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考古」計畫工作過程照,2024。(許家維工作室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神靈、能劇、當代聲響(上)

許家維的歷史影像敘事之所可能

創作始於繪畫的許家維,自2008年發表《和平島的故事》這部約13分鐘的錄像作品之後,彷如落入歷史的漩渦,在迄今發表的數十件創作中,他以和台灣相關的歷史為敘事主幹,再透過傳統表演藝術、當代聲響、饒舌歌曲等元素的交織與激盪,開啟歷史想像的不同視角,而這樣的影像特性,也為他贏得2024年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Eye Art & Film Prize),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台灣藝術家。

近來,許家維除了忙著籌拍2025年將發表的新作「水下考古虛擬實境展演」(名稱暫定)(編按),還同時準備今年10月在台北畫廊的個展事宜,至於已完成的作品,如:《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甫於「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播映;2012年於滇緬邊境拍攝的「回莫村計畫」三部曲以及2023年泰國雙年展參展作品《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遠赴德國漢堡美術館參展;此外,他和藝術家張碩尹、鄭先喻合作的《等晶播種》(2021)、《浪濤之下亦有皇都》(2023,與日本山口媒體藝術中心共創)也於鳳甲美術館呈現……這些作品,將不被外界熟知或忽視的歷史碎片,經由挖掘、拾回,放進當代藝術創作之中,因而能跨越時空、地域,不斷地被看見。

《和平島的故事》,2008,單頻道錄像裝置,12分40秒。(許家維工作室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挖出長得像歷史的東西

許家維和「歷史」的邂逅是個偶然。《和平島的故事》源自一張照片:一艘大船「停放」在基隆造船廠的陸面上,這股魔幻感讓他興起拍攝造船廠的念頭。在文獻蒐集的過程中,得知造船廠在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後,都被賦予政治和軍事上的角色,許家維的祖母向他描述過友人在裡頭工作的故事,於是,影片便以祖母的日語旁白搭配影像,並透過一種自創的生物「泥琥」作為貫穿歷史、個人記憶與夢境的元素。

「一開始並不是因為對歷史感興趣,而是對感興趣的人、事、物進行挖掘之後,挖出了長得像歷史的東西,但這樣的歷史是比較個人的、片段的,不是課本整理好的那種敘事。」

將微觀的敘事和大歷史交融成文本,逐漸形成創作的結構,也依此組成電影編制般的臨時團隊,許家維經常和不同國家的機構、團隊,甚至和異度空間的神明「合作」,也因著合作對象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2012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鐵甲元帥」之《龜島》、《靖思村》、《神靈的書寫》便預示了這樣的創作走向。

廣告圖片
《鐵甲元帥 - 龜島》,2012,單頻道錄像裝置,6分35秒。(許家維工作室 提供)

許家維原想延續《和平島的故事》裡的日治時空,拍攝長者們在島嶼上唱日本歌的情景。他發現鄰近馬祖北竿的龜島是理想的地點,詢問鄉公所才知道龜島是由鐵甲元帥「管理」,也就是說,想在島上拍攝就得請示神明,這使得原訂的創作計畫產生巨大的轉向,最後主題變成鐵甲元帥的身世爬梳、流轉至馬祖且和台灣發生政治關聯的敘事文本。(註)

從民間信仰回溯,揭開現代國家對歷史與記憶的挪動與支配,是這個創作系列的核心主軸,此外,因元帥愛聽閩南歌謠,許家維請來當地耆老吟唱,也找來與青蛙神信仰同根源的儺舞表演驅魔儀式,開啟了運用表演藝術作為輔助歷史詮釋的方式,日後如:《廢墟情報局》(2015)有泰北的木偶劇團演出「猴神」哈努曼(Hanuman)率軍作戰的傳說;《高砂》(2017)由日本能劇演員在高砂香料公司演出同名劇目;《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融合說唱與泰國傳統蘭納表演;3位藝術家合作的《等晶播種》上演改編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浪濤之下亦有皇都》則有日本淨琉璃和三味線等演出。

傳統表演藝術嚴謹的格式,在代代相傳的更迭下,宛如真空般地存在於當下生活之中。與現實扞格不入的特性,便成了許家維探觸遙遠時空的甬道,觀眾在作品中看見的影像和口白的記憶分別指涉各自的時空,呈現平行又交疊的狀態,當中不可見的部分開啟了想像的層次,也是許家維最感興趣的部分。

編按:「水下考古虛擬實境展演」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補助計畫之一。

〈神靈、能劇、當代聲響——許家維的歷史影像敘事之所可能(下)〉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2023,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與日本山口媒體藝術中心共同創作,七頻道錄像裝置,36分鐘。(許家維工作室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9/13 ~ 2024/12/13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