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蠢動的音樂 教人們怎麼成眠
其實我一直對一件事情非常有意見,關於某服飾連鎖品牌的年度代言人與他的音樂作品,與那些音樂在營業門市的所有播送。 每當我在更衣間裡換穿衣物時,空間中播放著的音樂總讓我分心,當我走在貨架與陳列之間時,步履的移動顯得侷促與焦躁,每一聲懺情的嘶吼與仿若投注全部真情的共鳴咬字,讓我沒辦法好好看我眼前的東西,Navy Blue還是Off White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想吃雞米花,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試圖比一下是這件還是那件,結束試穿後拉開簾子是否應該要有些奶酥或大蒜吐司大小大概比名片大一點的那種來迎接我:「試穿辛苦了。」
-
黑夜白
晚熟風格
我們的童話閱讀便一直是以英雄旅程為模型,多的是如苦兒流浪記、孤兒尋親記,從身世之謎、旅程考驗到發現新世界,就連《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得在打妖時不斷面對慾望和自身的迷惘。那是一場關於「我」的蛻變。說自己的故事,說的是迷惘之後蛻變的可能,衝撞世界之後夢的變異。喜歡童話故事的讀者應該都會同意,故事的魅力來自於內在那核心有力的折射鏡。但我們常見的創作卻好像尚待在家中、還未開啟旅程去尋找身世的少年。
-
紐約
推開疫情灰暗陰霾 The Show Must Go On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
柏林
Corona後的表演藝術重開機 謹慎防疫緩步前行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
倫敦
《三王》為現場直播而寫 老維克劇院疫情下的探索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改為偶像育成基地 引發劇場界反對聲浪
位於首爾藝術大學舊校區內的「南山藝術中心」,其中的話劇中心在韓國話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韓國第一座現代化的話劇劇場。原本由首爾市政府與首爾藝術大學的學校法人「東朗藝術院」簽訂租賃合約,由首爾文化財團負責經營的南山藝術中心,去年曾因存廢危機引起爭論,日前則傳出大型娛樂公司SM Entertaiment即將自明年起於此地建立K-Pop人才養成機構,引發劇場界一陣譁然。
-
北京
空間、科技與沉浸式演出 表演藝術的新出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
香港
「文化領袖論壇」線上舉行 科技融合藝術的探索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
音樂
後疫情新貌 新世代交響召喚未來光明
去年八月接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殷巴爾,以系列馬勒交響曲音樂會讓台灣樂迷心醉神馳,雖然後續演出因武漢肺炎取消,但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大師欣然重返,與優秀台灣音樂家小提琴家曾耿元、曾宇謙與女中音翁若珮合作,與TSO推出五場「大師系列」音樂會,呼應了團長何康國提出的「大地之聲」、「在地能量」和「面對疫情」三大主題。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創作 探索劇場的「跨」度
與兩位導演相約在青田藝集,周東彥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樸,對坐在長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東彥可以說是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最早前往英國攻讀劇場與多媒體設計的戲劇工作者;歸國後,持續透過影像、光影向世界提問。作品亦總帶著濃濃文學氣味的Baboo,除持續發表創作,曾在《PAR表演藝術》擔任編輯的磨礪,也鋒亮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與發掘題材的可能。 這幾年,兩人累積了豐富的跨國共製經驗,剛好都發表了與同志相關的創作,也運用了新穎的VR科技創作,這些共同點,讓人好奇他們的相關經驗與體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
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習慣了坐著看戲。 手機關成靜音或震動, 不可飲食,不要發生聲響。 噓。 暗了燈,只剩下舞台上的忽明忽滅與虛虛實實,溝通著創作者與觀眾間的想像。 只是,某個日子之後, 我們開始期待出走 在島內散步,於那個白晝之夜 走光,還是走進香蘭男子電棒燙, 來一點超親密。 我們拿這個當下交換這裡的過去,一起遇見不可知的未來。 疫情之後,剩下社交距離。 行動代號: 我們 走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移動介入
前往他方,藉劇場之眼發現想望
為什麼要前往他方看一場演出?旅行是空間的冒險,劇場是想像的冒險,當兩者加乘,又讓觀者開啟了怎樣的身體經驗?我們或舟車輾轉到遙遠偏處,或在奇特時段走入地方生活場域,我們移動、用全身感知,他處他人的日常與故事,在旅者╱觀眾的眼中,虛實之間,成為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觀演關係
以移動的身體記憶地方,改寫日常
當觀者從黑盒子劇場走入現實空間中的「地方」,原本對於黑盒子空間可透過不同展演重新塑造單一空間的想像,替換成一座城市、一個街道社區、一棟特定建物、一段交通樞紐與運輸系統,有時候打開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性,有時候則是透過身體感覺城市的流動,有時候是傾聽一個地方從觀者主體身體的漫步移動、感官對周遭環境訊息的接受與交換,都讓原本制式的展演關係,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地方紋理
當劇場與地方相遇 多重形式的對話
在處理地方紋理的劇場製作中,劇場創作者與在地環境、文史、住民的互動關係是多樣的,地方紋理不是鐵板一塊,它或被改造以融入劇場,或與劇場發生協商關係得以對話,甚至也可能被完全架空、挑戰,重新賦予新的敘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劇場的生命與地方的生命,也因此有了平實的交會與生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導覽
散步,從生活開始 島內散步
作為一個規劃行程的「旅遊」品牌,「島內散步」思考的是如何讓參與者更熟悉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重點就在「生活」無數的生活產生歷史,進而形塑出文化,藉著兩個小時左右的散步,我們走進生活、認識生活、了解生活,進一步看見生活之外的樣貌,從現在回顧過往,深入了解我們賴以為生的此時此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展演
深入台北街區 見證土地的潮汐
從二○一○年開始的「超親密小戲節」,十年來帶著觀眾在各個街區看戲、散步,從一年一度改為兩年一度,企畫者更能感受到時空對地方帶來的變遷足跡。今年的小戲節因疫情之故無法呈現國外藝術家作品,九組藝術團隊皆是台灣創作者,還開發了之前沒走過的江子翠;帶著觀眾,企畫者持續在散步中描摹出地方的樣貌,一面凝視,一面回望,再將這份情感,交付每年合作的創作者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瞬間
一夜的閃電迸發 打開城市想像
來到第五屆的台北「白晝之夜」,今年發生的地點選在南港,以「南港通電」為主基調,藝術總監林昆穎提煉出南港這個區域的「匯聚」特性,並針對南港站至昆陽站之間廊道的六個選址,分別規劃與各場域原有氛圍相呼應的表演,此外也邀請團隊呈現「游擊式表演」,藝術家會將當晚所見的風景、人群,轉化成即時創作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剛好與今年的主題不謀而合,觀眾唯有來到現場,才能親炙藝術家與南港此地在一夜甚至是數年醞釀的能量與綻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共生
攪動歷史光影 重生故鄉想像
由一群三十出頭、出身基隆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組成的「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團隊,今年推出的第二屆以《走.光》為名,透過放大、揭露與觀看城市角落、開箱幽微私密的個體故事,希望供給參與者有別於以往的基隆印象。今年團隊將帶領觀眾在一夜中遊走三處空間、觀賞三齣小品,藉著觸碰老物件、聆聽建築的咿呀節奏、透過耳機「偷聽」委託行的秘辛八卦策展團隊希望帶著新一代的觀眾,穿梭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迴廊裡,使當下成為情感重啟的新起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找尋
選擇與被選擇 都是「交換」人生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