂想曲》,一接到售票通知,馬上決定再次重溫一次去年與親人共同歡樂的感受。 對了,剛在十月份看過「完全費里尼」影展的《大路》一片,更讓我迫不急待地想再次融入費里尼的「馬戲團情結」。 文字|張順儀 1968年出生,金融業務,常看表演:以小提琴或鋼琴為主的演奏樂、具特色現代舞(不同媒体運用)、歌仔戲或深獲好評的創意表演。平均約兩週一次(含藝術電影)。

文字|張順儀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戲劇新訊 獨語生命失序的恐懼

莫子儀挑戰獨角戲《玩偶的怒吼》

擁有偶像般帥氣外型,莫子儀卻不斷用演技證明自己不只是個偶像,曾二度入圍金鐘獎的他,不僅作品橫跨劇場、電影、電視,更積極拓展自己的表演面向,遊走於寫實、肢體、意象多元風格的劇場演出。在新生代劇場導演陳世文為他量身打造的獨角戲《玩偶的怒吼》中,他就像是工廠輸送帶上擁有意識的玩偶,不被既定生存法則所制約,一步步鬆脫身上的螺絲、關節,打破自己之後重新組成,開啟對自我、對生命思考、感受、疑問的一道道簾幕。 陳世文援引文學家米蘭‧昆德拉的一段話:「實際的人生其實是場挫敗。面對這場不可避免的挫敗,也就是我們所稱呼的生命,我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嘗試去了解它。」他企圖以「恐懼」為題,探索被制約的生命,最深層所隱藏對失序的恐懼。全場六十分鐘演出中,莫子儀將挑戰充滿理性思辯的獨白,舞台不設置觀眾席,打破觀賞和表演慣性,演員將面對散置各處、不同反應的觀眾,即時調整走位變化和能量投射,每場演出都將充滿變數、獨一無二,突顯劇場不可取代的「當下性」。(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快雪時晴》

和李小平合作《梁祝》音樂劇時,我稱他是「鬼才導演」,因為他雖然出身科班京劇,但腦子卻鬼得很。短短幾年內,他導遍京劇、音樂劇、兒童劇、戲劇、舞劇,而且把各種元素優化融合在一起,手法愈來愈純熟。雖然《梁祝》時就已經接觸交響樂團,但是把交響樂團完整引進京劇,這次應該是首創,且據我個人所知,也是台灣第一部完整的交響京劇(二○○三年《八月雪》不盡京劇,創作者也是大陸作曲家許舒亞)。 近年傳統戲曲的跨界接軌,愈來愈密切。《快雪時晴》的故事穿越時空與虛實,體裁非常特別,由我很欣賞的歌仔戲編劇施如芳操刀,尤其令人期待。音樂活躍第一名的作曲家鍾耀光操刀,他今年擔任台北市國樂團長,結合現代與傳統成為拿手專業,又有先前《孫臏與龐涓》的實戰經驗,相信這次會更得心應手。國家交響樂團在半個月內發表兩部創作音樂舞台劇,恐怕也是破天荒的事。另一部歌劇《梧桐雨》,是旅美作曲家陳玫琪的作品,二○○二年紐約市立歌劇院發表,號稱結合京劇、歌仔戲、崑曲、西洋歌劇要素。就體質來看,要比《快雪時晴》複雜。我個人不盡信老外品味,實際上,老外對音樂處於吃飽撐著狀態,老想尋新鮮,所以往往老外起鬨的作品,新鮮度雖夠,養分則有待分析。 我不敢預言《快》劇和《梧》劇何者高明,但《快》劇是台灣劇場長時間嚐試、發展的成果,《梧》比較接近偶發事件。兩相比較,未嚐不是舞台愛好者增廣見聞的好時機。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戲曲新訊

外台一線小生小旦,唱出道地「歌仔味」

民權歌劇團《梁山伯與祝英台》

活躍於北部歌仔戲外台、老字號的民權歌劇團近年整編多齣傳統老戲,致力於保存歌仔戲的優美韻味,今年繼一齣以宋代包公案《貍貓換太子》為本的《九曲橋》,深獲老戲迷和學者讚賞後,再推出號稱歌仔戲「四大柱」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邀請外台實力派演員共聚一堂,以紮實演技、道地歌仔好韻,詮釋這齣四句連、七字調、都馬調連台的經典老戲。 《梁山伯與祝英台》特邀「金嗓小生」陳美雲、民權前當家小生林美玉(阿綢)共同飾演梁山伯。陳美雲出身「拱樂社」童生,十六歲即正式擔任主角小生並迅速竄紅,唱腔優美有如行雲流水;睽違舞台許久的林美玉師承黑貓雲、亂彈嬌、邱火榮、王束花等前輩藝人,嗓音渾厚,咬字清晰自然,是走紅於八○年代的知名小生。祝英台則將由「氣質小旦」林美香、「美聲唱將」林嬋娟連袂擔綱。林美香擅演苦旦,秀麗優雅的氣質擄獲不少戲迷的心,多次受邀前往東南亞、兩岸交流演出。林嬋娟則是民權當家旦角,天賦的好嗓音加上家學淵源,唱念極具韻味,真性情的演出令人動容。(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親子新訊 點醒音樂中的「風格」魔法

大小朋友 一起體驗「吉普賽狂熱」!

從二○○三年開始推出的「魔法DoReMi親子音樂會」,是專為大小朋友們設計的表演節目,豐富多元的內容不僅吸引孩童,更使得家長們從培養孩子們的藝術氣息的同時,得到更多薰陶。歷經四年的親子音樂會即將晉級,以「風格」作為系列主題,將這個在音樂裡的重要因素介紹給大家。 從古典時期海頓老爺爺的〈吉普賽三重奏〉、新古典樂派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的〈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到有西班牙血統的拉威爾所做的〈吉普塞人〉等,無論直接、間接有關,或與吉普賽根本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兩百年來,為什麼各時期的音樂家皆對吉普賽音樂有特別的情懷?「吉普賽狂熱」節目中所要傳遞的,便是吉普賽風格的神秘之處。藉著音樂來感受匈牙利人的熱情與音樂的特色,也讓大人小孩傾聽音樂的「風格」何在。(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與國家國樂團同台合演

詹姆士.高威新詮《妝台秋思》

穿梭在音樂的各種類型,長笛大師詹姆士.高威以優美輕盈的樂音,在樂壇上引領風騷,多年來仍舊屹立不墜!超過六十張的暢銷錄音、和所有倫敦大型樂團都合作過、螢光幕前頻繁的曝光率,如「今夜」、「今日」、「芝麻街」、「林肯中心現場」,及他個人的假日特別節目等,高威努力的發聲,終使「讓全世界都聽見我的聲音!」的願望逐步實現。這位長笛曲目的頂尖詮釋者,在跨越古典和流行的藩籬後,首度嘗試與國樂團合作,除了以國樂團擔任協奏部分演出外,更挑戰改編為五重奏的國樂曲《妝台秋思》,以長笛柔美旖旎的音色重新詮釋古代婦女含蓄又委婉的思念之情,在傳統的風味中,更增添了另類的異國情調。 擔任本場指揮的旅奧指揮家溫以人,現任貝爾格勒國家劇院首席客席指揮,並且曾客席指揮由小澤征爾所創辦的新日本愛樂管絃樂團,與世界知名的柏林愛樂首席長笛名家帕胡德(Emmanuel Pahud)合作演出,贏得極高評價。他將再度以純熟的經驗,讓長笛與國樂團共同發出「前所未有的綺麗聲響!」(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