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催生創作 並打開世界之門
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倫敦夢」到「美國夢」?
斯特拉溫斯基的英語歌劇《浪子的生命歷程》,靈感來自於英國畫家霍嘉特的系列畫作《一名浪子的生命歷程》,他把八幅畫作串連的浪子故事,轉化為三幕歌劇。而在柏林國家劇院製作的版本中,波蘭導演瓦里科夫斯基則把該歌劇導成一部「美國夢」;廿世紀以來的美國,顯然取代了十八世紀以降的倫敦。主角從一無所有,穿著白T-Shirt、牛仔褲的青年,變成暴富的、光鮮亮麗的幸運兒,不過,這齣「美國夢」不是白手起家的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提香經典三畫作 當代大膽「變身」
「變身提香2012」是由英國國家藝廊提出的計畫,針對三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提香三幅與希臘神話中狩獵女神戴安娜有關的畫作,邀請當代視覺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團隊參與發想,給予新時代的詮釋。除了有視覺術家針對畫作主題再詮釋的靜態作品外,皇家芭蕾舞團也邀請知名編舞家創作了三支芭蕾作品,並由參與計畫的視覺藝術家擔綱舞台與服裝設計,體驗創作形式的精采「變身」。
-
藝視窗 News
華山藝術生活節十月登場
【台灣】 華山藝術生活節十月登場 文化 部主辦「華山藝術生活節」邁入第三年,自10月6日起至11月4日止,一整個月期間安排將近400場次的精采演出,其中屏風表演班的經典劇目《三人行不行 I》更將創下連演30場的瘋狂挑戰。有別於藝術殿堂的個別演出,「華山藝術生活節」把劇場活動節慶化,利用園區作為創作發表舞台。表演藝術協會也將活動規 劃為「焦點劇場」及「創意小劇場」。「焦點劇場」特邀屏風表演班、黃俊雄布袋戲子團、紙風車劇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等演出;「創意小 劇場」則由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主任容淑華策展,讓觀眾體會台灣小劇場的多樣面貌。文化部長龍應台出席記者會時,特別鼓勵全台家庭即刻上網訂票,帶著遊花博 的熱情,把表演藝術當成心靈花朵來欣賞,期待今年活動期間能創下15萬人次的觀賞佳績!(謝依庭) 「藝起來福」校園巡演 藝文活動走遍全台離島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送表演到校園,舉辦「藝起來福Easy Life」的校園巡演。有精采的表演及互動教學,寓教於樂。倡導easy的生活美感,希望能為偏遠地區及離島地區莘莘學子服務,不用長途跋涉就可以欣賞到豐富多樣的表演藝術。 該項活動節目內容豐富,有表演、教學及樂器展示。9月1日起至10月18日邀請國內16個優秀表演藝術團隊,以音樂、舞蹈、現代戲劇及傳統戲曲節目與學生們分享。活動演出另有配套活動,讓學生在欣賞完演出後進行心得寫作徵選,活動詳情請見以下網址www.hcwo.com.tw/2012easylife/(黃逸儂) 臺中爵士音樂節十週年,多項比賽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 臺中爵士音樂節十週年活動開跑囉!10月20日至28日於臺中市民廣場、勤美CMPBLOCK及草悟道中段(經國園道)盛大辦理。以「爵士本色」為核心,邀請大家一同參與,並舉辦多項活動如「攝影徵件」、「教師研習營」「爵士新秀比賽」等,並自即日起展開徵件與報名。 「攝 影徵件」邀請大家一
-
Ju & JuJu
生命緊緊相繫的甜蜜與溫暖
親愛的JuJu: 妳剛出生時,長得非常像我,還好,一暝大一寸,現在,妳的樣貌和體型,都跟媽媽一樣漂亮!前幾天,我們帶妳到淡水捷運站廣場欣賞街頭藝人表演,妳自己找了一位街頭畫家為妳素描畫像,作品完成後一看根本是在畫媽媽嘛!雖然如此,妳的個性卻和我如出一轍!多數時候,妳都很可愛、很討人喜歡,但也會不乖、搗亂、耍賴,每當妳很「盧」的時候,我就會自覺到,這應該是我的遺傳吧! 妳是個感性、情緒起伏很大的孩子,無論在平時或是在看書、看影片、欣賞表演時,妳總是很快融入情境、情節的起伏裡,十分易感。因而,妳對聽覺、視覺及肢體等藝術表現,有著很強的感受力,充滿探索的好奇心。我常覺得,妳的敏銳給了我們許多一起學習、分享的機會和動力。 然而,妳吃軟不吃硬的個性,也經常讓我頭痛。記得有次帶妳回台中阿公家,妳見到可愛的小姪女,就想去抱她、照顧她,但妳年紀還太小,無法拿捏力道,出手會傷到小嬰兒,我多次勸阻仍無法制止妳,只好把妳抱到外頭去訓了一頓。受到訓斥,妳的情緒崩潰了,和我激烈對抗,我只得不斷和妳說道理,直到妳慢慢冷靜下來。 佩洵姊姊結婚那天,我和媽媽正趕著赴婚宴現場擔任證婚人,妳卻自顧自地嬉鬧。情急之下,我大聲斥喝了一聲,把妳嚇得大哭,叫喊著:「我不要爸爸!我不要爸爸!」那一瞬間,我的內疚感油然而生,聽到妳哭喊「不要爸爸!」,更是令人傷心。於是,我走到妳面前對妳說:「JuJu,妳不要爸爸,但是爸爸要妳,對不起,剛剛爸爸太大聲了。」我抱著妳,妳把頭靠在我的肩膀上哭著說:「爸爸,你講話不要那麼大聲」我們在相擁中「和好如初」。 妳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每次事後,妳會跟爸爸、媽媽把事情經過反省一遍,答應以後改進。看到妳小小年紀就知道反省,我心裡滿感動的,只是有些時候,妳還是很容易high過頭。媽媽說,只要我在家,妳就變得格外「狂野」,總是跳上跳下,爬到我頭上來,盡做些「高難度動作」。有一次,我躺在床上休息,妳從床頭一躍,奮力朝我撲過來。之前就曾多次告訴妳不可以這麼做,爸爸會受傷,然而,妳卻一臉疑惑地說:「可是爸爸你很強壯啊!」看到妳如此正經的「表態」,
-
劇場快門
《金龍》彩排前進行暖身
地點:台北 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時間:二○一二年八月二日
-
這樣過日子
孫麗翠 以生活為表演暖身
在陽明山上荒野的小巷弄裡,我們迷了路,山上的農家裡沒人,只有一聲比一聲凶猛的狗吠聲。一九九七年,上山定居的孫麗翠必也跟我們一樣的景況:「我只是想找一個有樹、有水,兒子可以走路上小學的地方。」她按著地圖找到陽明山平等里這個陌生的地方,每天只有數班公車下山,遺世而獨立。
-
藝@書
破敗而美好的真實想像
對於台灣的爵士樂愛好者而言,《然而,很美》提供了少見的閱讀樂趣,隨文字營構的影像同時引出讀者心中的樂音記憶,填補了樂迷對於爵士傳奇的距離感、豐富了嗜好所屬的投射想像,在讀閱許多不甚令人愉快的故事情節下,在惜惋、驚愕又欣喜交摻的情緒底,實仍令人生出了「然而,很美」之感。
-
藝@CD
新秀.新片.新實力
儘管唱片業不若當年景氣,當樂壇依然新人輩出,拼長相、拼實力、拼出身背景、也拼市場人氣以下三位,就是歐頭要介紹給大家的績優潛力股。
-
藝@電影
混血華語電影 「不純」的影像魅力
隨著華語電影世界的交流與投資頻繁,演員跨界與跨地合作的頻率愈來愈高,也蔚為風潮,九月有六部華語電影,就有五部有這樣的現象。南腔北調、表演質地差異,都可以融合在同一部電影中,呈現出華語電影豐沛的可能性。
-
藝@展覽
「生澀」的藝術 挑戰慣性與脫序
黃東昇的作品多用繪畫、拼貼、文字書寫等形式構成,在拼組過程、想像的圖像及思考生命的觀點上,個人色彩相當濃厚;他的作品才能散發出介於素人和正規藝術之間的「生」趣味,帶有微微曖昧的生澀、原始和生物感。不規則性的思考,讓黃東昇隨時在理性地自我分析和享受變化的樂趣。
-
舞蹈新訊
《靈動運河》 舞動城市的流動記憶
每年皆有新創作演出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今年受台南文化中心邀請製作《靈動運河》,演出以台南運河為背景,並融入府城文化風情,透過結合多媒體的舞劇形式,為觀眾呈現出老運河的新意象。 台南運河自一九二二年開闢以來,除了負擔輸送物資的任務,也意外成為台南人情感的載體,提供精神的寄託,這曾經是台南人的驕傲;但隨著府城的繁榮熱鬧,工商迅速發展,卻使得秀麗美景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望之卻步的汙染,如同一個棄婦般,運河,默默地承載了城市的起落興衰,納盡了人間百態,曾幾何時,人們卻漸漸將它遺忘。 府城的歷史故事隨歲月光影照映於河上,人文風景在粼粼波光中閃耀,這是台南人的心靈安歇處,《靈動運河》用舞蹈將這條生命之河的「靈、氣、韻、動」活躍於舞台上,以靈動的肢體與投射場景帶領觀眾進入運河的情感記憶中,並喚起對環境的珍視,舞出城市靈魂之美。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胡鑑《雙黃線》
黃翊和周書毅、鄭宗龍可說是台灣舞蹈界最亮眼的後起之秀。黃翊尤其以對於影像和科技的大膽探測,一再創下佳績。只是,愈為概念先行,跳什麼、怎麼跳,卻似 乎愈來愈不重要了。這一次他「返璞歸真」,以「不插電」的方式逆向操作,只用一架鋼琴、一桌日用品、兩位舞者與一位音樂家,完成一支完整舞作。這種反省精 神再度帶來驚喜。沒錯,對於逐漸崛起的創作者,累積風格辨識度尚且不及,何來反省的時間?黃翊的新作,證明我們對他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明格斯爵士大樂團
早期學生生涯中,明格斯(Charles Mingus)一直是我反覆聆聽的音樂家。除了低音大提琴、鋼琴,他還是一位獨樹一格的作曲家。音樂作品與他鮮明直率、陰鬱低沉的個性相仿,錯綜複雜的旋 律、強烈濃郁的和聲、質地憂鬱的即興語句都足以讓人豎起耳朵,聆聽並咀嚼爵士傳奇大師的精髓所在。 因血統的關係,明格斯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意識也展現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情感與批判的表達展露無遺。The Black Saint and his Sinner Lady、Blues and Roots與Mingus Ah Um是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作品,而他塵封多年的自傳Beneeththe Underdog或許並未完全真實呈現,但也可看出他逗弄玩世的性格。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派對的節目「明格斯爵士大樂團 Mingus Big Band」將帶來明格斯的音樂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再次一睹廿世紀大師的絕倫丰采。
-
戲劇新訊 演出《夢難承6—希望》、《狂人日記》
「亞洲相遇」 映照跨文化的現實
「亞洲相遇」計畫(Asia Meets Asia)始於一九九七年,由東京DA.M劇團藝術總監大橋宏發起,是一個跨越亞洲表演藝術文化的平台。台灣的身體氣象館自二○○一年起參與該合作計畫,陸續與香港、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等地區的非主流劇團,進行跨文化交流。在經濟蕭條與天災、戰禍狂暴的衝擊之下,「亞洲相遇」計畫與亞洲地區和其當下藝術文化的現況緊緊相扣,突顯前衛與積極的意義。今年將推出由東京「森下劇場」演出的《狂人日記》,以及由香港「撞劇團」與「DA.M劇團」合作的《夢難承6希望》UD6: Hope。 《狂人日記》以魯迅同名小說為文本,並輔以魯迅其他小說之閱讀印象,建構出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人吃人」的意象。作品延續魯迅精神,並開發出新角度,創造出完全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新魯迅;用身體、影像、音樂及詩的語言,超越文化隔閡,形塑出混沌世界中「人」的意象。《夢難承6》從家庭、社群、歷史中尋找記憶,透過詩歌、照片、動作、對白、獨語,拼接為一跨文化的敘事策略,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彰顯個體特質與群體狀態的變化。
-
音樂新訊 義大利國寶級小提琴家
阿卡多 演繹帕格尼尼經典「魔音」
在睽違十多年後,義大利國寶級小提琴大師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再次訪台,這將會是他七十壽誕後的一個重要演出。此次演出以「經典」和「炫技」區分,除了讓觀眾可以快速的對演出曲目有指標性,也不難展現大師的高超之處。 沒有人能忘記小提琴在義大利的重要性,從三大製琴家族一直到有著「魔鬼的顫音」封號的小提琴炫技大師帕格尼尼。在這樣的小提琴勝地不斷地持續培育出後代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和帕格尼尼同樣流著義大利人的血脈,演奏他的樂曲時總表現出從容不迫的神情及渾然天成的技巧,其詮釋不但讓他獲得「當代帕格尼尼」的稱號,更可說是純正的義大利小提琴語彙代表。 十三歲就開始登台演出的阿卡多,在十五歲時便摘下國際大賽冠軍,並且創下史上第一人錄製《帕格尼尼協奏曲全輯》的紀錄,種種與帕格尼尼的緣分非比尋常。在這次難得來台的表演中,他將帶著瓜奈里名琴演奏擅長的帕格尼尼,其他經典的貝多芬及布拉姆斯名曲也是大師重視的曲目。
-
企畫特輯 Special
TSO新樂季 「在地經營,讓世界都看見」
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新樂季開始前,與北市交團長黃維明進行面對面專訪,談到北市交新樂季的製作,黃維明迫不及待地要向樂迷預告令人耳目一新的歌劇與音樂會製作。擔任團長三年以來,黃維明對樂團有十足的信心,對北市交,他的經營理念就是:「在地經營,國際接軌,讓世界都看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夏日飆爵士,搖擺跨十年!
節奏從在爵士鼓中跳躍,小喇叭和薩克斯風對話, 在沸騰的熱情,聽見解放的靈魂。 十年,兩廳院首度在音樂殿堂上演爵士, 從廳內、戶外,拓寬至周邊小森林,四處都是爵士樂手的舞台。 十年,兩廳院延攬大師教學, 從音樂營到校園,各地都有爵士新鮮人。 年度的派對又開了, 在慵懶微醺的夏夜 踏上輕快的步伐 夏日瘋爵士,就是愛搖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建築╳身體╳舞蹈 與包浩斯相遇
廿世紀初,原本專攻建築學的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開始對移動中的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他前往德國慕尼黑,研究當時流行的表現主義舞蹈,並設計「拉邦舞譜」,將空間的概念引入當時只注重時間與步伐的舞蹈記錄方式。人們對舞蹈、身體和空間的認識,從此有了重大改變。 同一時期,沃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瑪擔任包浩斯(國立建築學院des Staatliches Bauhaus)的校長。包浩斯是一所結合建築、工藝、與藝術的學校,吸引跨學科人才湧入,從不同層面探究、重新界定人與空間的關係。 身體與空間、建築與舞蹈,自此不斷碰撞、詰問。我們將帶您紙上走訪「空間╳建築╳身體╳舞蹈」的國內外精采案例,看看兩方人馬激盪出何種燦亮的創作火花!
-
藝術節新訊
夏日驚喜「舞上癮」 跨域演出震盪感官
昏昏沉沉提不起勁的夏天,需要大膽前衛的表演藝術衝撞感官、提振精神嗎?來自德國、義大利、希臘、法國、台灣的跨域藝術家,即將聯手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製造震盪級的實驗性演出! 由「台北藝術進駐計畫」邀請的六組藝術家,在兩個月內發表跨界創作成果。其中,威尼斯雙年展「表演藝術周」策展人組合維若娜與巴吉,是目前義大利具代表性表演團體,曾赴南美火地島、印度、南極等地進行消失性藝術的錄像計畫,擅長在特殊場域創作演出的他們,此次將透過運用現場素材帶給觀眾暈眩的觀賞之旅。來自希臘的舞蹈家里加有深厚的拉邦技巧,將帶來Undying home,結合攝影與雕塑,透過舞蹈描繪自然、人與家的關係。台灣藝術家林正偉《無法剝離的關係》將結合魔術、實驗影像、舞蹈和行為表演,製造虛擬超越真實的視覺經驗。利用寶藏巖特殊地景進行創作的陳雪甄,以《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呈現自己在巴黎旅行時對「分享」的體驗和反思。另外,還有聲音結合數位行動繪畫的藝術創作者、尋找身體聲音如何影響語音的藝術家創作,從酷暑到初秋,打造讓觀眾跨上癮的觀賞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