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年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年代
內在年齡階段的改變會讓人對生命有不同思考,然而,外在環境的變動也會有所影響。近年來台灣藝術環境急遽轉變,不同世代的舞蹈、戲劇創作者,將生命的沈殿在舞台上昇華,展現一片繽紛的景象。儘管「世代說」在各方引起不同的爭辯,我們在這裡無意界定世代的分野,而在呈現藝術創作在年齡與環境這兩個變因影響下,所出現的各種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期待零點一秒的超越
台灣現代戲劇與舞蹈,在這批健將手中,走出迥然不同往昔的新鮮氣息。這些四十歲以上的創作者,有充足的理由成爲「先輩」;在不斷地耕耘下,樹立台灣當代表演某些傳統,這種「一步一脚印」的精神,似乎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期待零點一秒的超越
觀察台灣舞壇的演進時,可以發現,四十至五十五歲左右的舞者幾乎佔了當代舞壇的大半重心。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個階段應是開始收穫的年紀,但是對於許多台灣的舞者來說,他們卻還在耕耘自己的夢想;承接了「老台灣」和「新台灣」兩個世代,看著台灣從貧窮到富裕,使得他們格外珍惜自己的每一個靈感,不隨便揮霍自己的創意,總得經過一番醞釀後才推出作品,這種「一步一腳印」的精神,似乎是他們共同的特色。今年正滿五十歲的林懷民從《薪傳》、《我的鄕愁我的歌》到最近新作《家族合唱》,都可讓人看見這樣的痕跡。 抓住夢想絕不輕言放棄 而雲門的第一代舞者也是舞台上的創作主力。兩年前,羅曼菲、吳素君、鄭淑姬、葉台竹共組「台北越界舞團」,自嘲是「老人舞團」,而跳了幾十年芭蕾的吳素芬,也創立了「台北芭蕾舞團」,爲舞蹈界注入一股「另類」活力。到底這些年過四十以上的舞者們,究竟帶給觀衆什麼樣的訊息? 羅曼菲在「台北越界舞團」創團時曾說:「我們已經歷了一段人生,透過我們自己的肢體表現,相信會與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而吳素君在看到現代舞日漸蓬勃,但芭蕾卻日益沒落時,也以推廣敎育爲理想,創立「台北芭蕾舞團」,並且發展芭蕾新作,對於她的人生而言,這是一個轉型期,不能輕言放棄。 耕耘舞蹈數十年,素有「舞蹈愚公」之稱的「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最近辭去了台南家專的敎職,把全付心力專注於團務上,對他而言,這也是破釜沈舟的決定。 爲什麼他們都選擇了這個時候轉型?劉紹爐認爲,許多舞者做了一輩子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也是試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漸漸精簡自己的舞蹈語彙,抓到自己的根,這是舞蹈經驗的累積,而這個機緣更是得來不易,所以抓住夢想的舞者們絕不會放手。尤其舞蹈必須建立自己的風格,不能光用想的,還要用身體試才行,看看在身體裡的血液是如何流動的。 環境改變了創作手法 其實台灣舞壇在這一代中靑輩就已經有百花齊放的趨勢,而隨著各種補助經費的增加,舞蹈環境確實也改善了不少。 劉紹爐認爲,目前四十多歲的這一群舞者和上一代在作品的呈現上仍有不同,就是作品變得比較抽象化,這是環境和舞者互動所產生的影響。早期的觀衆沒有太多的表演藝術欣賞經驗,所以編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十年前的解嚴,社會風氣大開,大環境的改變,提供他們多元發展的時機;三十多歲這一代的創作者,一心一意馳騁於想像與創意的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一輩的編舞者在穩定與富裕的八〇年代後半期起飛,從小劇場到大舞台;由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而各地文化中心,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時機。 這個年齡層的創作者多屬舞蹈科班出身,創作期長達十年;或者更久:林秀偉脫離雲門舞集自立門戶;出身文化大學的古名伸與楊桂娟則發展個人風格強烈的舞作。在這群年紀相仿的編舞者裡,陶馥蘭及彭錦耀算是異軍,前者因對舞蹈有濃厚興趣而轉行;後者原爲香港舞台活躍的創作人。他們的創作力堪稱旺盛,儘管舞蹈編作過程面臨轉型,作品風格極力維持在穩定中求變化,而長年累積的肢體訓練成爲塑造個人舞蹈特質的主軸。 林秀偉:心靈相合的探索 林秀偉十八歲投入舞蹈表演,靈巧的肢體加上強勁爆發力,她曾經是雲門舞集一顆亮眼的星。雲門時期,她便嶄露創作才華,她是爲了尋求舞蹈感動的概念,因而發展太古踏技法,目的在追求身體與心靈結合。 十幾年前,葛蘭姆技巧的脊椎訓練對她腹部及背肌力量極有助益,她說,當時由於過度使用,使頸肩和背脊長年承受椎心刺痛,因此發展出一種具賁張力量的技巧而又不傷筋骨的舞蹈訓練方式。 在發展太古踏肢體技法過程,她從動物的動作中找到身體律動的方式,如「獸肢」技法。她強調創作以冥想來進行,這類型的作品如《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冥想是她編舞方式,她的舞作也多離不開母體子宮孕育生命的概念。不過,舞蹈呈現的主題面已逐漸拉寬,《踐花月之約》便屬於這類舞作,她對身體和心靈相合的探索仍然是未來肢體創作路線。 彭錦耀:舞與戲的交融 從今年新作《拉威爾傳說》呈現方式來看,彭錦耀的編作方式似乎改變了以往舞戲交融的模式,不過,他個人卻強調對音樂的關照才是創作所堅持的元素。 彭錦耀創作年齡長達二十年,一九七八年開始的兩年間,他以現代芭蕾作品在香港舞壇發迹。加入城市當代舞團後的八〇年代初,他嘗試編作以情感關懷爲主題的現代舞蹈作品。灰暗色調的舞作持續了幾年,一直到他離開城市當代舞團,作品才走出抒情的框架。 八六年以後,他成立多層株式會社舞團,創作嘗試各種實驗,不僅發揮空間加大;創意也轉得更快。工作環境讓他累積了各種編舞形式,題材和視野更寬廣,像《八段環迴》、《怪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肯定自我的個性演出
比起上一代對社會、歷史或文學議題的關照,新生代喜歡從個人經驗與感受尋找創作題材;一旦沒有適合的藝術形式,就自己創造一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肯定自我的個性演出 我,就是我
新一代的舞蹈創作者除了年輕之外,擁有良好的學院訓練是最大的共同點。優越的肢體技巧訓練、編舞技法的學習和觀念的開拓,使得他們有優於上一代的先決條件;也不再有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編作者,偶爾有像野草梅舞團的李斌榮,也實在是不多見的少數。比起從前,各種舞團林立,使這些創作者畢業之後有更多加入舞團的機會,以吸取表演和創作的實際經驗,加以台灣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團體來台演出等,提供了年輕一代的創作者觀摩、交流的環境;此外,許多聯合發表的經驗,也使他們有更多機會相互交流、切磋。 個人經驗是創作題材的泉源 比起上一代對社會、歷史或文學議題的關照,很顯然地這些並不存在年輕創作者考量的範疇,又比如形而上的「東方肢體觀」,也不在他們煩惱的範圍之列。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對上一代人舞蹈思考的否定,反而覺得是値得學習與借鏡的對象。 然而或許是因爲社會歷練不豐沛,或許是身處資訊爆炸與社會亂象充斥的「亂世」,因而使新世代發展出一套較爲宥限於自我的自處原則。個人的經驗、情感成爲他們創作題材的泉源,他們注重的是:如何以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或是在身體與空間、動作元素之間探索値得玩味的領域。而從自己或從舞者身體實驗出來的動作,往往成爲主宰舞作發展的主軸,有意念、有感覺在先,而不是架構在前。動作語彙的選擇包含更多肢體的扭曲、細碎的動作轉折,更多獨特、個人的氣質展現。蒙太奇式的片段連接不是編作技巧,而是原本思維方式的呈現。 創作發表機會豐富 大體而言,創作機會對新一代的創作者而言並不匱乏,主要原因是前輩、師長的提攜,提供新一代創作者在物質、人力資源方面的補強。例如組合語言舞團上一季演出的「XX的春天事件」,邀集了黎美光、李淑芬及卓庭竹等新一代編舞者發表作品。此外,像剛在台北民族舞團發表作品董述帆、蕭淑君;在太陽劇場舞團發表作品的徐柴櫻,以及與古名伸在皇冠小劇場師生聯展「無關四月」的蘇安莉,雲門舞集去年下半年「X世代」的李靜君、布拉瑞揚、卓庭竹等都是。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也提供以往在舞蹈社習舞的學生回團編舞,如現在在荷西.李蒙舞團西團(Limn West)擔任舞者的林向秀,在舞團發表小品《生之翔》。像這樣的創作機會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