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耀光的《臺北六部曲》以TAIPEI的六個字母為出發點,探索文化交流的過程。(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北市國「臺北.臺灣.世界」

雙團同台 鋪陳東西結合的旅程

從台北、台灣到走向世界,同時具有安排上的邏輯,在東西樂交融中更考驗著作曲家的功力。市國精心策劃的音樂會,讓觀眾在一場節目中可以完整聽到外來德奧、自己文化,更包含了作曲家將兩種不同文化結合的絕妙巧思。

 

從台北、台灣到走向世界,同時具有安排上的邏輯,在東西樂交融中更考驗著作曲家的功力。市國精心策劃的音樂會,讓觀眾在一場節目中可以完整聽到外來德奧、自己文化,更包含了作曲家將兩種不同文化結合的絕妙巧思。

 

【TCO】臺北.臺灣.世界

4/18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3832170轉261

 

「台北文化的傳統是什麼?傳統的台北文化又是如何?」從前幾年的「絲路」主軸,臺北市立國樂團即以中西文化元素與其他民族傳統連結,進而將國樂推展至國際樂壇。今年的傳統藝術季,樂團則將角度轉向,聚焦台北,在藝術季一開跑時便拋出這兩個議題,讓世界看見台北前,先向世界打出自己的優勢!

從台北出發

「臺北.臺灣.世界」節目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雙團」的構想上,邀請長榮交響樂團同台,展現了北市國的雄心。曲目皆為全新的改編與創作,從台北出發,首先登場的是《艋舺》電影主題,特邀李哲藝重新改編,讓原創配樂增添更多磅礡氣勢。接著擴張到原住民,演出陳樹熙的《布農傳奇》,原先給管絃樂的版本再加上國樂團,將讓原有的音響有更新的突破。此外,還有賴德和的《追憶似水年華》──為二胡、小提琴、國樂團、交響樂團的雙協奏曲。這首委託創作中,兩個絃樂器有對話式的答唱呼應,曲中隱約聽到「恆春民謠」和「北管曲調」。由於賴德和第一次寫雙團混合編制的樂曲就是受甫辭世的前市國團長王正平的委託,故此曲也題獻給這位「永遠的朋友」。

鍾耀光的《臺北六部曲》探討的是台灣與世界的接軌,他以TAIPEI的六個字母為出發點,探索文化交流的過程,分別是〈Transformation(轉變)〉、〈Assimilation(同化)〉、〈Integration(整合)〉、〈Preservation(保存)〉、〈Encounter(相遇)〉與〈Innovation(創新)〉六個樂章。第一樂章改編自他的作品《節慶》做雙團的表現,接著是藉「絲路」的足跡來詮釋〈同化〉,特別選二胡、琵琶、揚琴、嗩吶及打擊這五項經由絲路流傳的樂器為主角。第三樂章,鍾耀光利用中古時代法國作曲家馬肖(Guillaume de Machaut)的《垂憐經》來創作,讓東西方融合的聲響更貼近〈整合〉的主題。

第四與第五樂章分別是兩團的單獨獨奏,以南管的《梅花操》與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來代表〈保存〉及〈相遇〉。從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樂種和作品,到東方國家受到德奧音樂的侵入,各自突顯自己的特色。而從第三樂章銜接過來,鍾耀光做了極為漂亮的處理,他說:「《垂憐經》結束之前非常緩慢,有高貴、寧靜的氣質,所以我安排在結束前十多個小節,讓南管《梅花操》的洞簫獨奏出現,兩個音樂交疊真的很棒,所以在這氛圍底下則不中斷演奏。」

為國家祈福

第六樂章〈創新〉規模最龐大,共分三大段。委託政務委員黃光男創作〈臺北頌〉、〈玉山頌〉歌詞,再加上巴洛克時代彌撒曲常用的〈Dona Nobis Pacem(賜我們平安)〉,間接為國家祈福。參考了馬勒的《復活》,聯合Loloko布農青年合唱團及市國附設合唱團約兩百人,將推到世界的氣勢發揮到最高點。

從台北、台灣到走向世界,同時具有安排上的邏輯,在東西樂交融中更考驗著作曲家的功力。市國精心策劃的音樂會,讓觀眾在一場節目中可以完整聽到外來德奧、自己文化,更包含了作曲家將兩種不同文化結合的絕妙巧思。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