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展覽
Si So Mi的喜劇之歌
將家傳百年紙紮工藝轉換為個人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張徐展,在最新個展「Si So Mi」當中發表偶動畫「紙人展與新興糊紙店系列靈靈肆《Si So Mi》」,傳達他對生命及死亡的思考,以紙紮技藝形塑的老鼠為主角,敘述一隻頭上還戴著生日派對帽、身體卻被壓扁的老鼠,在臨終前看著鏡中的自己,「回顧」一生。
-
藝@電影
真人真事 銀幕上的不凡之作
通常創作型的「作者論」導演,作品大多自編自導,而與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類型電影,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也充滿著導演的敘事角度與風格,讓我們來看看要多麼不平凡的「真人真事」才能拍成電影?
-
藝@CD
用新的方式 聆聽傳統的聲音
二胡這項樂器看似傳統,但因不像鋼琴或古箏那般有固定音階,它自由的表現手法非常適合當代音樂聲響的開發。台灣二胡演奏家王瀅絜自二○一一年起,與各國音樂家分享,讓他們認識這項樂器、並進而激盪出嶄新創作,數年探索的呈現就是這張專輯《雲樹》,讓我們用新的方式,聆聽傳統的聲音。
-
藝@書
表演,是「給予」的藝術
這本厚達三百餘頁的梅莉.史翠普傳記,透過以她演過的角色命名的各個篇章,讓讀者得以透過不同時期的「她」,看見變與不變的其人、細數往事,並深入認識這位舞台下、銀幕後的世紀巨星最真實的面相。她如何能在不同的演出中,每次都呈現了全新的樣貌及動人的深度?我的淺顯觀察是:生活、思考、當下與愛。
-
煙的雕塑 側記帕派約安努身體工作坊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的舞作常給人動態繪畫的印象,每個構圖畫面都是鑄造動作的刻痕,凝結時空的觀看。如果說空間是他的畫布,舞者的身體便是他作畫的材料。
-
呼吸的生命體 《偉大馴服者》舞台探秘
《偉大馴服者》的舞台設計想法是「扭曲」,一開始,帕派約安努先在紙上捏塑出他想要的曲折造型,再交由有建築背景的舞台設計Tina Tzoka運用繪圖軟體,計算出容易拆卸,又能保持美好弧線的結構。
-
台日戲劇首度長期合作計畫 打破語言文化隔閡
由台日戲劇團隊共同發起的「交換手札計畫」,今年選擇《一九八四》做為故事設定,並加入《三姐妹》文本,將故事場景設定在近未來的戰後,世界已無政府組織,而改由三大企業所重新組成。
-
打破語言藩籬 CMO樂團《誰是直美?》道出自我認同
由藤音樂工作室製作、CMO樂團擔綱演出的《誰是直美?》,以音樂為主體,將影像、戲劇穿插其中,帶出三個同名為「直美」的生命故事,而每個「直美」皆有自己的主題歌曲。
-
表坊荒謬喜劇《台北男女》 人生舞台演繹眾生百相
表演工作坊二○一八年瘋狂荒謬喜劇《台北男女》,由導演丁乃箏帶領劇場演員:樊光耀、呂曼茵、朱德剛、楊琪、邱逸峰與新生代葉育德、李芙蓉,用荒謬和自我嘲諷方式省視現今社會現況。
-
河床劇團《1:00 am》 窺探生命深處
河床劇團本週將帶來極具實驗性的新作《1:00 am》,演出正如其名,是台灣劇場首次在深夜凌晨一點上演的完整劇場節目,以夜晚改變人們感官的神秘力量,陌生化我們在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
-
三缺一劇團《LAB參號─不知為何物》 演員的身體旅程
三缺一劇團本週推出新作《LAB參號─不知為何物》,將「動物轉化」做為表演者在創作時的工具,更以人物、動物、怪物的日常百物語為創作主題,深化動物轉化內涵。
-
曉劇場在台搬演三島由紀夫《薩德侯爵夫人》 探討女性覺醒
曉劇場本週演出新作《薩德侯爵夫人》,故事圍繞著六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女子和薩德侯爵有著不可告人的關係,看似日常的對話,言語中暗藏在道德枷鎖下的情慾,將在劇場中一絲不掛暴露在觀眾眼前。
-
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讓創作走得更遠——場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夥伴關係
「夥伴時代」論壇的第五場「場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夥伴關係」由國家兩廳院李惠美藝術總監主持,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獨立製作人孫平與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長劉培能同席與談,從團隊與藝術家、及技術劇場的角度,討論與場館間的夥伴關係未來可能的發展。
-
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為創作而存在——表演場館的使用者思維
「夥伴時代」論壇的第四場「表演場館的使用者思維」由國藝會董事姚瑞中擔任主持人,國家兩廳院技術顧問林家文、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與日本兵庫縣城崎國際藝術中心節目策劃橋本麻希與談,分享所在場館與曾合作場館的經營方向、方法與思維。
-
《清輝朗照》 藉京崑戲曲重視兩性平權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京崑新編大戲《清輝朗照──李清照與她的二個男人》,透過這位敢打離婚官司的奇女子──李清照的故事,給予當代觀眾鑑古知今的視角及做自己的勇氣。
-
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資源共享、各自出擊──場館間的夥伴關係(國內)
「夥伴時代」論壇的第三場「場館間的夥伴關係(國內)」由PANDA理事長李慧珍主持,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及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同席座談,三位分別來自國家級、城市級的場館與民間小劇場的主事者,針對不同場館的角色與可能建構的夥伴協作關係,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與看法。
-
新古典舞團《羅生門》 世代交替精神傳承之作
新古典舞團大型舞劇《羅生門》,是新古典舞團世代交替精神傳承之作,由高齡九十三歲的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與兩位弟子楚睢久愣、盧怡全攜手合作共同編劇與創作,本週於台北演出。
-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回顧過往、期許未來──兩廳院的那時此刻
「夥伴時代」論壇的首場「兩廳院的那時此刻」由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吳靜吉與青年編舞家暨舞者周書毅同台對談,分享他們對兩廳院過往的回憶,在台灣表演藝術環境中兩廳院角色的變遷觀察,以及對兩廳院未來的各種期許。
-
盜火劇團《吉卜拉》 魔幻公路喜劇
盜火劇團將於本週搬演「2015台灣文學獎」劇本創作金典獎作品《吉卜拉》,團長暨藝術總監謝東寧擔綱導演,並邀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陳秋柳及其國小的女兒鄭琬諠共同飾演女主角。
-
不一樣的音樂劇 《小羊晚點名》會功夫
愛樂劇工廠與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再度合作,推出親子武俠音樂劇《小羊晚點名》,巧妙結合聖經故事,以創意武俠的概念呈現,化作不可思議的親子戲劇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