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書娜舞團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感官的享受之外
《奧》的上下半場劃分成兩種意境, 一是普世共通的感知, 一是回歸創作的本我。 創作、表達與溝通的過程在作品中顯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殘碎、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
書娜藉拐杖粉碎古典芭蕾對稱、優雅、和諧的完美形象,掠奪芭蕾處女般的純真。然而,另一方面卻刻意地用性感十足、裸露的健美肉體堆砌起身體的殘碎,展露無限誘人的情色。不見殘障的痛苦,不見生命的殘酷、殘忍,只見美化了的肢體切割,美化了的肉體脆弱。顯然,書娜企圖在完美中尋找不完美,在不完美中尋找完美。
-
TIFA名家訪談
與惡魔共舞
跳舞才可以脫離這個死板的社會,才可以到另一個國度獲得完全的自由!
-
表演賦比興
春之祭 看瑪麗.書娜舞團演出《春之祭》
像不隨意肌吹響的號音 春光擦亮了一片天 金色的筆在紙上磨擦 比雨落在森林更無邊而廣大 紅唇在淺草地玩著遊戲 透明風追逐野獸的蹄 喉頭的活塞將一尾靑魚自空中 接住,又挺擠入津唾的海 當春光擦亮了一片天 骨骼張開骨骼的弓 筋脈觸到筋脈的弦 蟹與月光在移行中互相喊話 用脚尖去勾引脚尖吧 用肚臍去覆蓋肚臍吧 沈沈的敲擊是粗暴的雨 高高的鑼鈸是男與女 枯樹爲羊角豐饒而扭絞 陶瓶爲蛇調笑而折腰 胸乳爲聖禱拉出新的土坯來 鼠與鼠蹊間的捕鼠器在戰鬥中 媾和了 遠遠地,終於傳來宏闊的激瀑聲 像不隨意肌吹響的號音 當春光擦亮一片天 ‧一九九四年十月寫於台北‧ 文字|陳義芝 任職聯合報副刊
-
舞蹈
以獨特的舞姿向前人致敬 評瑪麗.書娜的《牧神的午后》與《春之祭》
《春之祭》顯示瑪麗.書娜的編舞手法是極簡潔成熟的,舞者獨特的技巧與動力感足以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相抗衡。她着重於以動作和姿勢的變化來探索生命的同時存在與神秘。在多種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瑪麗.書娜是極具特色的。
-
台北TIFA
秋之奏鳴曲
秋日,適於聆樂、品舞、吟唱。 今年的TIFA在秋風中徐徐開展。 大師經典音樂、現代音樂、傳統音樂乃至於莊嚴彌撒等多種音樂形式,提供多角度的欣賞機會。 我國現代舞先鋒劉鳳學與新古典樂團、加拿大瑪麗.書娜舞團將呈現截然不同的舞風。 此外,TIFA更結合劇院與音樂廳節目的講座,從音樂、美術、舞蹈來剖析、共遊史特拉汶斯基時代。 且以閒適之心,共享藝術之旅。
-
台北TIFA
史特拉汶斯基的舞劇音樂
第二屆TIFA以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爲主題,將結合舞蹈、音樂、多媒體製作等方式來呈現這位素有「變色龍」之稱作曲家的多種風貌,並配合講座完整呈現史特拉汶斯基的創作時代背景、當時藝術環境及藝術家之互動關係。在此,我們先摘其大要與讀者分享、共遊那個「驚變的時代」。 史特拉汶斯基和俄羅斯芭蕾舞團旗下的諸位編舞家有過長期的合作經驗。他音樂創作不同的三階段,透過與他觀念相呼應、並勇於突破的編舞家的合作,不僅將他的音樂成功地視覺化,並且激發出樂舞交融的新境界,爲二十世紀藝術開發無限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