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曾經有過類似寶塚的大型歌舞團,如作曲家楊三郎所辦、引領風潮的「黑貓歌舞團」,王振玉創辦、風靡一時的「藝霞歌舞團」等,當年也都曾引起轟動、一票難求,且走紅海內外……
在台灣提及「歌舞團」似乎就容易令人聯想到情色,然而事實上,約莫戰後到一九六○年間,台灣歌舞團興盛之初,是因對日本歌舞團「寶塚」、「松竹」、「東寶」等的嚮往,進而仿效,結合戲劇、舞蹈、音樂和大眾娛樂為一。儘管場面未必能達到日本歌舞團的規模,對於表演者的歌唱、舞蹈演出,及樂師的音樂表現皆有嚴格訓練及要求,早期欣賞的觀眾也都很能接受歌舞團於表演中融入的各種歌舞元素,比如爵士樂、台灣原住民歌舞或民族舞蹈、雜技等。
楊三郎「黑貓歌舞團」引領風騷
一九四六年由「台灣藝術劇社」成立的「G. G. S. 跳舞團」,招募年輕少女,延攬日籍老師教舞,但不到一年,就因內部不合而解散。當時為仿效日本歌舞團而成立的台灣歌舞團蔚為風潮,但最重要且知名的歌舞團當屬歌謠作曲家楊三郎於一九五二年成立的「黑貓歌舞團」,走大型歌舞團路線,華麗的布景、服裝,很快引起大眾的興趣。
「黑貓」的表演為歌舞和戲劇交叉進行,在音樂部分,有楊三郎親自編寫樂譜並指揮陣容龐大的樂團演出,此外,亦不乏其他本土作曲家的新作,並演出世界各地名曲。舞蹈方面,則會篩選青春窈窕的女舞者。「黑貓」成立得恰逢其時,民眾感覺新奇,演出場場爆滿,擠破戲院鐵門也要進去看。這一流行就是十幾年,也到國外表演。
「藝霞歌舞團」是台灣寶塚翻版
當然,怎能忘記引領風騷廿五載的「藝霞歌舞團」?該團於台灣歌舞團歷史中規模最大、經營最久,紅遍台灣及海外,有「台灣寶塚」之稱。
一九五八年,創辦人王振玉就是在觀賞日本歌舞團來台灣的演出後,有了興辦歌舞團的想法。「藝霞」全數為女性演員,以嚴格的團體生活方式訓練,每一期從專業訓練到公演結束共約兩年,公演結束後會淘汰不適用的舊成員,再招考新一批團員。舞台布景、服裝全以亮麗豪華為主,每期節目都有專屬的布景。從招考、培訓到表演型態,「藝霞」幾乎就是「寶塚」的台灣翻版,內容卻又極具自己的特色。
不過好景不常,正因為「黑貓」、「藝霞」的成功,一九六○年以後生意人看準商機,相繼成立「走偏」的歌舞團,開始加入脫衣舞,裸露彷彿變成歌舞團的慣習。堅持藝術性的歌舞團反倒不吃香了,流失觀眾,難以為繼。
一九七○年初對歌舞表演有濃厚興趣的陳澄三曾試圖逆勢操作,成立「三蘭歌舞團」與「拱樂社少女歌舞團」,但已然失去表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