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晨,當曙光在澄黃的琉璃瓦間流動,它仍靜靜地沉睡,任早起的市民在它闊大的廊間或漫步或歌舞或做早課。黑夜,當星斗在頂上輝耀,它也點亮一身華麗燦爛,散發無限的光彩,以迎送絡驛不絕的賓客。位於台北市愛國東路與信義路間的兩座典麗建築──國家戲劇院和音樂廳,五年來已漸漸卸下它在外觀上遙不可及的殿堂形象,成爲台北市擾攘快速的生活步調中,一個必要的休止符,讓人們得以暫時停歇,一饗心靈的盛宴。
流轉在時間空間中的廳院
樑枋上彩繪的裝鑾、朱紅大柱與繁複斗拱支撐起的廡殿重檐與歇山重檐頂上澄黃的琉璃,國家戲劇院和音樂廳在外觀上採取了傳統中國木構造的宮殿建築形制,以雄偉的氣勢矗立於台北市中正區佔地廿五公頃的基地上,與中正紀念堂成三山並立之勢。登人堂奧,則見大型水晶吊燈高懸,大理石爲地板、牆面素材,益增整楝建築尊貴的氣氛。這兩座建築,自民國六十七年七月由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與和睦建築師事務所簽訂委託設計契約書起,至七十六年七月底完成所有建造及安裝工作止,歷時九年,動用經費近新台幣七十四億元。七十六年十月卅一日正式開幕營運,成爲國内最高水準的表演藝術中心。教育部並自七十六年八月起,邀集相關學者專家成立驗收小組,展開審慎嚴謹的設備試運轉測試,演出試運轉主、客觀測試,建築及其他設備測試,各項驗收工作在七十七年十二月完成。五年來,兩廳院演出節目近五千場,觀衆達二百萬人次,對於提昇國内表演藝術水準,培養表演藝術人才,普及表演藝術欣賞人口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家戲劇院地下二層,高七.五公尺,地上六層,高四十六公尺,總樓地板面積約45,760平方公尺,觀衆席位數爲1,522席,可作國劇、歌劇、話劇、芭蕾、現代舞等演出。主要設備包括旋轉舞台、升降舞台、樂隊升降台、孤形天幕景、防火幕、電腦控制佈景吊具、全套舞台燈光控制、音響、通訊安全監視、空調、火警消防排煙等系統。舞台地板係採用奧勒崗(Oregon)松木製成,其特性是當固定舞台佈景的釘子拔除後,地板上的釘孔又會自動癒台。舞台分爲主舞台,寬廿六.六公尺,自前至後等分爲四片,可自動升降;左側舞台,寬十六.九公尺,深十四.五公尺,高八公尺,置有舞台車(stage wagon)三部,大小與主舞台每片大小相同,當其駛進主舞台後,即可將主舞台下降,達成換景的功能;後舞台寬十八.三公尺,深十八公尺,高八.六公尺,有一直徑十三公尺的旋轉舞台車(turntable wagon),亦可移入主舞台作換景之用;後下舞台寬十八.三公尺,深十四公尺,高六.四公尺,亦可置放演出所需景片。所有舞台的升降、舞台車的進出,以及景片、燈具吊桿的高度,皆由上、下舞台機械控制桌作電腦或電動控制,使任何複雜的歌劇皆能在瞬間完成換景工作。燈光配備上有外區圓頂燈(上、下)、外區左右側燈、燈光橋、左右燈光塔、左右側燈梯(每邊各有五道燈梯)、三支燈光吊桿及一支天幕燈光吊桿,如此複雜的燈光設備,其色彩及强弱的變化、變化的速度,以及特殊效果的產生等,可由燈光設計師及操作師事先輸入燈光電腦控制系統,俟正式演出時,利用鍵盤命令電腦採取動作即可。劇院三樓另有實驗劇場一座,可容納三百席,其舞台及座椅均爲活動式,以應各種小型或實驗演出的需要。
國家音樂廳之樓層、樓高與國家戲劇院大致相同,總樓地板面積約爲40,950平方公尺,觀衆席位數爲2,070席。其舞台及燈光設備,雖没有國家戲劇院那般複雜,亦配有音響、通訊安全監視、空調及火警消防排煙等系統。特別的是,在音樂廳舞台後方有管風琴一座,爲荷蘭製造,共有音管4,172根,最低的音管爲十六呎,配合了國家音樂廳大小的設計,使音質達到優美的呈現。地下一層另有可容納三百六十餘席的小型演奏廳,親密性良好,適合室内樂演奏。
廻盪在音響氣流內的聲音
兩廳院雖然在外觀上採用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造形,但採用了現代化的施工法、材料以及設備。整個地面採浮式地坪設計,即樓地板與主體結構體間,採取防振構造方式接合,以阻絕聲音的傳導,達到隔音的效果。另爲減低噪音,在空調設計上有下列特點:第一,在風管末稍有氣室(air chamber),以減低風速,使聲波驅散;第二,冷氣從每一表演廳座位下支柱的風口送出,不但使噪音降至最低,冷氣的分布亦相當均匀,同時也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對於室外的雜音,也有完善的隔音設備。例如大廳採雙層安全玻璃門,表演廳内的每一扇門,也均採用廣播電台標準的隔音門,廳内即使空調開啓,噪音也不會超過卅分貝。在進入表演廳後,即溶入一種寧靜的氣氛,讓觀衆在安祥的氣氛中欣賞,表演者在莊穆的舞台上聚精會神地演出,是兩廳院音響設計所要求的效果。
兩廳院音響設計上的另一特點是,每一個席位皆能聆聽「直接音」,也就是可以不藉麥克風等音響器材作聲音的重現。根據教育部委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賴榮平教授等專家所組成的演出試運轉客觀測試小組所作測試結果,國家戲劇院的餘響時間,中頻滿席時爲一.四秒,是在規範值一.三秒的容許誤差範圍内,且前後排音壓降很小,音壓分布均匀,整體音響效果十分良好,但在部分舞台機械設備,如側舞台車的定位動作及後舞台車的升降定位動作上,仍未能滿足卅五分貝的要求,是美中不足之處。國家音樂廳中頻餘響時間爲二.〇秒,在規範值一.九秒的容許誤差範圍内,音效可比美世界各有名的音樂廳。高頻之餘響時間不短,將產生亮麗的音質,但低頻的餘響時間(一.九秒)較設計值(二.一秒)爲低,中頻較設計值爲高,雖然落在合約的容許誤差範圍内,但仍影響了音樂廳的音響特性,對於管風琴、古典樂曲之低頻部分較不易表現。且舞台空間配合管風琴的安裝,使得舞台的「音箱」不能將聲音十分有效迅速地反射出來,致使聲音凝聚在觀衆席上方,音壓分布不夠均匀,是音樂廳的整體效果不如預期的一點遺憾。
兩廳院的籌建,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施工、監造,以迄驗收完成、營運啓用,結集了國内無數人才的智慧及心血。雖然在幕啓之初,它傳統宮殿式的造形,被批評爲「威權意識型態的再現」;也有人批評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和戲劇院的舞台設備,然而五年以來,衆人的目光,已漸漸從它外在的面貌轉到它節目的呈現。五年來,兩廳院走得辛苦,一步步擺脫它外在傳統保守的形象,達到向廣大的羣衆傳播精緻文化的目的。事實上,兩廳院的建設完成只是一個開始,它的規劃、籌建、驗收、營運的經驗可提供日後國内興建大型表演藝術中心的參考,更希望它能在各界的期許支持、工作人員的辛勤擘劃、表演藝術家們攜手合作下,發揮它最大的功能,成爲全民樂於親近的表演藝術重鎮。
(本文承劉秋樑先生、陳瀚文先生、嚴白影小姐提供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