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迷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裸體表演爭議的終結
非主流、非官方、不與商業結合的「身體氣象館」已經連續四年為國內的表演活動輸入、輸出了好幾類台灣少見的節目。去年「當東方遇見西方時」的活動之後,「氣象館」的負責人表明了繼續「非主流」脚步的反省與回想。
-
九四回顧
尋求出路的表面張力
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戲劇現象,可說是「表面張力」狀態。亦即,戲劇活動飽滿頻繁,似乎有股能量蠢蠢衝撞,但這股能量卻急而不堅,不能一舉決堤,突破新的方向,而蔚爲大觀。
-
九四回顧
藝術政治年
今年的藝術很政治。表演團體從跟不上政治節拍,第一支「骨迷宮」之舞被痛踩一脚,直到年底的「二十四小時台北藝術運動」舞者升空、組成藝術聯盟等事件,看出藝術家在新的政治環境中試圖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
-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我從布魯塞爾回來以後……
「身體氣象館」負責人王墨林,受邀參加布魯塞爾藝術節,於「中國焦點:中港台專題」中發表台灣小劇場專論,並以「駐節藝術家」身份全程參與全部活動。在以下的訪問中,王墨林談到歐洲另類劇場對他的衝擊,以及他做爲一個台灣非主流劇場工作者,如何因而「轉向」,重新思考劇場和他自己生命之間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坦蕩蕩面對赤裸裸 從骨迷宮事件看裸體的藝術
to wear or not to wear is a decision to make 裸體在美學的範疇裡是一種文化的選擇, 裸體對於表演創作則是另一類服裝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不是偶發奇想,亦非刻意噱頭,卻老惹風波。 「骨迷宮」事件引起國內表演藝術界對「身體解嚴」的呼聲, 在此《表演藝術》邀請讀者與藝術家 來對裸體藝術做一次坦蕩蕩的面對, 探討裸體與創作、美學的關係。
-
編輯室
身體與表演
前一陣子「骨迷宮」來台全裸演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對於電子花車、牛肉場滿佈城鄕的台灣來説,這個震撼絶對不是視覺的,而是意識形態的。如今風波雖已過、話題已冷,但是留給國内表演藝術界的,仍有一些値得探討、反省的問題。 本期我們重新回到爭端發生的時空現場,在倒帶回顧過程中,檢視被當時媒體輿論喧騰所遮蓋、忽視的問題,希望在是非爭辯之外能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以期能引起表演藝術法令面更深一層的探討。 另外,這個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換句話説,富新聞價値),顯示出舞台上的裸體仍被視爲對禁忌的挑戰。在美術、攝影的領域,裸體早已爲大家所接受,而表演藝術中的裸體卻仍處於戒嚴狀態。到底裸體在創作者的原始構思中有何種意義?從原創到作品的最後呈現,創作者如何在與演出者的溝通中貫徹其原始想法?我們除了探訪國内創作者及表演者對裸體演出的看法,另外也介紹了國際舞台上著名的演出實例,並從美學、文化的角度探討東、西方對裸體的觀點。希望能藉這次的事件,讓表演藝術界及觀衆對「裸體」做一次坦蕩蕩的面對。 肢體對表演藝術來説是一切形式的源頭,既使在音樂領域裡,仍舊講求如何讓肢體放鬆以期能帶出音樂的最大能量。而以展現肢體爲主的舞蹈更是透過一次次不斷對身體的發現,將肢體從表現歡愉之情帶入嚴格的學院訓練,之後,現代舞再從傳統芭蕾中掙脱出來,歷經瑪莎.葛蘭姆等人不同理論的實驗,到接觸即興著重的隨機性,「身體」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不斷地形變。 今月是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100歲冥誕。瑪莎將釋放出的肢體納入了一套完整的動作系統,威權一時,爾後從她門下出來的幾個天才學生的反叛、再反叛,將現代舞顛覆至如今多重的面貌。葛蘭姆的100歲,事實上也是現代舞發展的重要100年,在〈里程碑〉中我們將與讀者一起回顧葛蘭姆一生的重要片斷。 林靜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上的裸體藝術
裸體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刻,裸體可以把作品推到極致,形成撼人的力量。在舞蹈和戲劇創作的過程中,身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表演藝術家而言,人的身體有如寶藏,掘之不盡,用之不完。
-
舞蹈
骨迷宮觀後感
雖然在創意和音樂上,我都覺得不足,但骨迷宮的演出的確激發了我們許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