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遊樂區常可見雙眼無神的父母,一臉疲憊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對於拖曳著幽靈般軀殼的成人,小孩身上散發的無窮活力顯示出生命張力的純粹,蘇匯宇認為這是一種當代的家庭肖像,「一種光啟般的死亡與生命意象」。
鯨魚集體自殺:蘇匯宇個展
即日起~6/21 台北 伊通公園
「電視兒童」藝術家蘇匯宇近年升格當爸爸,最新個展「鯨魚集體自殺」源自新手爸爸陪伴一雙幼兒的日常經驗:自娛自樂的孩子玩得不亦樂乎,一旁的父親早已呈現體力不支的窘樣,不但電視遙控器的掌控權讓給了家裡的小霸王,電視頻道也被兒童節目攻佔。
蘇匯宇將這段育兒經驗,與環境理論「鯨魚集體自殺」建立連結——關於生死的思考。「鯨魚集體自殺」理論異於傳統生態的觀點,主張由於人類太多,海岸線無所遁形,故目擊鯨魚擱淺的事件也愈來愈頻繁,因擱淺事件「變多」而引起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也塑造出末日將即的意象。
死亡與生命並存的反思
陪伴孩子的時候,蘇匯宇常因前晚的疲倦打盹,孩子無視於父親「會周公」,依舊持續他們的玩耍活動。這樣的畫面勾起觀者的記憶,如在親子遊樂區常可見雙眼無神的父母,一臉疲憊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對於拖曳著幽靈般軀殼的成人,小孩身上散發的無窮活力顯示出生命張力的純粹,蘇匯宇認為這是一種當代的家庭肖像,「一種光啟般的死亡與生命意象」。
蘇匯宇將這兩者以「死亡意識」搭起連結。作品中,蘇匯宇試圖以「被精簡化的好萊塢鏡頭」召喚觀者記憶,他以自家環境為拍攝場景,如餐桌、客廳、公園,擔綱「演出」的一雙幼年兒女舉止如常,讓畫面看來真實,只不過,這位父親「睡著」的時刻更像是扮演一種死亡的動作,孩子對父親的狀態渾然不覺,蘇匯宇藉此詮釋伴兒時光中「父親在又不在」的弔詭。
主要的雙頻錄像作品《不在的父親》以平行投影方式,分別將五組鏡頭以慢動作播出,蒙太奇的影像節奏搭配重新演奏的安魂曲鋼琴慢板變奏,將時間延遲,創造一種對於生命的凝視可能。「成人無法擺脫對死亡的焦慮,若能回到如幼童對生死沒有成見的狀態,能否再重新檢視生命?」蘇匯宇如是說,而對於他在作品中「扮演」的死亡,在現實情境中再看自己演出的「死亡畫面」,又是一則現實虛擬錯置的情境。
愛看電視延伸出藝術創作
蘇匯宇的創作向來存在濃厚的表演特性,特別來自大眾影視的影響,自二○○五年的錄像作品聯展「好自在:所以我們反覆呼喊」開始,「電視」就是他關注的焦點,此後發展的「槍下非亡魂」與「槍下非亡魂:血腥寶貝」系列,他探討電視與電影的暴力美學;「稍待片刻」是我們所熟悉的電視節目等候語;而「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也是許多夜貓族不陌生的深夜看電視經驗,熟悉的自家在那當下成了服用使蒂諾斯後半夢半醒、虛實交錯的幻境。
從在電視機裡播放錄像作品,到從電視節目汲取的靈感,蘇匯宇愛看電視的心情深切,也將大眾影視的視覺風格內化,透過藝術創作檢視其對當代藝術的衝擊與影像思維。
較於以往作品畫面簡潔得帶有潔癖感,近來蘇匯宇的影像,從單一的動作畫面,如高速攝像記錄爆破濺血的過程,逐步擴大到在空間裡形塑出如小劇場般的舞台效果。除了視覺藝術創作,蘇匯宇曾在众藝院的《麥可傑克森》擔綱製作和演出,也參與過古名伸、當代傳奇、差事、河床等劇團的舞台或視覺設計,這或許能解釋,何以他的錄像有著濃厚的表演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