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花蓮

相關文章 12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工作者的移居大冒險

    當我們說起「青年返鄉」,隱然有種理想的火苗在其中,特別是「返鄉」從事「藝文工作」一類,聽起來就像離開水源豐沛處,跋涉遠方,重新挖鑿出一口井來因此難免有人這麼想:若沒有熱情抱負,誰甘願挖這口井?然而,有沒有可能,鄉鎮或者都市,其實都是一種平行的選擇,沒有誰勝過誰一籌。 本文邀請3位從台北回返他鄉的文化工作者,思索這個問題,他們分別是:在苗栗苑深耕的劉育育,思考城鄉之界線,回頭看清故鄉的模樣;主辦彰化卦山力藝術祭的葉育君,把自己的老家重整為一間藝文據點,還一度被鄰居誤認為直銷大會;移居花蓮的陶維均,在台北從事多年的藝文採訪工作,離開台北卻不代表將過去斬斷,反而活得更加舒心。最後,加入筆者的個人思考:2014年離開台北,返回故鄉宜蘭,經營文學與藝文評論寫作這些改變,對於我們的生命起了何種變化?

    文字|郝妮爾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陶維均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花蓮

    阿嬤以為他是蓋房子的→→陶維均:「你很難把人分類」

    2019年陶維均移居花蓮,戲劇系畢業、從事藝文採訪工作多年,經常有人問他到花蓮要做什麼?他說:「我在花蓮,如果有阿嬤問我是做什麼的,我回答『做劇場』,他會以為我是蓋房子的。」陶維均說少有職業是以場域來給自己命名的,「籃球員不會說自己是球場人、在工廠做事可能會說自己是做工的人。我本來想不透,怎麼很多人都會用『劇場』來稱呼自己?」 然而來到花蓮以後,這個問題似乎慢慢找到答案。「我想是因為劇場定義的範疇很廣泛,而我可以秉持劇場交給我的事情、去做很多事情。」陶維均說,那些事情例如Podcast節目策劃、開發藝文APP、於在地策劃「豐田文藝季」,他過去所學的、或者移居此地以後才接觸的新事物,皆可融會貫通。他說此刻自己不再介意自身的「職稱」,而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你可以說我是在做社區營造、或者是體驗設計者,如果有地方的長輩問我是做什麼的,我就說我是來當志工。」

    文字|郝妮爾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林昆穎(左)與楊富民(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林昆穎(右)與楊富民(左)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左至右)、斜槓青年創作體林謙信、朱怡文、周韋廷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斜槓青年創作體林謙信、朱怡文、周韋廷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下)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系列專題

    人文大磁場 花蓮

    花蓮是人文的大磁場,作家、景觀藝術家、音樂家、尋找「心靈淨土」的人只要到過花蓮,就會被她深深的吸引住,或是創作、或是再出發。表演藝術活動當中,花蓮的原住民樂舞是「傳統」的「文化輸出」主流。而音樂創作部分,花蓮也有幾位長靑級的作曲家持續創作。未來,當更多人在花蓮沈澱、吸收到她的美麗和沈靜之後。那時,花蓮將培養出多少的藝術人才和活動,著實令人深深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林錦昌:只要是住在花蓮的人,就是「花蓮人」;我們就希望他更瞭解花蓮。
    台灣行脚

    以精緻的方法讓大家知道花蓮的好

    由「花蓮人」一起合力組織而成的洄瀾文敎基金會。在爲了讓大家知道花蓮的好、花蓮的美的前提下,持續的出版書籍、刊物,並舉辦文化藝術活動。

    文字|李立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小雅樂集團長李翊靑表示:她非常希望這個「親子樂團」可以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台灣行脚

    陪小朋友一起學音樂的「小雅樂集」 訪李翊靑

    李翊靑老師主持的「小雅樂集」就位於「迴瀾文敎基金會」的後院。於是我們就順道叨擾了這支學生演出、家長幕後打理行政的親子樂團;它同時也是花蓮地區唯一持續每年公演的私人樂團。

    文字|李立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林滿津:我們要讓花蓮人更有文化、藝術氣質和品味。
    台灣行脚

    讓花蓮人更有品味 訪花蓮國際藝術村執行長林滿津

    在花蓮經營畫廊多年的林滿津,近年來還爲當地的藝術家出版錄影帶作品及畫册。今年,她更加入了籌設花蓮國際藝術村的行列,她以個人之力去邀集在地人才、尋找贊助的這種自發行爲,相信是花蓮未來發展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活動的最佳保證。

    文字|李立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側寫華人國際性都會的文化策略

    在政經局勢變化趨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的日趨發達,使得世界資本家無不絞盡腦汁地在尋找最有利的商業戰場,文化藝術界當然也不例外。於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開放,這個佔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華人市場圈,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而「華人文化圈」也變成文化藝術界不得不具備的經營視野與觀點。 我們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個都會的戲劇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評論人與媒體工作者,分別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或市場現象,提出他們對華人都會文化政策的觀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彙整來自台灣宜蘭、花蓮、桃園、新竹、台南與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執行者的意見與建設,並專訪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試圖從小處比較台灣各地文化建設的差異,更期待能尋找出台灣(或應該說台北)在所謂「大華人文化圈」裡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競爭的空間。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花蓮奇美村在九〇年,參加了國家劇院主辦的第一屆原住民族樂舞系列的演出。
    台灣行脚

    平和下潛藏的文化爆發力

    舊名「洄瀾」的花蓮,不管是在風景、物產乃至於住民的品質上,都有非常豐厚的基礎。她在人文環境上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在近年來,受到許多追求心靈淨土人士的密切注意。未來,這塊大磁場能「發酵」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令人期待。

    文字|李立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