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維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神靈、能劇、當代聲響(上)
創作始於繪畫的許家維,自2008年發表《和平島的故事》這部約13分鐘的錄像作品之後,彷如落入歷史的漩渦,在迄今發表的數十件創作中,他以和台灣相關的歷史為敘事主幹,再透過傳統表演藝術、當代聲響、饒舌歌曲等元素的交織與激盪,開啟歷史想像的不同視角,而這樣的影像特性,也為他贏得2024年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Eye Art Film Prize),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台灣藝術家。 近來,許家維除了忙著籌拍2025年將發表的新作「水下考古虛擬實境展演」(名稱暫定)(編按),還同時準備今年10月在台北畫廊的個展事宜,至於已完成的作品,如:《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甫於「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播映;2012年於滇緬邊境拍攝的「回莫村計畫」三部曲以及2023年泰國雙年展參展作品《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遠赴德國漢堡美術館參展;此外,他和藝術家張碩尹、鄭先喻合作的《等晶播種》(2021)、《浪濤之下亦有皇都》(2023,與日本山口媒體藝術中心共創)也於鳳甲美術館呈現這些作品,將不被外界熟知或忽視的歷史碎片,經由挖掘、拾回,放進當代藝術創作之中,因而能跨越時空、地域,不斷地被看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神靈、能劇、當代聲響(下)
「和傳統表演藝術合作,就是需要他們演出既有的內容,而不是創新的文本。我只要設定好舞台環境,一旦改變演出的語境,表演自然會產生變化。」許家維自我比喻像DJ、而不是指導演員的導演,「我的工作是讓既有的不同元素在設定好的場景中交匯,因此,我的創作不是起承轉合的單一敘事,而是網狀的交織。」 鏡外場景打破歷史幻象 《神靈的書寫》片中,可見許家維在攝影棚親自向鐵甲元帥解釋創作概念和執行過程,往後,許家維常於作品中帶入拍攝現場的畫面,他本人也經常出現在片中,像導演、又像演員。他將電影「鏡外場景」(hors-champ)的手法帶入,成為影像敘事的一部分,貌似增添表演性,卻又弔詭地像觀賞舞台劇演出時,因為導演的介入,對表演造成擾動或產生敘事上的斷裂,虛構的舞台場域瞬間被拉回現實。 諸如此類的手法,像是在《回莫村》(2012)、《廢墟情報局》(2015)可見擔任旁白的牧師和在現場掌鏡、收音的育幼院少年團隊;《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看到許家維在片中與考古學家、作曲家和工作團隊討論的過程等。 拍出一部影片不是許家維創作的目的,「整個過程才是重點,我把它當成一個事件,拍攝只是事件的一環。」因此,在他作品中可看到3個時空層次:一是過去的事件,二是當事人在片中講述事件的當下,三是觀眾看到作品時的未來時空。 「我不是要呈現歷史究竟是怎樣,反而更在意的是,我們是用什麼方法在想像事情?裸露拍攝的過程便是呈現一種想像事情的方法。」這樣的概念近似於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史詩劇場的「疏離化」,藉由讓觀眾看到背後結構的裸露來打破幻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或詮釋,書寫也有它的選擇:哪些要保留、什麼要剔除,我只是把這些隱藏在背後的結構掀開來,對主流進行提問。」
-
ARTalks 交錯的水路和視線
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編按:「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的研究主題展,結合國美館典藏品及7位藝術家創作等作品,透過「大航海時代、亞洲航線與海上絲路」、「亞洲冷戰格局及帝國邊緣」、「經濟、物質交易與人權」三個命題,帶領觀者了解台灣與世界史的緊密關聯。
-
藝@展覽
解構框架 展現當代亞洲的多元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主題,擔綱策展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以「贊米亞」的山地和「蘇祿海」為策展指涉的地理和隱喻對象,邀請來自十六個國家、卅組藝術家及團隊,透過繪畫、裝置、錄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展現當代亞洲的多元世界,探討人與自然、歷史、科技等之間的關係。
-
藝@展覽
從大熊貓說起 窺見國際外交小史
許家維的創作習於從微觀角度闡述歷史,如《鐵甲元帥》、《回莫村》、《廢墟情報局》等,結合歷史田調、紀錄片、偶戲、舞蹈、文學等元素,試圖打破單一歷史書寫的慣例。正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則透過《黑與白熊貓》、《黑與白馬來貘》、《武士與鹿》等作,回溯亞洲的殖民與近代史。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展覽的三件錄像裝置借用了多重的影像生產形式,以及相互對應的敘事關係,創造出拼組式的複雜整體。許家維取用與工研所生產線相關的歷史檔案,結合當代人熟悉的空拍影像、3D動畫、傳統膠卷影片檔案等,使得歷史景象片段再現。他重新以當代的虛構性敘事結構,闡釋在人類集體記憶中殘存、卻模糊、變異、且持續消亡中的歷史烙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許家維 古老事物已消失於日常,但仍存於傳統表演中
一九八三生,其錄像作品多探究現實與幻象、歷史與當下間的間隙,融合當代藝術與電影的語言,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歷史所未及的人與地方的關係。作品《回莫村》描繪泰北邊境被遺棄的軍隊所面臨的多重文化交錯、不被認可的尷尬身分及邊境地區孤軍部隊的故事,於二○一七年獲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