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創作到現場 攪亂春水、活化春水
舞台設計(Scenic design)中的舞台Scenic一字最初來自拉丁文的scaenicus,其最早在歷史記錄中被用於與形容自然的美好景色,今日則意指與劇場,戲劇相關的景色製造。有趣的是,自然的景色風光原本就非人類所能製造出來,舞台設計師卻背負著創造美好風景(fine view)的責任為觀眾及戲劇做場景的打底。在這個意義下,舞台設計師必須依據細節與對內容的支撐去創造抽象的視覺元素,協助觀眾去指認與感受舞台上所編織的世界,舉凡服裝、聲音、燈光任何與感官相關的一切,都成為舞台設計者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這樣必須具備龐大的感性,對於劇/舞文本的敏感度、結構基礎,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都讓舞台設計成為戲劇製作中最需要專業學門知識背景的一個角色。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整個當代表演藝術的發展同樣地也將它的眼光延伸到固有的領域之外,藉由來自不同領域:如視覺藝術、建築的工作者所帶來的刺激去推展整個舞台設計在設計觀念上的進展。在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計畫,編舞家何曉玫與林文中不約而同,分別邀請了視覺藝術家吳耿禎與吳季璁來製作《假裝》與《空氣動力學》。 這兩位編舞家都不是第一次與這兩位視覺藝術家合作。何曉玫二○一二年舞作《親愛的》,便藉由吳耿禎之手,將舞台改裝成書頁一般的動態舞台,並且藉由吳耿禎的剪紙創作影像去疊構舞蹈動態與虛幻剪影的視覺層次;而吳季璁與林文中所合作的《小.結》,亦透過簡約的舞台讓光與身體彼此闡述。藉著這次兩位藝術家的對談,我們可以得知更多當視覺藝術家進入舞台後的觀念轉換,而吳耿禎與吳季璁如何將面對創作的態度與觀念傳遞到展演現場。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他們,都在面對自己
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看似巧妙對應:女性與男性(何曉玫與林文中),感性與理性(《假裝》與《空氣動力學》)。不過創作深處,其實都是面對自己,一位呢喃脆弱卻假裝堅強,一位飛向自由但免不了墜落。
-
焦點專題 Focus 不為科技而科技
黃翊 內容才是作品的核心
編舞家黃翊是舞蹈科班出身,不了解的人也許認為是他刻意介入了科技,實則他從小就摸電腦、架網站、玩影像攝影,與科技相處是他的日常,若要黃翊在人與科技之間擇一共處到白頭,他的選擇絕對是科技。「庫卡在我眼裡,就是一位舞者,一位好舞者。」黃翊說,一位編舞家一旦用到好舞者是幸運也是挑戰,「用不好很容易被看穿,面對這樣的舞者得想的事:它還可以再突破些什麼、詮釋些什麼。」
-
焦點專題 Focus
讓機器人起舞的這段日子
從小時候「想要與機器人做朋友」到長大後「想與機器人共舞」,編舞家黃翊一步步地完成了這個夢想以廿分鐘的片段,獲得二○一二年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在國內外的奧援下,黃翊擁有了自己的庫卡機器人,也發展完成六十分鐘的三段舞作。一路走來,汗水與淚水、時間與友情交織的這段日子,讓黃翊自己來述說
-
演出評論 Review
情慾流竄的《一千零一 深夜》
編舞家為了強調很多的「夜」,整齣舞作極為側重情慾誘惑與性愛動作之展現,不論是男女、女女、男男之雙人肢體的編排上,都有明顯且露骨的肌膚之親。普雷祖卡在群舞的處理上,重複了較多類似模組的編舞手法,如將舞者分成不同群組,但做一模一樣的組合動作,變化及層次顯得薄弱。
-
企畫特輯 Special
焚風過後:「腦內風景.陳君岱」
「腦內風景」作為一個新的「感覺團塊」,正在於給出一種不確定的曖昧,在凝止的時間之中,有焚風的湧動翻攪,在死亡的焦黑之中,有藏閃的毛髮氣息與野獸能量,更有重與輕、硬與軟、粗與細之間的永恆擺盪,焦黑讓能量轉換,讓重量消失,一碰即脆裂、有如黑炭般的時間雕塑上,卻滿布密密麻麻的細小文字遺跡。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休館為了走更遠 國家音樂廳「微整型」
籌備了八年,兩廳院開館以來首度的大整修已經展開。 首先閉館的是國家音樂廳。 要接受為期四個月沒有太多音樂會的選擇,我們仍舊依依不捨又百感交集。 暫別音樂廳,這座運行了將近卅年的殿堂,要「微整型」了! 但是, 水晶燈下明明富麗堂皇,為什麼要整修? 大片落地玻璃內,究竟在進行些什麼工程? 在音樂廳的大門再度敞開前, 讓我們先悄悄掀開幕簾,告訴您其中的奧秘!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難敵歲月磨損 一切都為「回歸原有品質」
落成迄今將近卅年,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的原本條件雖好,也無可避免地在歲月與灰塵的侵擾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大小毛病:舞台地板破裂損壞、管風琴音管積塵嚴重、觀眾席座椅表布破裂泡棉老化、隔音門卡榫鬆脫產生噪音這次的閉館維修,就是要一次解決這些問題,讓這兩間音樂殿堂「回歸原有品質」!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以有限的資源 做最大的利用
「休館維修」寫起來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但事前的規劃工程卻是長達數年!必須考量休館的時間對國內表演藝術界的衝擊、有限的經費如何用在最需要的項目上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指出,維修訂定的方向依序有三:安全性、功能性、競爭性,在此中確定了修繕的內容,但常被提及的音響效果,因為風險太高、茲事體大,這次並未入列。九月時,音樂廳將由NSO的開季音樂會打開大門,屆時歡迎樂迷來「驗收」!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四大項目動手修 卅年廳堂要回春!
閉館維修三個月,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到底要怎麼修?其實開館卅年,再盡心的日常維護,也免不了硬體的東損西傷,於是這次的大型維修,觀眾席與舞台都將有一系列汰舊換新工程,觀眾席進行地坪、座椅、隔音門之維修整新,舞台區工程標的為木地板及管風琴。看似只是「微整型」,卻是讓聆賞品質「回春」的必然過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表演藝術「重鎮」 音樂場地何處尋?
當兩廳院幾年前宣布將展開閉館維修計畫時,就在台北音樂圈激起陣陣漣漪: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不開,還有哪些專業音樂廳可用?回頭檢視台北這個大都會,說是台灣的表演藝術重鎮,但真正合格堪用、租用價格與地利適合的音樂廳,卻是屈指可數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關於音樂廳的天才十問
為什麼有的地方叫音樂廳?有的地方叫歌劇院?不是都大同小異嗎? 音樂廳的Size,都要那麼大嗎? 音樂廳只能聽古典音樂,不會缺乏社會正義嗎? 音樂廳之所以不是「多功能展演廳」,自有其理由與奧妙,為了滿足樂迷的耳朵,專業的音樂廳如何出招,就讓我們的資深樂評人李永忻為讀者們娓娓道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設定核心目標 早早暖身才能啟動「藝」能
對台灣的表演空間而言,未來幾年將是「收成年」!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臺北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場館陸續完工開幕,人們期許能發揮漩渦效應,帶動台灣的藝文能量,但這些場地同時也面對節目、市場、行銷、人力等問題。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Sage Gateshead)總監安東尼.薩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鏡他十五年來成功將一個默默無名的工業城鎮,轉型為藝文之都的經驗,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運,檢視新場館如何串聯天時地利順暢上軌,漂亮起幕登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穿越時空絲路的「無垢」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隨時駐足 體驗舞者的揮汗勞動
第三次受邀在當代藝術第一線的美術館演出,編舞家姬爾美可在比利時的WIELS藝術中心,於九週內演出新作《工作》,從三月下旬至五月中「展出」。姬爾美可改編了二○一三年的舞台作品《時間漩渦》,演出時一群舞者和手持樂器的音樂家在空間中不停地移動,像按著地上漩渦的螺紋圖形旋轉,同時相互牽引轉圈,她將原作解構後再重組延展開來,更細緻簡約地呈現一個工作的過程,藉此重新思考和定義舞蹈最根本的時空和身體的物質特性。
-
藝視窗 News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即日起展開 週邊活動一併啟動
【台灣】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即日起展開 週邊活動一併啟動 今年的台新藝術獎大展將自即日起至7月26日止,假台北北師美術館展出。開幕當天更特別放映了此次得獎者之一的蔡明亮導演的作品《無色》,是他「慢走長征」系列的首部作品。 而 相關週邊活動也一併啟動:有「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讓大眾與這次入選的藝術家與團隊相遇,如《不舒適的明日》藝術家袁廣鳴的現身導覽,製作《長河》的林文 中舞團帶領的肢體工作坊等;還有週五「藝術家選片之夜」,將播放《紅毛港遷村實錄家》創作者陳伯義、《翻音造土》策展團隊立方計畫空間與袁廣鳴的相關影 片。其他還有週六的「沃草電影院」。詳情可參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www.taishinart.org.tw/index.php。 上善人文基金會「川.樂一九三○」活動 徵選改編台灣歌謠 由 上善人文基金會舉辦的「川.樂一九三○」活動,舉辦台灣歌謠改編的徵件,自即日起到7月3日,改編風靡1930年代的台語歌曲、上傳 StreetVoice網站,即有機會在台語流行歌發源地大稻埕公開演出。曲目可從〈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茶山情歌〉、〈恆春小 調〉、〈採茶歌〉、〈牛犁歌〉、〈思想起〉、〈丟丟銅仔〉擇一改編,可對詞、曲進行創意上必要的修改,不需百分之百按照原著,得獎者並有一萬到五萬元不等 的優勝獎金。決選發表會將於7月25日於李臨秋紀念公園舉行,入選者需準備一首自創曲及一首改編30年代歌謠的經典歌曲。詳情請參活動網站 tw.streetvoice.com/pages/1930/opportunities.html,或電洽02-23214008轉20。 中央大學第三屆幕後黑手劇場技術夏令營 即日起展開報名 由 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幕後黑手劇場技術夏令營」今年來到第三屆,活動將於7月6日至10日、每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假國立中央大學黑 盒子劇場舉行,即日起接受報名。主辦單位邀請台灣劇場資深設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看得見的味道
兩個女人,身在上世紀五○年代,一個是深閨寂寞的闊太,一個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女郎,如果不是小說,誰也不會聯想到這兩種身分的人可以談上戀愛。如果不是拍成電影,又是由被公認值得舉起兩隻大拇指的布蘭琪把卡蘿現身說法,《鹽的代價》將會如鹽被隱藏在大海之中,是味道,能聞到,但是,不會被看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家的深夜食堂
藝術家就是要飲露餐風?那可不一定! 他們當然食人間煙火,不只吃,還會吃,又懂吃。但除了排練期間混著汗水(淚水)的便當外,大夥兒都去哪裡祭五臟廟呢?能收服挑剔的藝術家們的胃的食堂老闆們又是什麼狠角色?來看朱宗慶打擊樂團、綠光劇團、驫舞劇場的藝術家們怎麼吃,跟誰吃。 而在觀看演出結束後的夜裡,不管演出是讓人心滿意足還是空虛寂寞覺得冷,動物性的感傷都能找一間深夜食堂紓解,溫暖脾胃,說說故事(或發發牢騷),第一時間與藝評人們分享感動(或憤怒)。 本期專題邀請您跟著表演藝術圈的吃貨們走一遭他們最愛的食堂,夜深了,吃飽了,心暖了,天亮後我們都能繼續加油。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牽絲的體貼「甜蜜蜜!」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老派精神之必要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