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爵士party」是兩廳院首度將爵士音樂請進大門,讓音樂節目的種類往前延伸一大步的系列展演。謝啟彬以他在歐洲所受的嚴謹爵士音樂教育,在這個系列的音樂會中擔任文字解說、記者會引言人與電台、藝術講座宅急配等推廣工作,本刊邀請他為這次兩廳院的爵士創舉寫下回顧,留下印記,希望愛樂者殷切的期待能夠持續為台灣激發出更好的音樂。
等了好久,國內的最高音樂殿堂終於有了自己的爵士音樂系列節目!基本上,現階段要把國內各地的爵士音樂盛會都稱作「音樂節」,都還言之過早,真正具規模的國際性音樂節,需要耗費巨資,不但有固定的支持人口,並且讓國內外音樂家都能有長時間發表的舞台。國外的爵士樂發展,早已發展成百家爭鳴、各有所長的地步,而反觀在台灣,爵士樂的消費族群仍停留在經典消化的階段,很多人還認為爵士樂是歷史裡的玩意,要一下子讓兩千多萬人口都認識誰是大師、誰值得聆聽?為什麼爵士樂的精神如此重要?可能無法操之過急。然而以爵士樂目前在台灣發展的程度及水準來看,今年兩廳院願意一口氣承辦四場與國際接軌的爵士音樂會,實在是勇氣可佳、值得鼓勵,至少表示政府單位開始願意正視爵士樂,進而帶動爵士樂人口的啟蒙與發展。
策畫與宣傳多管齊下
兩廳院在節目的規畫方面,是由企畫組的節目科負責,事先筆者已建議承辦人向國內幾位資深爵士樂推廣者徵詢其高見,並以筆者長年在歐洲所親身體驗的多場爵士盛會作為參考出發點。其中天后級人物迪迪‧布里姬沃特因八月初在日本巡迴,因而成為最早敲定的邀演對象,詎料因SARS肆虐,八月六日的演出檔期遲遲無法敲定,對於宣傳上多有阻礙,整個正式的宣傳活動在演出前兩禮拜方開展,幸好憑藉著迪迪的高人氣、記者會的成功、唱片公司的推波助瀾,以及本地樂迷對於爵士女伶的傳統口味偏好,整場音樂會依然盛況空前。
八月十六、十七日演出的蔻蔻‧約克、比利時口琴大師托茲‧席爾曼兩人搭配麥可‧迪‧費洛三重奏演出,基本上應屬於配套節目,筆者留學比利時即身受當地奉托茲為爵士樂精神指標的薰陶,並與其中樂手亦多屬舊識,宣傳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在電台通告中便可將其豐功偉業,或歐洲樂手的心路歷程、風格走向闡釋清楚,自然也吸引許多願意嚐鮮的樂迷。值得一提的是:高齡八十一歲的托茲老爺爺,時至今日仍然維持一年兩百五十場的演出場次!台灣說來是他未曾拜訪的所在,就為了熱愛演奏、接近群眾,托茲老爺爺便風塵僕僕地「專機來台」啦!真是令人感動!不過,對於聆聽此號爵士樂傳奇人物的吸引力,應早已打破地域的疆界及樂器的認知了吧?
至於壓軸於二十二日演出的塔克與珮蒂,就毋需太過擔心了,一來戰線拉長從容不迫,加上又於本地知名度最高,據傳許多四、五年級的廣播人,都很努力地為他們的偶像宣傳呢!
也有些爵士老饕頗有微詞,認為這樣的節目看不出主軸,沒有特色云云,因為筆者基本上是屬於「輔選」的角色,對於邀演對象無法多所置啄,但本人認為兩廳院的決策是正確的:爵士音樂節要經營到有主題、年年有重點,聆賞族群的成熟度必須足以分辨並欣賞細部特色的程度才行,而且族群人數必須更多,否則如果真的推出主題系列節目,排出所有一流卡司,但對年輕族群佔多數的聽眾而言,大家會因經濟因素輪流割捨,進而分散票房,形成叫好而不叫座之憾。現階段,還是得以多重菜色任君選擇為主,主題的呈現,可能得再等五年十年成熟些之後再說。讓聽眾在音樂形態上,多出一種爵士樂來選擇聆聽,可能比亟於介紹爵士中某區塊名菜要來得實際些。
記者會的資料準備
記者會是這次「夏日爵士Party」的重頭戲,但是這次邀請來的音樂家對於台灣的聽眾而言較不熟悉,記者朋友們該如何掌握重點切中報導要點即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在籌畫期的新聞資料撰寫,以及兩廳院的節目介紹中,筆者熟讀了所有音樂家的一切,甚至熟悉他們的音樂作品,自然於現場訪談時不易捉襟見肘,進而能讓來賓盡興,甚至開金口唱一段,事實證明在強調迅速快捷的電子媒體中能有效傳送,讓大家印象深刻。尊重了音樂家,她們也會更尊重這個舞台的,這是筆者小小的信念。
彩排的互動與音響的品質有待改進
因為國家音樂廳特殊的結構與殘響環境,使得大家都蠻擔心四場演出的品質,甚至邀請本地的樂手如鋼琴手張凱雅、鼓手凌榮盛等人到場協助,幫忙試音調整。因為殘響太長,使得過去音樂廳只要有爵士鼓、銅管出現,必然導致悲慘的後果。不過外包的音響公司現在愈來愈有經驗,知道不能再像流行演唱會一樣,猛加一堆效果器了,而多數的音樂家都會親自參與調校,大牌如迪迪,更有專屬法國音控師隨行,而精準的塔克與珮蒂,是筆者見過最仔細的音樂家,極度地要求聲音品質,開口閉口便是頻率要加幾db,哪裡得減弱幾db,彷彿核子潛艇指揮官地使用專業術語。不過在此筆者還是得小小地埋怨一下,不管是外包的音響公司或是音樂廳的演出組,我們似乎還處在人治的社會,事情都得等到上頭施加壓力方得以解決,譬如麥可‧迪‧費洛對著一處來歷不明的共鳴發愁許久,工作人員卻突然不能理解英文,直到四十分鐘後老闆來了才解決,而對於英語的溝通方面,我想是大家都可以努力的事,畢竟溝通越快問題越早解決。
近日筆者聽聞有種專業的音控系統,可以用電腦定位來克服音場問題,避免外溢或擴散,或許大家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否則,國家音樂廳要繼續辦好的爵士音樂會,音響品質不能一直為人詬病才行,克難性計畫也好,中長程整建計畫也好,應該都是令人期待的!
音樂會內容令人難以忘懷
有兩場音樂會,音樂家哭了,還有兩場音樂會,我哭了。迪迪‧布里姬沃特深受現場觀眾掌聲的熱情感動,在演唱“Amazing Grace”前掉下眼淚;托茲老爺爺在向他的偶像路易斯‧阿姆斯壯致敬時演出後者的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時,曾說他不希望自己哭出來,但事後他告訴筆者,其實每當他演奏音樂時,總有眼淚在他的眼眶之中打轉,「不是從心裡出來的音樂,怎會感動人呢?」他這樣說。而筆者的眼淚,則於望見托茲以如此的高齡,還在台上因音樂獲得活力的姿態而感動地掉下,尤其在他以握拳指揮的姿態演奏亡友Jaco的“Three Views of a Secret”時更是令人動容,最後安可曲時,他演奏了比利時香頌大師Jacques Brel的“Ne me quitte pas”(不要離開我),啊!我真是太幸福了,可以在自己的故鄉聽見托茲席爾曼演奏!這時候,您還會在意他有沒有彈好吉他、用口哨吹“Bluesette”嗎?這麼強烈的音樂性格,只是旋律,也已足夠……。
塔克與珮蒂的音樂會,則是另一幅溫馨的畫面,兩個人不斷以高超的技巧征服聽眾之餘,仍以美到無以復加的旋律線條,讓聽眾陶醉不已,最後“Time After Time”的三部大合唱,讓大家想起了疼惜地球的重要,以及人類的渺小,不少啜泣聲從筆者四面八方傳遞過來,當然,悸動而幸福的感覺,還有拍到紅腫的雙掌,大概都是現場觀眾們離開時的意外禮物。
多位音樂家的風範也是大家應學習的目標,迪迪與觀眾的親切對話及舞台魅力、鼓手漢斯融合邏輯與炫技的鼓語、鍵盤手席爾利的愛出風頭(噓…不要告訴別人,他在彩排時跑上去用音樂廳的大管風琴大彈節奏藍調喔!)、蔻蔻出場時的黑人靈歌震撼、麥可撥土式的伴奏手法及下半場神來一筆的騷莎(Salsa)「卡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歐洲鋼琴手,都喜歡在鋼琴之上外加一台祕密武器──電子合成器,所增添的效果也都令人滿意,這才是漂亮的爵士樂。音樂會之後,大家也都不辭辛勞地為熱情樂迷簽名留念,我們也真的希望他們把握住這股人氣,很快地再到台灣來。
托茲‧席爾曼的音樂會,可以說是學習爵士樂的人所嚮往的最高境界,他在台上時音樂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很多時候跟彩排都不同,更甚者,還直接移調到別處,或是更改曲式,可見得與他搭配的樂手都要很強,音樂視野也得很寬廣才行,整個樂團像水母一般忽大忽小,卻又具備方向性,這樣的“Jam”,才是最高境界。而兩位鼓手互動性的打法,都跟大家習慣的伴奏性打法不同,這點也值得本地的鼓手學習,我們需要看到的,絕不是他們在哪兒打了一個什麼小句子,或是一段炫技的獨奏等等,而是對於音樂整體的流暢配合、曲式和聲的了解,以及合奏時的那分喜悅。
迪迪的音樂會則是理念傳達、編曲層次的另一極佳示範,所有庫特‧懷爾的曲子都被重新詮釋,縱然除了安可曲“Mack The Knife”之外,現場觀眾大多未聽過這些曲子,但是,音樂性才是最重要的,足見討喜觀眾的方式不需媚俗而是實力。塔克與珮蒂音樂會的比重分配得極好,兩人都有獨自發揮的機會,演來卻又一氣呵成,連中場休息都不需要。比較「妥協」些的是蔻蔻‧約克與麥可‧迪‧費洛十六日的演出,基本上是「爵士與藍調經典」、「當歌劇碰上爵士」兩套節目的切割組合,整體流暢感較為受限,不過音樂家的傑出表現卻令節目瑕不掩瑜。
音樂家側寫與小花絮
原本在教育推廣的部分,筆者的建議是希望每位音樂家都能開辦大師班或講座,並與本地樂界人士能有良性的互動,但一個月內四場爵士音樂會,對兩廳院的承辦人員來說,實在已幾乎吃不消了。然而所有音樂家都表達了強烈的意願,願意分享他們的心得,或許在未來的規畫上面,大師班或講座能委由另外的單位合辦,譬如大學音樂系,或是各國駐台官方、非官方機構等,甚至是民間自發性的活動,我想會對於台灣爵士樂水準的提升,有絕對正面性的教育意義。
為了彌補今年的小小遺憾,筆者特別協商麥克‧迪‧費洛三重奏,包含日裔貝斯手森泰人、荷蘭鼓手薩巴斯提安卡波坦等人,於十六日晚間前往台北爵士樂聖地——「藍調咖啡」,與諸多年輕本地樂手來場精采的Jam Session。大家都獲得了極寶貴的經驗,譬如在樂手的互動,以及「說故事」(Story-Telling)的流暢上,能以這麼近的距離仔細觀察,對大家來說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尤其是森泰人,自己扛低音大提琴來不說,還從頭彈到尾,不但毫不嫌棄生澀的年輕樂手,還很有耐性地跟隨大家的腳步,只是,有些樂手朋友上台埋頭苦幹的姿態,是否把他們當成了真人卡拉OK,而忽略了爵士樂交流互動的可貴呢?
其他更小的八卦內幕,譬如迪迪阿姨台上放置的茶壺內,沖泡的是中藥潤喉祕方彭大海、塔克吉他迷的十二年台灣痴守故事等等,筆者就不在此贅述,只希望明年度不管是新的團體也好,或是今年爵士老友們的再次造訪,台灣的朋友們能以同樣的熱情,號召更多人來聆聽爵士、愛上爵士!
文字|謝啟彬 「啟彬與凱雅的二重奏」小提琴手,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小提琴演奏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