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兩廳院達人
調音師:兼顧內科、外科與心理的「鋼琴醫生」
一路走來,我深深覺得,調音師就像是「鋼琴醫生」,調音是內科,外表維護是外科,同時還要身兼心理醫生懂得不同演奏家的需求及想法,有時還要撫慰演奏家緊張心情,並針對場地及鋼琴狀況,給予中肯適切的建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製作,大陸發光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可以開出奇花異草
盧健英(以下簡稱盧)當初《牡丹亭》的首演為什麼選擇從台北開始?而一年後又再度回到台北,這在華人文化圈的推動裡,是事先設定好的策略嗎?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設定好的,早就計劃好巡演一輪後再回到台北。有幾個理由:第一,我常說「大陸有一流的演員,台灣有一流的觀眾」,台灣觀眾看過那麼多崑曲,多少年下來培養出這麼高的程度,如果這批觀眾點頭了,那這部戲大概就通過考驗了。 第二,我一定要在台北的國家戲劇院演出。這麼多地方巡演下來,還是我們國家戲劇院裡裡外外的味道對。兩廳院剛剛興建的時候,紅柱綠瓦,我覺得好老式,像是從圓山飯店搬過來的味道,現在想想,這樣的建築還真有一番道理,不但有宮殿式的派頭,又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像上海大劇院就很洋派,完全是西式建築;台北國家劇院的建築讓人有一種精神上的歸依,而且它的精神和青春版《牡丹亭》很像,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新文化。 第三,這次的演出可能是兩岸文化合作,工程最浩大的一次。台灣戲劇、文化界菁英盡出,如王童、董陽孜、奚淞、樊曼儂、吳素君、林克華等,這批文化菁英的投入是這次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台灣文化界二、三十年來,吸收了東、西兩方的美學,在觀念上很自由開放,所以夠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豐富。台灣的這批人在傳統美學的掌握、及劇場整體整合上具有很大的長處,加上精選大陸優秀的演員,所以這次的演出是兩岸各取所長,在文化契合上相當成功。 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中國文化在台灣再造」。大陸過去幾十年經過文革及種種政治運動下來,傳統文化的根其實是受到傷害並且停滯了。而在台灣反而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加上台灣本身的島國特性,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因此極具創意及創造力,如果把中國文化的根,在台灣培養起來,可能會生出一朵「奇花異草」,《牡丹亭》在台灣演出也是這個意義。 盧《牡丹亭》在上海、北京、台北三地的演出成功,對你而言,代表了什麼不同的指標意義? 白在台北演出成功,那是很要緊的,因為台北的崑曲觀眾裡有行家,台北演出不成功,別的地方都免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能量奔騰在《狂草》
林懷民 以書法之名 錘鍊雲門國際化的勁道
近幾年來,林懷民讓雲門舞者學習太極導引、拳術與書法,並從而發展出「行草三部曲」,致力於創新身體與舞台的新語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台灣表演藝術「領導品牌」的雲門舞集,也能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品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民間遊藝到國家藝術殿堂
劉樂群的一小步,跨出「舞鈴」一大步
「一樣都是4G的隨身聽,為什麼大家願意花高價去買蘋果iPod?扯鈴也是一樣,不管是表演形式或是用具,都要用創新的思維呈現或包裝,去探索下一步的可能!」舞鈴藝術總監劉樂群篤定地說。 放棄穩固優渥的國小教職,轉戰表演藝術陌生領域,劉樂群一路以「傳統」為基礎,不僅改良扯鈴,更開啟了扯鈴融合舞蹈的藝術新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大劇場格局 打造小劇場歌仔戲
為第三代找舞台,陳勝在走「外明華園」路線
明華園當家丑角陳勝與其所領軍的日字團,選擇在台北紅樓劇場,塑造歌仔戲節奏快速、輕鬆戲謔的另類風貌,贏得了媒體、專家和觀眾一致的熱烈回響,台大戲劇系主任林鶴宜盛讚,這是「外明華園」的誕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荒謬劇場的末代傳人與橫眉怒目的反戰詩人
有人認為,諾貝爾獎的選擇有其政治、種族等等考量,此話自然真確。但證諸對品特的讚詞:「透過劇作揭示日常瑣碎言談底下的致命危機,硬闖生命封閉抑鬱的空間。」即可知道,他們給的是從前那個荒謬劇場的末代傳人,而不是當前這個橫眉怒目的反戰詩人。品特的成就在七○年代早經公認,但我們曉得,諾貝爾給的是終生成就,所以他得多等三十年,等到他幾乎過了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後現代舞蹈與古典芭蕾的失敗婚禮
每年柏林的「八月舞蹈節」不僅是德國最大的國際舞蹈節,也是夏日歐洲的舞蹈盛會,也是一探最新現代舞蹈趨勢的大好機會。今年主辦單位高舉「後現代與古典芭蕾交會」的旗幟,想要開創舞蹈的新局面。成效如何?評價又怎樣?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全程觀察今年八月舞蹈節的動態,為你說清楚講明白。
-
戲劇
充滿創意的魔鏡
在《雪后與魔鏡》中,「創意」成為將舞台上的一切變為美好的魔鏡,在流暢而富有動感節奏的舞台畫面中,找回了遊戲與想像的本質。
-
戲劇
愛上麥可
整場戲,編導以極其跳躍又極其敏銳、慧黠的手法,將近百項八○年代曾經發生的人、事、物,拼湊在近兩小時的戲裡。如此綿密、不著痕跡的補釘式文本,讓人對編劇連綴能力大感佩服。但一再東拚西湊,即使銜接手法五花八門,讓觀眾不致沈悶,但遊戲久了,不滿足感就浮現了。
-
戲曲
既在當代,何必等待?
論表演,五位表演者用盡全身力量撐出表演能量,展現坐科的「工」的優異總成,但僅僅如此;論詮釋,上半場硬生生將所有關於基督信仰的台詞全改為佛陀經義,移花接木,讓人宛如丈二金剛。
-
音樂
老將揮棒,一場亮麗饗宴
史圖伯格和樂團在序奏所設定的情調比較輕盈愉悅,但是等到諏訪內晶子一進場,就將整體拉回深沉的俄羅斯憂鬱裡,主導功力的確非比等閒。她以不過分咄咄逼人的巨型音質和靈感豐富的技巧控制,為第一樂章奠定堅實架構。第二樂章演出高貴浪漫的渴慕表情,日本音樂基金會所出借的一七一四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暱稱「海豚」),也發出足以讓樂迷耳朵出油的甜蜜美聲。
-
音樂
曲目灰暗,演出精采
簡文彬讓小型樂團演出室內樂般天衣無縫的合奏完成度,表情、氣氛與色彩的醞釀也都極為貼近原作精神,充分顯示NSO絃樂組的確在國內樂壇首屈一指。整場音樂會的最終印象,就像觀賞王建民主投大聯盟季後賽對天使隊的場次,儘管投球內容精采,卻因為洋基隊未能贏球而留下深沉的失落感!
-
音樂
缺席的歌樂之美
下半場是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四號交響曲《逝者之歌》,同樣以死亡為主題,卻呈現與前一首迥異的美。NSO的室內樂功力比起以往,大有進步。較為可惜的反倒是獨唱者,擔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負責的部分男低音薩許克比女低音好了許多,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
-
舞蹈
無價的投射
在「環保」這個一點都不新奇的主題下,瑪姬.瑪漢選擇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來闡述環境的議題,她給予觀眾的想像空間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觀眾席上,雖然能夠清楚看到鏡子裡反照出的各種繽紛倒影,但同時也像課堂上被強迫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小學生,整場反覆毫無發展的動作則如同教條式的口號,毫不停息地對著觀眾怒吼。
-
舞蹈
在這塵世的風暴中
而那三把電吉他「割」出來的隆隆噪音,那吹得全場牆面動搖、鏡像擺晃扭曲的獵獵狂風,沒有止息、沒有鬆懈地,讓我們無時無刻不置身「在這塵世的風暴中」(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終曲唱詞)。你可以說她太過強迫教育、不夠隨興、沒留縫隙,但這就是一個思慮周密的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解開舞台服裝的針線密碼
劇場服裝設計是表演藝術的一環,也是舞台美術設計的要項。透過服裝的造型、拼接、色彩、不同質地的組合手法,反映出鮮活的角色特徵,從而體現表演的精神內涵。 即將在十月底登場的兩廳院「台前幕後.載織載繡:劇場服裝設計展」,邀請台灣當今四組劇場服裝設計家及演出團體,分別呈現舞蹈、音樂、兒童劇、偶劇的服裝設計經典作品,邀請觀眾一探服裝背後的精采故事。
-
音樂
柏林愛樂與青少年 賽門.拉圖為百年老電創造「未來」
在世界古典樂壇,柏林愛樂穩坐龍頭地位。一百二十三年來,擔任過它首席指揮的人只有六名,從福特萬格勒、卡拉揚到阿巴多,個個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音樂家。新任音樂總監拉圖接任後,作風開放而友善,讓阿巴多時代造訪亞洲時只去日本的柏林愛樂,終於有機會踏上台灣的土地。而他並不耽緬於柏林愛樂的輝煌過去,而是積極為這間百年老店創造「未來」!
-
音樂 讓駱駝也掉淚的樂器
齊.寶力高 帶來馬頭琴的神秘魅力
一頭獅子般濃密的黑髮,一雙看似平凡的手,曾是科爾沁草原莫力廟第五世活佛的齊.寶力高,沒有印象中蒙古漢子的魁武高大,然而從他雙手指縫中流出的樂音,卻氣勢磅礴,讓聽者彷彿置身遼闊的蒙古草原。他從科爾沁草原出走,將馬頭琴帶上世界舞台,在國際間被喻為「馬頭琴的帕格尼尼」。
-
音樂 把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推上高峰的女指揮家
葛羅絲曼 帶來印象派作曲家合唱曲
曾任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的葛羅絲曼,本是專業的伴奏鋼琴家,卻因手受傷,轉向指揮發展卻找到一片遼闊天空。此次與實驗合唱團合作,將帶來法國「印象派」德布西與拉威爾的精采合唱曲,要為聽眾的耳朵留下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