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書娜不僅作品有特色,私底下的穿著也相當有創意。(許斌 攝)
TIFA名家訪談 TIFA名家訪談

與惡魔共舞

專訪加拿大舞蹈奇葩瑪麗.書娜(Marie Chouinard)

跳舞才可以脫離這個死板的社會,才可以到另一個國度獲得完全的自由!

跳舞才可以脫離這個死板的社會,才可以到另一個國度獲得完全的自由!

瑪麗.書娜舞團是從加拿大來台演出的第一個現代舞團。這次應台北國際藝術節(TIFA)之邀,舞團與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現場合作《牧神的午后》L' Apres-midi d'un faune(1987)和《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93),共同完成了一次難得的視覺與聽覺的精采演出。

現任舞團藝術總監的瑪麗.書娜,在其獨自演出時期已編過四十多齣作品,四年前組了這個七人舞團後,編作兩支群舞《空中之洞》Les Trous du ciel(1991)和《春之祭》。在書娜的所有舞作中,《春之祭》是第一次利用現有音樂來編舞的創作。因此,當TIFA提出希望能再增加一支與交響樂團現場合作的作品時,書娜的答覆是:「對不起了!我沒有其他適當的舊作可以提供給你們!」

將《牧神》歸還給德布西

然而不久之後,書娜卻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可以變通的方案。原來早在一九八七年,她就曾改編過尼金斯基轟動藝壇的作品《牧神的午后》。有趣的是,在創作這支作品的第一個月,書娜沿用了《牧神的午后》的原配樂──德布西的樂曲。不過,她後來感到那首曲子太柔美了,實在不適合牧神的粗獷感,於是改用一千多隻泰國靑蛙的呱叫聲及其他環境音樂來襯托她的舞。如今爲了和交響樂團配合,書娜只好「舞」歸原主,將《牧神》再度還到德布西的音符中。

在這個修訂的過程裡,書娜從一本有關尼金斯基的新書中發現,原來尼金斯基當初也對這首曲子很不滿,而用它的原因完全是所迫於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團長狄亞基列夫。書娜從書中得到了這份安慰之後,才放心地將這個修訂版從二十分鐘濃縮爲十分鐘。問及她對這支修訂版在台北做世界首演的感觸時,她微笑地答覆說:「還不錯耶!」

書娜舞團演出的另一支作品《春之祭》,原編舞者恰巧也是尼金斯基。然而,書娜特別聲明說:「《牧神》是因尼金斯基而得來的靈感,所以一切盡可能忠於原作。但是《春之祭》的靈感則來自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而非尼金斯基。所以除了在一開始的序曲,我採用了一小段尼氏原作中的內八字舞姿,以向他『打聲招呼』之外,其餘的作品均無任何尼氏的蹤跡可尋。」

《春之祭》揭開生命的奧妙

據書娜的解釋,《春之祭》沒有故事情節,主要探討自然界裡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生命過程中(例如在交媾、受驚、或準備攻擊時),身體因經歷變化,而產生受到新體姿約制的動作。「舉例來說,當貓受到驚嚇時,會拱起背、豎起毛,走起路來則不由自主地以向側邊的小跳替代原來的走步。在別人眼裡,這種動作看來很可怕,但這完全是因爲貓受驚之後,體型產生了變化,導致動作也因變形而傳達出驚嚇的感覺。」

如此一來,《春之祭》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尖狀道具千變萬化的運用也得到了解答;它無論像刺蝟的刺從舞者的四肢延伸出來,或像牛角從舞者的頭頂長出來,甚至在開幕時像草一樣從地上冒出來,這一切的聯想都留給觀衆自己去揣摩。畢竟,書娜透過這些道具已經達到她所要的目的──即讓舞者身體的形狀產生短暫的變化,以發展出更多不同動作的可能性。

奇裝異服背後藏著深厚的哲理

瑪麗.書娜是一名深具原創性的編舞家。在她二十歲左右停止芭蕾舞訓練後,在獨自練舞中被發掘出她的編舞天分,至今十幾年來,她認眞地爲每支新作尋求不同的動作語彙,並嘗試從體內不同的部位尋求動作的原動力。譬如在書娜的早期作品《目錄》Table of Con-tent中,她探討了四肢與軀體之間的互動關係,那種「骨骼與骨骼之間有節奏地彼此對談。」一九八六年書娜的成名作《時間、空間及其他》Space, Time and Beyond(簡稱STAB)(註1)更確立了她往後的風格:以奇異的服裝、道具來陪襯她源自體內各個器官的舞蹈動作。

《時間、空間及其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娜的裝扮:全身塗紅,只穿一條小內褲和鞋子,頭頂戴了一個黑色頭套,上面延伸出一條長鞭。配樂方面是透過書娜面頰旁的麥克風所發出的動物般深沈的吼叫。不過,這些都只是這支作品的表象。據書娜所言,她在編此作品時,關心的是腹部器官的生命力,她希望能將它們的能量轉化爲舞蹈動作中的動力來源。因此,她以具有代表性的紅色顏料覆蓋全身,衣物從簡,爲的是讓觀衆看淸腹部細微的動作變化。此外,書娜在硏究人體結構時,發現貫穿全身的脊椎有支撑體內器官的功能,因此頭頂上的長鞭除了有延長脊椎的效果,也扮演人體的「天線」,企圖敏銳地收取外界的訊息。致於那種發自腹部的低沈、野獸般的叫聲,書娜的解釋是它代表來自腹腔的有聲之音。可見這一切視聽設計都出自書娜對時間、空間及其他一些宇宙萬物的深入探索。

借助舞蹈以取得自由

書娜是在加拿大法語區的魁北克省生長的。她們這一代在孩童時期正經歷天主敎及保守黨勢力的瓦解,所以當時民間還流傳著這種勸小女孩不要跳舞的神話:「曾經有一位在夜裡跳舞的姑娘,毫不知情地與一位惡魔化身的男士共舞。結果這位姑娘就被惡魔帶走,一起飛到無邊的天際,再也沒下落了!」如今在書娜眼裡,這個嚇阻女孩子跳舞的神話有了新的詮釋:「跳舞才可以脫離這個死板的社會,才可以到另一個國度獲得完全的自由!」書娜繼而開玩笑地說:「我們這批魁北克的舞蹈家正如此以自己的方式尋找那無可預測的東西。我們不沿習康寧漢或葛蘭姆的技巧,我們只要以自己的方法與惡魔共舞!」(註2)

(本刊編輯 林亞婷、邱馨慧採訪 林亞婷整理)

註1:以STAB這個簡稱來命名《時間、空間及其他》也相當適合,因爲此字在英文是「刺」的意思,而當書娜扮演的這個人物在對抗那龐大的外界勢力時,必須以智取勝地「刺」中要害,如同希臘神話中「阿契里斯之踝」一說。

註2:魁北克舞蹈發展的簡介請參閱《表演藝術》雜誌第十七期〈FIND──尋找新點子〉。

志工真心話&答客問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