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音樂廳
-
音樂
古樂演繹的當代困境與和解可能
近幾個月來,有幾位知名的古樂演奏家陸續訪台,帶來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鋼琴獨奏與歌劇選粹等不同形式的演出。其中有幾位的唱片錄音是我的心頭好,但他們的現場演出卻並非總是精采,有些讓我深深折服,有些則令我敗興而歸。細細思索後,發現這也許不僅僅關乎我的個人偏好,而是和他們的共通點古樂演繹有著密切關聯。 古樂演繹,或稱「歷史資訊演奏」(Historically-Informed Performance),是一種詮釋樂曲的系統性方法。相對於華格納以降的浪漫主義和主觀性演繹,古樂藉由學術考據或使用歷史樂器等方式,推敲出與樂曲時代相應的演奏風格。目前古樂演繹已是樂壇主流,在歐美有成熟的學院體系,也發展出了複雜的派別、方法論與理念,即使對於同一首作品進行古樂詮釋,不同古樂家之間的呈現也不會相同。 那麼,一樣是古樂演繹,這些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何有些讓人快心滿意,有些則令人失望?是否因為古樂演繹存在某些偏誤或衝突,從而導致演奏實踐的困境? 其實,這篇文字也是藉著近期演出,叩問古樂運動至今的現狀與疑難。雖然古樂運動的風潮主要始於60年代,然而其中許多價值觀念早已有源遠流長的淵源:例如斯特拉溫斯基與托斯卡尼尼(Arthur Toscanini)所代表的客觀主義(Objectivism)、20年代的新即物主義(Neue Sachlichkeit)甚至是浪漫主義時期興起的「忠於原作」(Werktreue)等觀念。儘管這些觀念曾在80、90年代受到學界的激烈批判,也被多數古樂家摒棄不用,然而透過本文所探討的數場古樂演出,我們不難發現,上述的議題至今仍與古樂運動深深糾纏著。 客觀主義的幽靈:佛斯特 首先是小提琴家佛斯特(Isabelle Faust)與鋼琴家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的二重奏演出,演奏3首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他們的《克羅采》(Kreutzer)錄音是我最喜歡的版本之一,非常嚴謹地遵循樂譜指示(讓Oistrakh以降的上世紀浪漫演繹皆盡失色),採用古樂器般的音色與句法效果,鮮少個人化的觀點,卻仍有飽滿的表現力與連貫性。可以說,他們摒除個人視角而完美呈現樂譜的客觀性力量,正是他們的錄音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見證歷史的一刻
因應場館整修與中南部樂迷期待,NSO特地排出「南北雙開季」,大方地堆出了兩套曲目共三場音樂會。十月的台北開季音樂會「偉大」,正是整修四個月的國家音樂廳開門第一炮,NSO安排了舒伯特《偉大》交響曲,並首演駐團作曲家黃若的《化變》,而為了替精心保養後的管風琴「試音」,也特邀知名德國管風琴家舒密特,演出李斯特的《贖靈作用之水》幻想與賦格。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休館為了走更遠 國家音樂廳「微整型」
籌備了八年,兩廳院開館以來首度的大整修已經展開。 首先閉館的是國家音樂廳。 要接受為期四個月沒有太多音樂會的選擇,我們仍舊依依不捨又百感交集。 暫別音樂廳,這座運行了將近卅年的殿堂,要「微整型」了! 但是, 水晶燈下明明富麗堂皇,為什麼要整修? 大片落地玻璃內,究竟在進行些什麼工程? 在音樂廳的大門再度敞開前, 讓我們先悄悄掀開幕簾,告訴您其中的奧秘!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難敵歲月磨損 一切都為「回歸原有品質」
落成迄今將近卅年,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的原本條件雖好,也無可避免地在歲月與灰塵的侵擾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大小毛病:舞台地板破裂損壞、管風琴音管積塵嚴重、觀眾席座椅表布破裂泡棉老化、隔音門卡榫鬆脫產生噪音這次的閉館維修,就是要一次解決這些問題,讓這兩間音樂殿堂「回歸原有品質」!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以有限的資源 做最大的利用
「休館維修」寫起來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但事前的規劃工程卻是長達數年!必須考量休館的時間對國內表演藝術界的衝擊、有限的經費如何用在最需要的項目上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指出,維修訂定的方向依序有三:安全性、功能性、競爭性,在此中確定了修繕的內容,但常被提及的音響效果,因為風險太高、茲事體大,這次並未入列。九月時,音樂廳將由NSO的開季音樂會打開大門,屆時歡迎樂迷來「驗收」!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四大項目動手修 卅年廳堂要回春!
閉館維修三個月,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到底要怎麼修?其實開館卅年,再盡心的日常維護,也免不了硬體的東損西傷,於是這次的大型維修,觀眾席與舞台都將有一系列汰舊換新工程,觀眾席進行地坪、座椅、隔音門之維修整新,舞台區工程標的為木地板及管風琴。看似只是「微整型」,卻是讓聆賞品質「回春」的必然過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表演藝術「重鎮」 音樂場地何處尋?
當兩廳院幾年前宣布將展開閉館維修計畫時,就在台北音樂圈激起陣陣漣漪: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不開,還有哪些專業音樂廳可用?回頭檢視台北這個大都會,說是台灣的表演藝術重鎮,但真正合格堪用、租用價格與地利適合的音樂廳,卻是屈指可數
-
現象‧現場
這樣的好爵士,我們還要更多
「夏日爵士party」是兩廳院首度將爵士音樂請進大門,讓音樂節目的種類往前延伸一大步的系列展演。謝啟彬以他在歐洲所受的嚴謹爵士音樂教育,在這個系列的音樂會中擔任文字解說、記者會引言人與電台、藝術講座宅急配等推廣工作,本刊邀請他為這次兩廳院的爵士創舉寫下回顧,留下印記,希望愛樂者殷切的期待能夠持續為台灣激發出更好的音樂。
-
專欄 Column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National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從音樂會的角度來看,一個音樂會從聽眾開始進場、演奏會開始、到終場結束,無論在音樂、氣氛方面都有其連慣性。而且無論是演奏家或演奏團體,在曲目的設計上都曾經過一番考慮。也就是說,每一場「認眞的」音樂會,在曲目上都有獨具的特點。因此音樂會開始出現的第一個樂聲,就揭開了這場音樂會的序幕。而「國歌」在音樂會前的出現,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場音樂會的「序樂」!有時候是搭調的,但是,與絕大多數的音樂會卻是不搭調的。
-
九四回顧
誰最熱門? 1994節目排行榜見「高下」
1.由觀衆入場數的統計綜合看來,兩廳院所主辦的節目,無論是音樂或是戲劇表演,似乎平均觀衆人數較多。這原因應與其票價較低廉有關。以較低的票價來鼓勵更多的觀衆與表演藝術活動,原來就是其一貫政策。由此統計表應可得到證明。 2.無論是音樂廳或是戲劇院的節目,除了七月份兩廳院休館保養外,排行榜內的節目演出日期平均分佈在一整年,可以說並無大小月之分。 3.音樂廳的前二十名中,國外知名音樂團體幾乎包辦了一半,即使是高票價的節目,只要是屬於世界級,仍能吸引觀衆的參與。至於其它排名則依序爲推廣性及節慶特別節目等。這些節目的票價都屬於中低價位,且大多有其特定觀賞族群。 4.戲劇院前十五名中,絕大多數的節目是由國內知名表演團體所演出,其中雲門舞集的三齣舞碼均能近入前十名。 5.根據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於八十三年對兩廳院的觀衆所發出的問卷中發現:雲門舞集、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國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及表演工作坊等均屬於觀衆最欣賞的國內表演團體之一。這項調査與年終排行結果是相當一致的。 文字|朱乃利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設計師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
伍曼麗──即使台北的表演場所同時開放,與人口仍不成比例
台北得天獨厚,除了擁有兩幢美侖美奐的藝術表演殿堂──國家劇院與國家音樂廳──之外,還有兩處分別可容納兩千多及一千多名觀衆的國父紀念館及社教館等藝文活動場地。表面上看來,台北似乎已提供了一個相當良好的表演藝術環境。然而,台北地區人口稠密,據目前的統計,北市的戶籍人口與臨時流動人口總數至少在五百萬人左右,約是台灣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所以即使以上的表演場所同時開放使用,最多只能容納五千多個觀衆,與實際人口仍不成比例。 每逢藝術季或慶典節日,各表演場所的檔期全告爆滿,表演者與觀衆都深感一席難求。我誠摯地建議主管單位能配合六年國建,在大台北地區再增建數個能容一千人以上座位的中型表演場地,並且酌量地增建小型的實驗劇場,以使得所有喜愛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與欣賞者,都能擁有一個更寬廣的活動空間。 此外,我也希望主管官署能寬列經費來補助民間藝文團體,使它們能經常舉辦各類型的音樂、戲劇、舞蹈表演,甚至開放低收入市民免費觀賞。如此,才能普遍性地增進一般大衆對表演藝術的認識與興趣,然後才得以促進精緻表演藝術的推展。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表演場所現況(上)──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
國家劇院和音樂廳是中國人有史以來耗資最鉅、設備最新的表演場地。國內所有其他的館、廳、中心的場地條件都遠遠瞠乎其後。 然而金玉雕琢的殿堂和聲光並茂的設備,也以驕人的硬體考驗著所有對應的軟體──第一流舞台在期待第一流的管理和營運,期待第一流的演出,期待第一流的觀賞水準。 我們,能回應這樣的期待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飛簷下的現代──兩廳院建築與聲光
淸晨,當曙光在澄黃的琉璃瓦間流動,它仍靜靜地沉睡,任早起的市民在它闊大的廊間或漫步或歌舞或做早課。黑夜,當星斗在頂上輝耀,它也點亮一身華麗燦爛,散發無限的光彩,以迎送絡驛不絕的賓客。位於台北市愛國東路與信義路間的兩座典麗建築──國家戲劇院和音樂廳,五年來已漸漸卸下它在外觀上遙不可及的殿堂形象,成爲台北市擾攘快速的生活步調中,一個必要的休止符,讓人們得以暫時停歇,一饗心靈的盛宴。 流轉在時間空間中的廳院 樑枋上彩繪的裝鑾、朱紅大柱與繁複斗拱支撐起的廡殿重檐與歇山重檐頂上澄黃的琉璃,國家戲劇院和音樂廳在外觀上採取了傳統中國木構造的宮殿建築形制,以雄偉的氣勢矗立於台北市中正區佔地廿五公頃的基地上,與中正紀念堂成三山並立之勢。登人堂奧,則見大型水晶吊燈高懸,大理石爲地板、牆面素材,益增整楝建築尊貴的氣氛。這兩座建築,自民國六十七年七月由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與和睦建築師事務所簽訂委託設計契約書起,至七十六年七月底完成所有建造及安裝工作止,歷時九年,動用經費近新台幣七十四億元。七十六年十月卅一日正式開幕營運,成爲國内最高水準的表演藝術中心。教育部並自七十六年八月起,邀集相關學者專家成立驗收小組,展開審慎嚴謹的設備試運轉測試,演出試運轉主、客觀測試,建築及其他設備測試,各項驗收工作在七十七年十二月完成。五年來,兩廳院演出節目近五千場,觀衆達二百萬人次,對於提昇國内表演藝術水準,培養表演藝術人才,普及表演藝術欣賞人口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家戲劇院地下二層,高七.五公尺,地上六層,高四十六公尺,總樓地板面積約45,760平方公尺,觀衆席位數爲1,522席,可作國劇、歌劇、話劇、芭蕾、現代舞等演出。主要設備包括旋轉舞台、升降舞台、樂隊升降台、孤形天幕景、防火幕、電腦控制佈景吊具、全套舞台燈光控制、音響、通訊安全監視、空調、火警消防排煙等系統。舞台地板係採用奧勒崗(Oregon)松木製成,其特性是當固定舞台佈景的釘子拔除後,地板上的釘孔又會自動癒台。舞台分爲主舞台,寬廿六.六公尺,自前至後等分爲四片,可自動升降;左側舞台,寬十六.九公尺,深十四.五公尺,高八公尺,置有舞台車(stage wagon)三部,大小與主舞台每片大小相同,當其駛進主舞台後,即可將主舞台下降,達成換景的功能;後舞台寬十八.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家兩廳院巡禮
國家音樂廳和劇院內部是迄今所有的表演者都給予肯定的場地。它的外面,與中央圖書館、中正紀念堂合抱而成的廣場和庭園,則是無數民衆遊憇、戶外演出的最好空間。甚至於它也曾經是民運、學運進駐的「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