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
-
焦點
紅色天空下的十年來時路
《紅色的天空》是談「人如何面對最必然的一件事──老化和死亡」,是「在我們身上和生活中尋找老年的意義,以及正視老年」。賴聲川以這齣戲作爲表坊十周年大戲,希望可以對更多的人產生意義。
-
電影/劇場特輯
他是魚,我是魚,你是魚 賴聲川、蔡明亮、王小棣談電影/劇場導演工作
三個專業的電影/劇場導演,談他們在面對不同媒介時所採取的創作態度與創作方法。不同的創作經驗,可以彼此互補,甚至在潛意識深層相互浸透。
-
說戲
昨夜今夜明夜 賴聲川談《那一夜,我們說的相聲》
在台灣社會歷經街頭運動、股市狂潮、學運與環保運動、解嚴等等事件的同時,劇場活動也進入多采繽紛、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七十四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灣創造戲劇高潮;在今天回顧不到十年前的景況,事物的狀態猶如水上迴光。表演工作坊的導演賴聲川,特別談及當年製作《那》劇過程的點點滴滴,並說明《那》劇在今時重新登台的新貌與意義。
-
即將上場 Preview
《廚房鬧劇》鬧什麼? 表演工作坊九三年新作
這齣原名《荒謬人稱.單數》的戲,是英國劇作家艾克鵬(Alan Ayckbourn,1939)的作品,其中對人性描敍的精準深刻,與技術層面的高難度,爲人津津樂道,也是導演的挑戰。這齣戲將由賴聲川擔任藝術總監、翻譯兼改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在台灣看戲的感受,跟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像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單看某人的演技或舞台效果,而是一個家庭中有人要説話了,大家一起來聽、來共同討論。精緻的演出自有其絕對的價值(如《推銷員之死》),但總像透過橱窗看展覽。前幾年受歡迎的戲都是能提出生活在台灣的態度,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看戲變成很多家庭的日常活動,觀衆跟著這些戲一起成長,這些戲也幫忙塑造了台北人的意識。以後要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可能戲劇創作可以找到許多答案。 前幾年創作環境出奇地好,只要有作品,都有機會發表,不論大小劇場,觀衆都非常支持。如今客觀條件日臻完備,文建會的補助條例、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展可見政府已經拿出了誠意,問題是場地荒阻滯了生機。大、小劇場都日益減少,國家劇院檔期供不應求;一向是舞台劇最重要場地的藝術館又改變作法,不受理七天以上的演出(週六要給票友唱戲),使得專業演出無法進駐。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不論藝術人口、國外交流、以及國内的創意呈現,至少還需要十個劇場的發展空間。 (閻鴻亞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