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馬照琪

相關文章 9 篇
  •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透過古典音樂、光影偶戲,呈現梅特林克筆下的魔幻世界。

    沙丁龐客劇團《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 轉動台灣家庭看見幸福的能力

    沙丁龐客劇團今年推出2.0升級版《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為台灣家庭量身打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最受歡迎的寓言故事《青鳥》,由台灣當代戲劇小丑教母馬照琪與法國全方位劇場人谷樂熙Luc Ducros 聯手,共同講述如詩如夢、尋找幸福旅程的冒險故事,透過主人翁與夥伴尋找青鳥的過程,學習如何觀看、聆聽、表達;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清藏在表層底下的真實。

    文字|張震洲
    2022/03/10
  • 馬照琪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照琪 小丑醫生上學記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文字|李玉玲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地底的天空》演員詭異怪誕的面具造型、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地底的天空》 黑暗地鐵的華麗冒險

    沙丁龐客劇團新作《地底的天空》,以都市人每天必搭的捷運為場景,一路探尋發現地底下的奇妙世界。編導馬照琪帶領著一批首次正式曝光的年輕演員,在《地》劇中實驗面具表演的可能性,結合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文字|廖俊逞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杜思慧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劇場,她思考,她創作—— 台灣女性劇場創作者略影

    正如本文中受訪的劇場編導馬照琪提到的:「放眼望去在台灣的劇場界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女性,但真正受重視的女性創作者卻往往不及男性,這背後的原因蠻值得玩味的。」的確值得玩味,為何這群熱愛劇場、在劇場中放射光芒的女人們,雖然沒有得到社會相對應有的「重視」,仍執著於思考與創作,為台灣劇場留下美麗深刻的軌跡?本刊特邀五位以不同創作風格與形式活躍於劇場的女子:杜思慧、戴君芳、賴淑雅、石佩玉與馬照琪,告訴我們,她們的思考,她們的創作。

    文字|廖俊逞、許斌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
    戲劇

    改編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 《在世界的房間》書寫小丑的死亡詩篇

    《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全劇以房間為場景,透過枕頭、故事書、繃帶、點滴架等物件,創造出一個病童的想像世界。

    文字|廖俊逞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異境詩篇》以法國詩人賈克‧佩維的詩作為文本。
    戲劇

    用小丑詩意的眼光看世界 《異境詩篇》戲謔中有哀傷

    用小丑詩意的眼光看世界 《異境詩篇》戲謔中有哀傷 到底什麼是小丑?難道他就是紅鼻子、黃捲髮、大鞋子,滿臉塗白作一些誇張逗趣的動作以博得觀眾一笑而已嗎?小丑除了搞笑,就沒有個性,沒有悲傷,沒有使人感動的力量嗎?曾於法國「賈克樂寇」戲劇學校修習小丑課程的劇場女演員馬照琪,回國後首度發表個人編導作品《異境詩篇》,希望讓國內觀眾認識不同面貌的小丑,並藉由小丑這面鏡子,映照出人類世界的荒謬與自以為是。 馬照琪表示,小丑表演有兩大系統,一種是馬戲團式的小丑,抹白臉,穿著誇張逗趣,以體操動作和特技表演取勝。另外一種,稱之為個性小丑,不同於馬戲團小丑炫麗的技巧與特技,個性小丑回歸到生活,以孩童般單純而直接的邏輯來面對這個世界,默片演員卓別林、曾兩度來台演出的斯拉法《下雪了》即是個性小丑的典型。舞台上的個性小丑不為搞笑,而是釋放靈魂裡天真、脆弱、可笑的一面,觀眾從笑聲中與小丑互動,同時瞥見自己內心的純真和孤獨。 《異境詩篇》以法國詩人賈克‧佩維(Jacques Prvert)的詩作為文本。賈克‧佩維是法國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受歡迎的詩人,他的詩簡單而直接地呈現戰後法國殘敗而淒美的內在風景,充滿想像又不失人道主義關懷。馬照琪認為,他的詩在今日讀來,仍傳神地反映現在這個世界的瘋狂與對立。 《異境詩篇》融合默劇、面具、即興喜劇等小丑表演元素,在紅樓劇場這個充滿酒館氣氛的空間中,運用小丑脆弱而天真的特質,進入詩的意象與動態之中,「感受」到一首詩的精神。馬照琪形容,《異境詩篇》如同廢墟裡的嘉年華,讓觀眾捧腹大笑之餘,又能反思生存處境的困窘和無助。 虛擬與實境的蒙太奇 《盜火計畫》反諷八卦文化 在媒體氾濫、眾聲喧嘩的時代,從事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如何作為敏感尖銳的感知介面,呈現渺小個人在科技文明的龐大驅進潮流中不斷流動的位置?泰順街唱團編導、目前就讀北藝大科技研究所的湯濰瑄的新作品《盜火計畫》,即透過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影像蒙太奇手法,運用電腦數位媒介,諷諭媒體「看圖說話、自導自演」的泛八卦現象。

    文字|廖俊逞、田國平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帽似真愛》中,演員必須整場又唱又跳又演又雜耍。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式喜劇「台製化」 歌舞雜耍滿場飛

    沙丁龐客劇團製作的《帽似真愛》改編自十九世紀知名喜劇作家尤金.拉比什的《義大利草帽》,但卻非照章搬演,大費周章地重新編寫因應當下台灣時空,再讓演員在排練場發展,最後再交由編劇重寫成定本。演出也因應原劇設計,安排大量歌舞橋段,加上高難度雜耍,演員還得快速切換角色,High翻全場

    文字|陶維均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三合一》的三組演員扮裝出現:左起施冬麟、林浿安、Jayanta、吳朋奉。
    戲劇

    讓小劇場與傳統戲曲熱烈擁抱 2005新點子劇展

    以「主題策展」為大方向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在做過「文學」、「文本」之後,今年則更張開跨界腳步,讓「小劇場」與「傳統戲曲」來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熱烈擁抱,從十幾個團對提案中選出了老字號招牌的「金枝演社」,還有兩個年輕的表演團隊「西田社戲曲工作室」、「戲點子工作坊」。在小劇場裡,可以看到創意十足的京劇、崑劇、布袋戲,打破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想像。 不同於往年,今年的新點子劇展除了五月十九日到六月五日將於實驗劇場連續三週拼台演出,還首度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合作,六月十一到廿二日轉至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曲藝館巡迴演出。

    文字|田國平、陳少維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馬照琪 害羞小丑 因戲劇重新看待世界

    台上的她有時是畫著誇張的花臉,有時是戴著紅鼻子,還有跳加官式的小丑步伐、逗趣的肢體台下的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卻說自己是個內向害羞的人,但戲劇的力量,卻讓她有勇氣去接觸人群、重新看待真實世界,她曾說:「選擇運用小丑的形式,來呈現這個世界在電視上看不到的真面目,笑聲也只是思考的開始。」

    文字|萬金油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