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左岸劇團
-
戲劇
《靑鳥》與《花開時節》 河左岸九四年底的門戶開放系列
去年,在結束《賴和》之後,「河左岸」劇團開始「開放門戶」,由原本不任編導的團員嘗試小型的獨立創作;然而,《靑鳥》催人入睡,《花開時節》則私細地飄遊──依舊是十分「河左岸」。
-
九四回顧
不夠殘酷 1994台灣劇場的激流倒影
「但是與其絮絮叨叨地抱怨虛弱,抱怨煩悶、懶惰與愚昧,不如去尋找一個能使我們擺脫虛弱的方法。」──安東寧.亞陶(Antonin Artaud)
-
九四回顧
滑落之前,傾斜之後
儘管去年一年小劇場活動看似蓬勃,黎煥雄卻對整個劇場的發展提出「滑落說」。語出驚人。他認爲活動力旺盛的「河左岸」、「臨界點」、「台灣渥克」等劇團實則在第一次演出就已達到(或成爲)高峯,之後的作品難再有新的沖激。
-
即將上場
河左岸《賴和──迷走地圖第四部》
持續地圖的迷走,河左岸邁入劇場歲月的第九年。 應第一屆皇冠藝術節之邀,河左岸劇團將於四月八日至十一日於皇冠小劇場演出《賴和──迷走地圖第四部》,並於結束台北演出後,巡迴南下到賴和的故鄕──彰化呈現作品。 賴和,人稱「彰化媽祖」,一生行醫助人,而在台灣文學上也有其不可磨滅的重要性。河左岸嘗試呈現一個歷史、文學、醫學之外的賴和。 異於文字歷史刻板陳述的二〇年代,陌生遙遠的空間,島嶼在曖昧地沈浮。河左岸抽取、運用賴和逝前一年餘所寫的三十九篇獄中日記,穿挿與一個九〇年代知識份子的對話,賴和小說中的角色也意象式出現,作品游移在虛構與紀實之間。慣用手法如投影、幻燈的運用,及照片、手稿作品的摘錄,讓觀衆進行現場閱讀。河左岸不定論賴和,希望引發更多的討論。
-
新秀登場
此時,穩走於暗流與險濤的彼岸 河左岸的黎煥雄
河左岸劇團被稱爲「台灣最資深的前衛劇場」,以經營台灣史及簡約風格著稱。「河左岸過去被一些人有所期待無形中產生莫名的使命感。但河左岸對外是一種脈絡,而內部的成長,或我與河左岸的生命共同體是另一種脈絡;我累積我的脈絡,河左岸卻未必要累積我的」黎煥雄如是說。
-
戲劇
對「抒情」的質疑 從《島上無人》談起
《島上無人》爲河左岸劇團新近作品,由團員吳俊輝編導。這齣標示「迷走地圖之外」的戲,是否「比河左岸更河左岸」(河左岸團長黎煥雄語)地使用特定的風格語彙,表達某種抽象的主題?這樣的嘗試是不是成功呢?
-
戲劇
各就各位? 《1993 .身體劇場表演祭》觀後
這場表演的三個劇團非常巧合地顯現台灣歷史的三個階段:傳統中國、日據時代、台灣現代。而他們的身體語言似乎也與此相呼應──節制、壓抑、錯亂。然而,小劇場對旣存的現實似乎渺無指涉;那麼,小劇場自我犧牲或反抗體制的目的是什麼?
-
戲劇
劇場與身體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爲什麼要顚覆身體?不是因爲社會體制束縛了身體,更不是因爲自己裏面的反抗傾向。眞正的顚覆只能是爲了個人內在的整體和諧;當我們的身體變成自己裏面的獨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淪爲奴隸時,我們必須顚覆它。
-
瞭望台 Preview
《海洋告別2》──河左岸演出張七郎生命史
高架路上轟隆來去的卡車震得屋頂嘎嘎作響,一束曝白的燈光,凝照著黑色棺木般的眠床,床上的老婦起身,瞪視著觀衆,一架剛啓航的飛機呼嘯飛過頂空。 這是今年五月河左岸劇團在台北濱江路民衆活動中心演出《海洋告別1》令人難忘的情景。强烈的意象,斷錯的詩意,以一個鳳林家族自二二八事件迄今數十年來的掙扎生存,象徵著台灣的定位及命運。 《海洋告別1》的副題叫「永恆波光中追憶浮旋如島的黑色家屋」,劇情也充滿追憶的情怯與不確定。本月七日起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的《海洋告別2》將成爲《海洋告別1》的前集,追溯得更遠且更爲落實,描寫鳳林家族主角張七郎及其兩名兒子的遇難經過。 張七郎與蔣渭水同年,於一九八八年生於劉銘傳主政下的新竹,爲人忠貞剛毅,雖在日人高壓統治下,也從未穿過和服、木屐,而總是身著唐裝或西裝。他國學根基極深,又數次渡海瞻仰「祖國」山河。三十三歲時攜二子移居花蓮鳳林開設醫院,以中、西醫兼擅並用著稱。光復之初創立鳳林初中,爲第一任校長,由於性情豪放,樂善好施,廣受敬愛,於一九四六年當選制憲國代,校長職務由長子宗仁接任。 光復伊始,張七郎飭令滯留於滿洲的三個兒子儘速返台:「我們身爲中國的台灣人,理應回來,一則服務桑梓,一則重建我們的家園,大家同享由自己國人治理國度的歡欣。」及至二二八事件發生,全島風聲鶴唳,張七郎囑令屬下四散避危,自己卻秉持信念,認爲全家從未參與任何組織,不信祖國政府會如傳言般濫殺無辜。結果仍被貪污的縣長誣陷,與兩名兒子一併被誘捕,凌虐而後槍決,曝屍荒野。 張七郎的慘史兩年前被披露後,河左岸劇團脫離當時小劇場急躁反應政治變局的潮流,開始進行長時間的研究調查,並取得受難者家屬的信任,著手製作以張七郎一生爲題材的現代戲劇。但是,在真相已經大白的今天,重演二二八的意義何在? 導演黎煥雄以戲劇結構回答了這個問題。《海洋告別2》仍是不折不扣的意象劇場風格,打散重組的時空,突出「遷徙」及「歸來」的旅途場景,鋪陳漂泊與追尋的主題。男性與女性的不同意義,也在舞台空間的區隔下對立並行:男性一生對祖國符號的追求終究虛妄,女性雖然跳脫不開父權意識,卻是生於斯土、長於斯土的安定歸屬力量。劇名的歧義性帶有詩的想像,外來的侵略者都是經由海洋,張七郎追尋祖國、兩個兒子赴日習醫也都要渡過海洋;這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