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匯宇
-
藝@展覽
不是回顧過往 探看藝術流變及其未來
「台新藝術獎」自2002年開辦以來,今年邁入20周年,這個當年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和跨領域藝術的獎項,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和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奠定它的專業地位,至今共選出67件得獎作品,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的表彰,也象徵某個時代的印記。由林曼麗擔任總策畫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藉由重返台新藝術獎20年來的發展流變,也同時探詢藝術於下一個未來之種種可能。 一場返回創作本質的回顧展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現於北師美術館舉行,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在「NEXT」為命題的主架構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獎創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創作等方式,打破過往「回顧展」作為文獻或資料梳理的常態模式。除此,「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現場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還有在嘉義、基隆等遠距舉辦的論壇與活動,甚至在雲端OTT觀賞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事件型作品、行為藝術和隨機的演出發生,讓美術館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戰藝術的「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如:VR)的辯證,打造出具活性、動態又富劇場特性的展覽,而這樣的概念正呼應台新藝術獎追求「創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次不要展出得獎作品、不想成為文獻展或歌功頌德的展覽,而是了解藝術家的下一步、他們如何思考未來等,這樣的展覽才有意義。」總策畫林曼麗期望能和所有藝術家得主共同完成這次展覽,因此,在和歷屆得主溝通過「不展得獎作品,要展出現刻正在發生、或能面對未來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後,她邀請劇場導演姚立群、藝術家高俊宏和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由他們與藝術家進行細部溝通、協調及媒合,當作品逐漸成形的同時,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們對於「未來」的策展觀點,最後,林曼麗做整體性的統籌。 「這次策展面對的不確定性、複雜度都很高,挑戰很大。」林曼麗表示,台新藝術獎從成立之初,就是秉持開放的態度,「不限制美學立場、價值取向或表達方式,而是必須在觀念、形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具備前瞻性的思維,才是獎項關注的重點。」這樣的特質,不只是歷屆得獎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現在這次展出作品具實驗性、跨域對話、挑戰邊界等質地,返回創作原點的自由想像空間。
-
跨界對談 郭文泰X蘇匯宇
搭建通道,讓觀眾前往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郭文泰與蘇匯宇,兩個穿梭在劇院、美術館與各色展演場的名字,從影像、實體演出到展示,各有創作媒材與風格,有時並肩攜手,有時各自打拼,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上,都是相互陪伴靈感演進的夥伴。 2021年兩廳院秋天藝術節《被遺忘的》為郭文泰創立的河床劇團首次登入國家戲劇院大舞台,同樣由蘇匯宇擔綱影像設計,合力經營起與展場、中小型劇場或電影院不同的觀演關係。這回,我們邀請兩位分別從美國、台灣進行遠端共話,在總忍不住想開彼此玩笑的話語中,嗅得到多年來合作無間、韌性充滿的同道情誼。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召喚劇場歷史的迴光
劇場是屬於「當下」的藝術,發生過後不可能百分百再現,而近期則有兩檔展覽、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切入多年前的劇場時空,透過藝術的再演繹,與當年對話,召喚劇場回憶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當代家庭肖像中思索死亡
在親子遊樂區常可見雙眼無神的父母,一臉疲憊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對於拖曳著幽靈般軀殼的成人,小孩身上散發的無窮活力顯示出生命張力的純粹,蘇匯宇認為這是一種當代的家庭肖像,「一種光啟般的死亡與生命意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媒體視覺聖手 為舞台增添科技味
台灣當代藝術的跨界演出
近幾年勤跑表演藝術活動的觀眾一定能發現,台灣表演藝術的舞台和視覺效果越來越多元化,不論是小劇場,還是傳統戲劇的演出,都是聲光效果俱佳,充滿濃厚的「科技味」,為表演舞台增添不少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些聲光創作,不少是出自當代視覺藝術家之手。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持續灌溉台灣藝術的活水源泉
年度藝術界盛事「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於五月三日舉行,這是該獎頒獎典禮首度在台新銀行自家大樓的元廳舉辦,而且入圍特展也首度進入台北當代美術館展出,意義不凡。頒獎當天藝術氣息濃厚,主持人以詼諧口吻說明台灣藝術界的經營不易,點出了台新藝術獎如雪中送炭一般,不但適時為瀕絕的藝術團體注入活水,更肯定了他們的努力。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他們的瘋狂
因尷尬而超越了瘋狂 ─音樂狂人麥可.傑克森
用瘋狂去聯想這個人,會有著多種可能,但其實瘋狂不太足夠形容他,用尷尬一辭恐怕更為貼切。也正因為他做了那麼多尷尬的事,搭配上他舉世無雙的精采舞步與重拍音響,使這一切顯得詭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春無敵?!
他們是一群漫遊於MTV影像、虛擬網路、電玩文化的六、七年級創作者,丟開五年級對社會所懷抱的使命感、對歷史議題的關照、文學經典的敬仰,一切從自我出發,「就是要好玩!」,表演性格與生俱來,無厘頭很正常,古今中外、各式跨界大拼貼很平常他們的劇場,果真「青春無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生代如是說—
湯濰瑄 廿九歲,一九七六年生,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學生,泰順街唱團編導,擅長跨領域創作。 大學話劇社指導老師是編舞家伍國柱,受其影響頗深。二○○○年以作品《AM9:60》入選牯嶺街小劇場「放風藝術節」初顯頭角,讓劇場導演鴻鴻大力讚賞。平常喜歡讀生硬的哲學,喜歡丹麥名導拉斯‧馮‧堤爾的電影(特別是他的《厄夜變奏曲》)。曾任鴻鴻電影《空中花園》美術設計,於台北電影節獲獎。指導教授袁廣鳴認為,她是視覺藝術難得一見的優秀創作者。 近期作品《盜火計畫》/2004年華山藝文特區, 1.為什麼選擇以劇場作為創作媒介? 大學時參加戲劇社,還蠻喜歡看演員在排戲過程中暴露自己、為了模仿而做出的行為改變等,也因為喜歡,所以「劇場」這個媒介引發我後來的創作想法,但選擇劇場最重要的原因,是「劇場」的邏輯本身,這包括其中的組合元素。 嚴格來說,劇場不劇場,對我的創作並非是唯一的方式,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有它可到與不可到之處,如果概念需要,也會有「非劇場一下不可」的時候。 2.你理想中的劇場生涯藍圖? 有個可以提供創作者跟表演者進駐的表演場地,要很大! 有用不完的資金和可以達到的技術,成立一個基金會,資助有心創作的朋友免於生活的恐懼。 3.這個世代創作者的優勢和劣勢? 處在資訊發達的年代,新世代創作者佔有選擇資訊種類閱讀的優勢,相對之下要做出特出的東西會困難很多。 一個新世代創作者可能還是有很古典的思維模式,這跟年輕與否並無直接關聯,我覺得要看創作者本身在觀照自己和時代的過程中有什麼交集,當他們對自己有不同的理解時,會是他們佔優勢的關鍵。 4.你如何看待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