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超越傳統戲曲的當代格局
劇作家施如芳的首部京劇《快雪時晴》,於二○○七年由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以一帖書聖短箋、人物張容的時空穿越,鋪展流離者的生命體悟,與兩岸糾葛的歷史沉重。十年後,《快》劇經典重演,劇本聯同施如芳的另兩齣作品歌仔戲《燕歌行》與豫劇《花嫁巫娘》結集出版,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女士撰作推薦序,剖探施之劇作創意所在,本刊特地轉載,以饗讀者。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天涼好個秋,到基隆看戲去
初秋,適合去基隆走走。近年回歸故里、根留地方的「讀演劇人」,將在「基隆潮藝術」節搬演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弗雷爾(Brian Friel)經典劇本Translations的新作《白話》。將本來發生於十九世紀北愛爾蘭的故事,移植至廿世紀戰後的基隆;劇中隨英國軍人返家擔任翻譯的愛爾蘭青年,成了夾在國軍與鄉親之間,遊走於中、台、日三語的學堂子弟。原劇裡因語言差異而被強加轉譯的地名和人名,許多隱隱潛藏於「調查」背後的「接管」態勢,隨著場景的移變,衝突更顯高升。當愛上基隆女子的國軍中尉在當地失蹤時,軍方追緝的行動,也走向了瘋狂的強制搜索與暴力鎮壓。 同樣奠基於基隆的「慾望劇團」也將於藝術節中重演彙集地方故事而編成的《雨信委託行》,以大時代小人物的角度出發,一窺七、八○年代,在港都獨有的「委託行」裡什麼都買、什麼都賣的種種悲歡。十月份另有已邁入第三年的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今年改「計畫」之名,並以「泊」為主題,試圖用各樣獨特且多元的展演方式,拼湊微觀的城市氛圍。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巨型人偶的莎劇變奏
莎士比亞該怎麼演、又該怎麼看?其實是同一個問題。是該在露天站席待上兩、三個小時,即時互動、感受當下,近距離同哀樂;又或蒞臨國家劇院、端坐絨布椅,遠觀一台演員嘻笑怒罵、漸趨瘋狂。彼得.布魯克所謂的「神聖/粗俗」結構,在觀、演兩方皆能受用,或許可以轉化為一個簡單的提問:你是否曾被莎士比亞逗笑過?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由一台雜技演員、舞者、樂手,操縱著巨型人偶:出自《仲夏夜之夢》戲中戲「皮拉摩與提絲比」(Pyramus and Thisbe)的經典愛情故事。由此延伸「戀人」身分,讓他們不只是希臘傳說人物、舞台演出戲偶,更代表莎翁劇作中的每對男女、世上的所有佳偶或怨偶。俄國導演克雷莫夫在此戲展現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將愛情的美好與易懂的笑料,妥善分配、合而為一,取得某種精妙的平衡,打破操偶及扮演的身分,消融台上與台下的隔閡;如戲如夢,卻全然真實。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年開始發展與不同編導合作,嘗試跨地域、跨文化的製作,無論在創作新作,或是改編經典文本都有不凡成績。此次新作《微塵.望鄉》與金獎編劇詹傑合作,選定了新住民姊妹與移工故事,嘗試用現代偶戲輕盈而幽默的方式,書寫在我們身邊的異鄉人,帶來互相了解與同理的可能性。 訴說著從未停止的遷徙與抵返,異鄉人如何找到安歇自身所在?無獨有偶由奇幻想像舞台,成為窺看台灣當代社會的窗口。《微塵.望鄉》突破向「南」看的政治命題,不僅只有交流合作,開始以平常家居裡的小小故事,帶出那些異鄉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尋找更多文化構通的可能性。《微塵.望鄉》取名詩意,但內容充滿更多淚水與情懷。 編劇在臉書說:「難得的普遍級,然後讓你笑著回家。」衷心希望,我們除了「阿翰po影片」的阮月嬌外,還有一個個剛開始構築的跨文化理解。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愛樂開心音樂會—亞諾斯卡重奏團
你有Janoska Style嗎? 音樂可以是一種遊戲,一個和大家分享的遊戲。音樂會也可以像遊戲實況一樣的感受,不用你正襟危坐,也不用在樂章結束後才鼓掌,或許最好選擇就是Janoska Style。 近兩年在歐洲爆紅的亞諾斯卡重奏團(Janoska Ensemble),是一群在歐洲的菁英樂手們,不甘於現有的音樂風格,建立起根植於古典傳統,表現出爵士、流行音樂、世界音樂特質的獨特風格,他們打破框架、放大格局、親民、熱情,獨樹一格,也隨即被古典樂精品德國DG唱片公司網羅。 Janoska Style可能代表的就是快樂、自由,最直白的形容就是「玩音樂,耍得開」!難得有場「古典」音樂會可以讓你笑著看,笑著聽,這可能是第一次全新的音樂探索。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
或許,花木蘭是繼梁祝之後,被重新演繹最多次的「安能辨我是雄雌」傳奇,無論傳統戲曲、電視電影、或各類型舞台表演,熟悉的趣旨透過不同手法的形塑,讓觀眾得以大點兵。近年來台灣有兩齣以花木蘭為題材的劇場演出備受推崇,一是台南人劇團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另一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擊樂劇場《木蘭》,皆透過不斷翻新而成為我們這世代的當代傳奇。 跨界表演的魅力,在於相異元素碰撞出驚喜火花,京劇與擊樂結合的《木蘭》自二○一○年問世,二○一三年大幅度整形,到了二○一七年又三度重生,見證了這齣好戲的存在價值。過去京劇中的武場鑼鼓陣只能偏置一隅,如今卻讓擊樂演奏家和京劇演員共同妝點這位奇女子。《木蘭》今年六月剛出征到俄羅斯參加契訶夫藝術節,讓戰鬥民族也為之臣服,此次凱旋歸來全台巡演,我再也不肯錯過女大十八變的花木蘭。
-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攜手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來台演出《梁祝》
睽違四年,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再度來台,美國葛萊美金獎指揮約翰.尼爾森將與加拿大籍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聯袂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
NSO總監系列第一響「狂喜之詩」 結合慈善共譜愛與感動
國家交響樂團本週末舉辦「總監系列」首場音樂會「狂喜之詩」,邀請深受台灣樂迷喜愛的德國大提琴家楊.沃格勒演出大提琴曲目中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
許芳宜&藝術家「Salute」 傾聽內心的聲音
許芳宜即將帶領國內外藝術家和台灣觀眾朋友們見面!她習慣在孤獨的旅行中自我對話;這次,她把廿五年職業舞者的心情及生活寫照轉化為創作能量,藉由《我心我行》作品呈現。
-
義大利喜劇天才馬凱托《紙衣人》首度來台 一小時挑戰五十名人
義大利喜劇天才馬凱托以獨創的紙衣變裝模仿秀風靡全球,廣受歐美各大藝術節與電視台競相邀演,至今已巡演超過七十個國家二千五百場。應雲門劇場之邀,馬凱托將首度來台演出。
-
創作社《安娜與齊的故事》 聚焦伴侶關係
創作社《安娜與齊的故事》,由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最新創作,聚焦伴侶關係探討愛。這次與情感細膩、手法魔幻詩意的導演符宏征聯手,描繪出人世間最複雜又微妙的感情。
-
盜火劇團X平田織佐《台北筆記》 2017臺北藝術節閉幕演出
盜火劇團將首度與「人形機器人」系列名導平田織佐聯手跨國合作,改編其榮獲岸田國士戲劇獎近未來名作《東京筆記》,成為台灣在地版本的《台北筆記》。
-
歐洲歌劇導演打造台灣七字調愛情輕喜劇《啾咪!愛咋》
一場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相遇,也是歌仔戲破天荒第一次與外國導演合作,一心戲劇團邀請到歐洲歌劇導演盧卡斯‧漢柏聯手打造歌仔戲新作《啾咪!愛咋》,本週末上演。
-
國臺交X北市交「宇宙之音─馬勒 千人」龐大陣容震撼登場
國臺交將攜手北市交舉辦「宇宙之音─馬勒 千人」音樂會,在指揮水藍率領下,與八位國內外獨唱聲樂家及五組國內合唱團共同合作,以超過五百人的演出陣容詮釋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
當代傳奇《浮士德》重生之旅啟程 追尋愛與理想
當代傳奇劇場嘗試在三小時內將改編歌德原著全本的《浮士德》搬上舞台,吳興國和愛徒朱柏澄變換身分,從枯槁老人到換上一襲魔鬼衣袍,挑戰《浮士德》傳奇回春之旅。
-
籌備三年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精采登場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首度曝光,舞作在蔣勳朗誦台灣作家詩文的口白聲中展開,印刷體文字堆疊出投影幕上的視覺風景,舞者充滿能量的肢體與舞台影像變化,呈現前所未見的雲門舞集。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香港三姊妹》 揭露社會百態
香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年度製作《香港三姊妹》,創作團隊透過編作劇場的創作模式,以香港作為背景,重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經典作品《三姊妹》,造就極簡主義劇場作品。
-
光環舞集《浮動的地平線》 直面未知與危險極地
光環舞集新作《浮動的地平線》以嬰兒油為基礎,發展出鋪上塑膠布的乾地板,讓舞者從摩擦力到無阻力、從實境到影像,透過舞者身體在浮動的生命本體上直面未知和危險並創造新意象。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止於身體的奇觀創作者
暑假結束了,秋天即將到來,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也將隆重登場。今年除了有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參與、有林懷民編舞的雲門新作壓軸,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位計畫造訪台灣的藝術家,他們如何將「編舞」的概念,拓展到整個演出的每樣細節,有如作畫般,於台上盡情揮灑,打造不可思議的舞台奇觀。他們不只是編舞家甚至也不覺得自己是編舞家。 曾與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狂言師野村萬齋合作的高谷史郎,其實出身於環境設計學系,最初接觸舞蹈,只是享受在劇場做實驗的感覺,認為舞台設計與裝置藝術或許沒什麼不同。而後,他發現了劇場裡有種奇妙的「時間軸」,並開始結合影像,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創作,持續他獨特又神奇的實驗。此次來台的作品《靜╱止》即是一個對於時間的概念探究,英文名稱ST/LL,中間以斜線符號代替字母I,瞬間分隔出、切開了原是一體的文字、創造了兩邊不同的字母。有趣的是,在他的演出裡,即時影像投影與舞者一起在觀眾面前一前一後共舞;完全以水覆蓋的舞台,又成了上下的鏡像。人動了、一切也開始啟動。當一切靜止的時候,世界還有沒有時間? 另外,還有兩位「奧運級」的表演藝術家,也將帶來他們令人震撼連連的舞蹈作品。來自希臘的帕派約安努是二○○四年雅典奧運與二○一五年歐洲運動會開幕式導演,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個「美」字可以形容,也不光是美,更充滿了詩意、帶著令人好奇的神祕,還有如史詩、如名畫般的哲思與深意。來自巴西、於十月應新舞臺藝術節之邀來訪的黛博拉.寇克,則是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的舞蹈總監,也曾擔任太陽馬戲導演。在她舞作中登台的巨型道具,將讓所有觀眾目瞪口呆,大風扇、攀岩牆與旋轉紡車,舞者不只是跳舞,還要賣命,受過高強度的訓練達到精準的肌力控制,超越自我,更完成奇想。 每年此時,也正是世界各大樂團公布新樂季節目的時候,都讓樂迷們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默默地想像與期待著。所以,在本月份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奧、英法、中港澳等地,一七/一八樂季分別規劃了怎麼樣的系列演出;而台灣的西樂團與國樂團,又有些什麼主題呢?是耳目一新,還是毫不意外,順便也聽聽樂評人們有些什麼推薦和觀察分析。
-
專欄 Columns
雞的日子
我們永遠不會宰了哪一隻,可也沒當寵物在養,就是養大之後,看牠們隨意生活著,生活在我們好像都可以看得到的環境中。可惜了,語言不通。天險依舊在,日子也在過,牠們只在清晨或黃昏會叫一叫,盡顧著生活了,徘徊古今,迷惘天地的事兒,交給人類了。雞與人之間,雖熟悉,但又好像在一種曾經互動過的回憶中,夢幻一般、逝而不住地,保持著一種神秘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