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郭貝爾(Tas Kyprianou 攝)
焦點專題 Focus 沒有風格,自成一格——劇場煉金師郭貝爾/人物專訪 《代孕城市》作曲家暨導演郭貝爾

我希望以作品與觀眾眼神交換

即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的《代孕城市》,是郭貝爾一九九四年時應法蘭克福城市與德國青年愛樂樂團慶典委託而作,是他第一個大型管絃樂作品,迄今已在多個城市演出過。郭貝爾說:「我發現『樂團』及『城市』兩者之間,有些時候是非常類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學層次中相互碰撞一樣,以不同經驗尋找可能性並且與觀眾交流。」

即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的《代孕城市》,是郭貝爾一九九四年時應法蘭克福城市與德國青年愛樂樂團慶典委託而作,是他第一個大型管絃樂作品,迄今已在多個城市演出過。郭貝爾說:「我發現『樂團』及『城市』兩者之間,有些時候是非常類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學層次中相互碰撞一樣,以不同經驗尋找可能性並且與觀眾交流。」

對台灣觀眾來說,德國作曲家郭貝爾並不是一個陌生的人物,從十五年前作品首度來台的《白紙黑字》二○一○年台北藝術節邀請的《史迪夫特的事物》、二○一六年台中歌劇院開幕季的節目之一《進擊的狂想》 ,獨特的風格及作品深度每每在演前與演後引起熱烈的討論。今年,他第一部為大型交響樂團所創的《代孕城市》Surrogate Cities,在創作歷經十四年後即將跨足台灣作亞洲首演。藉著作曲家稍早親自來台場勘的機會,圍繞著這部作品的話題延伸提問,從他精確的思考中,看見他眼神下包容與睿智的一面。

 

Q:請您談談《代孕城市》這部作品創作的起源與構想?

A:這個作品是受法蘭克福城市與德國青年愛樂樂團(Junge Deutsche Philharmonie)慶典委託的創作。我對委託創作都非常重視,因此想要反映隱藏於城市與樂團之間的結構、特色等等。我感興趣的不是在創作一個我自己對於城市主觀經驗的作品,也不是只有描繪一個城市如紐約、倫敦、台北……的個別肖像,而是像一個建築師一樣來創作聲音、雕塑藝術品。當我在工作、排練的時候,我發現「樂團」及「城市」兩者之間,有些時候是非常類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學層次中相互碰撞一樣,以不同經驗尋找可能性並且與觀眾交流。

我不能說我有太多機會住在鄉間,因為至少我從成年之後,就在各個城市間旅行。當觀察大都會的發展與居住的經驗時,例如城市景觀的改變、政治的發展等,你就會看到人們的掙扎、面對考驗。在人口眾多的城市,他們有更好的準備、應對,對於過往不後悔;對於未來充滿渴望。這些都是我想要在《代孕城市》裡做的討論。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