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從小四到南峻,再到洋洋
我們漸漸從小四的年歲活到楊德昌拍電影的年歲,即將活到《一一》裡南峻的年歲。大歷史依然無法左右,小歷史依然掙扎以求見證。《一一》裡的時代痕跡也許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更不起眼,因為離我們太近,但其陰影卻彷彿更濃郁那是中年的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導演如是說之三
疫情如何讓《一一》成為《一個人的一一》
「相見不如懷念」是我2017至19年度演出的《聊齋》的主題,封箱之後,當我還在想《一一》該怎麼創作,世界迅雷不及掩耳的改變,作為千萬人中的個體,我只能「接招」,但回心一想,「招」字可圈可點,它不就是主動精神的體現?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人工智能非萬能 找出我們與AI的距離
歷經疫情的震盪與回緩,兩廳院之前中斷的「好哲凳」系列講座終於重新啟動,於10月8日造訪了台北市的麗山高中,由張智皓、朱家安兩位講師與同學分享「AI值得我們擔心嗎?」面對從網路社群媒體到現實生活處處可接觸到的AI,講師們透過生活中的範例讓同學領會AI的構成方式與運作邏輯,並指出其背後的倫理課題,以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同學重新思考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從而找到自己在科技社會自處的生活方式。
-
音樂 跨年、跨界、跨時空
擊樂劇場《木蘭》再突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35周年的壓軸節目,推出該團經典作品擊樂劇場《木蘭》。睽違5年的4.0的版本歷經不斷突破,象徵著對夢想的追求與提升,在歲末年初之際,將於北中南展開為期3週10場的巡演。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導演如是說之二
最初對《一一》的劇場想像與設計
「口述影像」是時下很多電影、戲劇、舞蹈甚至美術館會提供給「失明人士」的服務,目的是讓失去視覺的人士,也能透過影像的描述,刺激他們的想像,達致身歷其境的感受。我將利用這種技術,建構可以藉此與楊德昌導演的視野來對話的一次戲劇經驗。這個對話包括:電影導演跟舞台劇導演有一雙怎麼樣不同的眼睛,以致他們看到的過去、現在、未來有什麼差異?又有什麼類同?
-
音樂 台北室內合唱團「共感覺・踹kóng啦!」
跳出框架 透過五感探索聲音
現代音樂很難懂?長年致力於發展當代人聲藝術的台北室內合唱團,為了讓大眾更貼近現代音樂,經過兩年的策劃,將在12月中旬在大稻埕推出「共感覺・踹kng啦!」,以「上街」、「來看」、「來摃」、「唱聲」4項主題活動,把現代合唱音樂的聯想轉譯成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並透過互動拉近距離,帶來更多樣的體驗與感受。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導演如是說之一
我眼中的楊德昌導演與《一一》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讓不想永遠活在「現在」的我,像是找到一個能讓我看得更深入、看得更清楚、看得更加遠的一個人,他擁有這一種洞悉力,令我很想跟著他學習這樣去看事情以及看到他所看到的。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京劇演員
李家德 用堅持「武」上舞台
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看戲經驗,就因父親的一個念頭「家裡忙,不希望孩子學壞」下,李家德進入劇校學歌仔戲,卻一路輾轉走上了京劇武生之路,靠的就是他的堅持,以勤補拙,並且把握每一次可以上台演出的機會,不管是不是武生行當,李家德說「無論多短的演出時間也沒關係,而下次我還會演得更好。」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
胡錦筵 讓夢想傍著現實而走
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會」編劇的胡錦筵,不只是把編劇作為人生夢想,而是以務實步驟讓編劇成為自己的全職工作。從劇場到影視,他磨礪著自己的編創功夫,在日常對話中編織出戲劇性,如看似平靜的水流不時激起漣漪、或湧動,他所追求的是,「劇本無論在哪發生,都想找到情感上的共鳴,以及那個普世價值。」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電影、串流平台暗中角力?
COVID-19疫情衝擊下,許多劇場演出停擺,為了生存,表演藝術界紛紛朝線上表演尋找出路,以維持與觀眾的互動。雖然疫情緩和後紛紛恢復實體演出,但「劇場影像化」的路線仍持續進行,主要是百老匯的音樂劇,或陸續翻拍成電影,或是與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現場演出錄影,後勢看旺,其發展值得關注。
-
挑戰邊界
示威的藝術
一個原本始於美學的問題,轉變成了關於生活。什麼是我們認為值得為之奮戰的議題?面對它,我們又將採取什麼樣的戰鬥方式?從全球暖化、種族暴力到經濟不穩定和人權議題,人類的瘋狂與暴力似乎永無止境。或許我們應該將關注的問題從如何針對單一議題進行抗爭,轉變為致力於創造一種同理和關懷的社會風氣,一種扎根於社區參與和行動的生活方式。
-
音樂 羅西尼經典台中上場 黑白默片風超喜感
《塞維亞理髮師》陪您歡度聖誕
撥散疫情陰霾,迎來歡樂聖誕,臺中國家歌劇院特地推出喜感滿分的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經典《塞維亞理髮師》,由丹麥哥本哈根皇家歌劇院授權重製,服裝、布景、道具皆從丹麥直送,飾演男主角費加洛的丁一憲與女主角羅西娜的翁若珮,將在導演馬丁.林博的黑白默片風格中飆速歌唱;歌劇院也同步推出「羅西尼套餐」,讓觀眾一舉體驗作曲家對美聲與美食的獨到品味。
-
戲劇
從IG走上舞台的「萬秀洗衣店」
2020年在IG爆紅的「萬秀洗衣店」,緣起於張瑞夫為自家開洗衣店的阿公阿嬤,以家中收洗但無人取領的衣物為他們打扮穿搭,拍照上傳,意外引發關注、甚至外媒報導。透過這些衣物,張瑞夫從阿公阿嬤那裡聽到衣服背後的故事,也因「萬秀洗衣店」,引來更多人的分享,他說:「我覺得萬秀洗衣店就像是個IP,它承載的是跨世代間的溝通,用不同方式和長輩對話,它也有著永續與循環的精神。」而與果陀劇場合作《8又四分之三號衣服修改舖》,則是透過舞台,讓萬秀洗衣店的精神能夠傳遞出去。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聲響創作者
許雁婷 聲音 代表著一個個觀點,如同見證歷史存在
聲響創作是什麼?或者,我們該回頭問的是,聲響是什麼?所以這些創作者才會運用它來進行創作,而又與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樂音、樂曲有何差別?製造出怎樣不同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讓聲響創作者許雁婷,透過文字,讓我們展開另一種聆聽。
-
看戲不忘電影
當舞蹈成為遺產……
這些以主創者為商標的舞團,被迫提早面對自己無法想像的未來,這讓康寧漢引以為鑑。這個世代的編舞家大多有種被逼迫不斷向前衝而激出的獨裁性格與領袖魅力,為其做事的幕後功臣也都抱持著一種榮譽與崇敬,但當編舞家過世後,就發生根本上的質變,組織結構、金流來源、舞者構成、作品遺產,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康寧漢的壯士斷腕,是對自己負責的作法。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聲響創作者
李慈湄 在聲音的世界裡,愈不理所當然,愈令人著迷
聲響創作是什麼?或者,我們該回頭問的是,聲響是什麼?所以這些創作者才會運用它來進行創作,而又與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樂音、樂曲有何差別?製造出怎樣不同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讓聲響創作者李慈湄,透過文字,讓我們展開另一種聆聽。
-
藝術節 第二屆「人權藝術生活節」
透過藝術之窗 喚起反省與進步
第二屆「人權藝術生活節」將自11月下旬展開,透過多樣的表演藝術展演,讓觀者回顧歷史、省思人權的意義。展演將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公館水岸廣場與齊格飛藝術中心等3個區域呈現,內容包含重新演繹文學文本的「小說劇場」、以短片加講座重建歷史的「影像劇場」,以及裝置藝術、漫遊劇場等多種沉浸式展演,以源源不絕的創意,喚醒社會對「人權」的重視。
-
思想不短路
蕭邦吃魷魚?別把音樂比賽當運動競技玩
競技取勝是絕大多數體育項目存在的本質,是手段也是目標;而賽場就是職業運動員發光與謀生的不二舞台。有些運動明星可以一屆屆地回鍋參加奧運,直到年紀稍長,通常30多歲,有些項目甚至才20幾,就得蛻下光環,轉到幕後當教練或評論員,或者轉行。《魷魚遊戲》熱映不久,正好在華沙也有個被譽為古典樂壇奧運的蕭邦鋼琴大賽,看著許多表現優異的各國選手一關關地被淘汰,兩個「遊戲」之間還真能讓人發揮想像空間,產生連結!但這些青年鋼琴家為何參賽?卻和體育選手彷彿是存在於情況迥異的多重宇宙中。
-
戲曲 2021「戲曲夢工場」
傳統與現代相映 探照戲曲未來路徑
今年來到第3屆的「戲曲夢工場」,以「鏡相/徑向」為主題,各創作團隊藉由表演藝術與外在世界相映照,看見不同表演形式與演出者的多種存在意象,並藉此找到前行的方向。除了真快樂掌中劇團《掰》,另有5組徵集劇目,其中臺北海鷗劇場《海鷗之女演員深情對決》與阮劇團《香纏》分別透過不同戲劇背景與世代女演員的對話、台灣女詩人的多面呈現,讓觀眾看到更多元的女性面貌與生命樣態。
-
回想與回響 Echo
縱身一躍 才知音樂已給你翅膀
「純粹就是我好奇,我想學」簡凱玉俐落地為返國後十多場獨奏會的選曲做出總結。 即便曾在2005年中國第一屆FOX大管大賽勇奪青年組首獎,也已過了四處征戰參加比賽的年紀,簡凱玉的眼光依然時常落在國際比賽的曲目上「世界的潮流是什麼?大家在吹的比賽曲是什麼?這些自己也都要會!」然而仔細爬梳她的音樂生涯,又不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