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全劇以房間為場景,透過枕頭、故事書、繃帶、點滴架等物件,創造出一個病童的想像世界。
PROGRAM 沙丁龐客劇團《在世界的房間》
TIME 12.8〜11 7:30pm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去年十二月,於法國「賈克.樂寇」戲劇學校修習小丑表演的劇場演員馬照琪,發表返國首齣導演作品《異境詩篇》,讓紅樓劇場變身為法式風情酒館,在融合默劇、面具、即興喜劇和等小丑表演元素的劇場演出中,滿滿的觀眾開懷大笑之餘,也嗅到不同於一般馬戲小丑的濃厚詩意。
今年,馬照琪成立「沙丁龐客」劇團,專心經營小丑表演。甫結束兩廳院「廣場藝術節」的開幕演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將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和劇作家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的小說《最後十二天的死亡之旅》。
透過十二封信,小病童想像歷經人生
「第一次我凝視著陽光、顏色、樹木、鳥兒與動物。我感受空氣出入我鼻孔、讓我呼吸的感覺;我聆聽人們走上長廊的聲音,就像走在大教堂拱頂的感覺一般。我覺得自己活著,我為了這種單純的歡欣感動地顫抖,我感嘆生命存在的幸福。」原著以書信的方式,描寫一個罹患癌症的十歲小男孩,在臨終前寫給上帝的十二封信,透過這些書信,小男孩得以想像自己歷經了人生各個階段,同時也打開了心扉,化解了對父母的不諒解,重新找回親情。
《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曾改編為舞台劇,由八十六歲的法國女星(Danielle Darrieux)一人獨立詮釋此劇。馬照琪同樣為書中小男孩純真、童稚的言語而感動,她說:「在死亡面前,我們都是孩子。小男孩是所有生病小孩的縮影,更可以是所有面對死亡的人,內心所存在的那個對死亡充滿疑惑的小孩。」
以小丑表演傳達死亡議題
《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而小女孩的家人由偶來呈現,找來偶戲編導石佩玉操刀設計製作。全劇以房間為場景,透過枕頭、故事書、繃帶、點滴架等物件,創造出一個病童的想像世界。
馬照琪說:「這齣戲是透過小女孩眼睛來看世界,包括她的幻想,她眼睛所看到其他人的樣子,這個世界的顏色、味道、形狀,一切都加上了糖果或是漫畫般的色彩,甚至被推到了極端的扭曲變形,或是誇張美化,而整個戲的基調是黑色而幽默的。」
馬照琪認為,小丑的悲劇特質,用來傳達死亡議題,或許更能突顯小丑表演的精神:不只嘻鬧喧嘩,也有安靜清明的時刻,能讓人笑,也能讓人動容落淚。她試圖釋放小丑內在天真、脆弱、可笑的一面,讓觀眾在輕盈與幽默的死亡詩篇中,發現死亡可能是失落,也是解脫,是句點,也可能只是一個逗號。
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 小檔案
法國知名小說家和劇作家。
一九六○年出生於法國里昂,曾就讀於音樂戲劇學院,擁有法國高等師範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參加學校戲劇社的演出,發現自己的寫作天分。一九九三年以作品《訪客》Le visiteur獲得莫里哀戲劇三大獎項,奠定劇作家的地位。此劇作已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演出。
《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在台灣為方智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小說。其個人網址:http://www.eric-emmanuel-schmi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