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後,我希望……
面對下一個卅年,你期待臺南文化中心有怎麼樣的面貌?我們訪問了在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資深觀眾與附近商家,讓他們說出他們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未來想像,一幅生氣蓬勃的文化圖景,燦然展開
面對下一個卅年,你期待臺南文化中心有怎麼樣的面貌?我們訪問了在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資深觀眾與附近商家,讓他們說出他們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未來想像,一幅生氣蓬勃的文化圖景,燦然展開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今年入選國藝會第二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的三齣製作中,春美歌劇團的《青春美夢》,以歌仔戲搬演近代人物張維賢,在題材及形式上均有突破之處;秀琴歌劇團《范蠡獻西施》,以具文學性的劇本、進行廟口歌仔戲精緻化的嘗試;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鬼菩薩》,則是以劇情引人入勝,劇本文辭富台語文魅力獲選。
《血染情》有「台灣霹靂火」味道,二男一女恩義情欲糾雜的劇情,劇名擺明了悲劇肅殺收場,但很遺憾的,看完兩個小時長的戲,男女主角的痛苦不夠深刻,悲情不夠「山地饅頭」(sentimental)。
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 搬演義大利劇作家高多尼作品《威尼斯雙胞案》 《威尼斯雙胞案》是表演工作坊第三次向國人介紹義大利喜劇大師高多尼的作品,前兩次分別是一九九五年及二○○一年推出的《一夫二主》及《一婦五夫》,在國家劇院座無虛席,觀眾面對肢體動作幾近於特技的表演,撲朔迷離又無厘頭的劇情,拍案叫絕,反應相當熱烈。 這次適逢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賴聲川希望給觀眾一場純表演,脫離政治話題,回歸人性,呈現一齣瘋狂的「錯誤喜劇」。 目前就讀於北藝大戲劇博士班的導演鍾欣志,受到《一夫二主》的影響,碩士班時專攻義大利即興喜劇,畢業時的作品就是《威尼斯雙胞案》,大受歡迎。《威》劇描述一對自幼即失散的雙胞胎兄弟,因不約而同在同一個城市尋求他們的愛情,而發生了一連串陰錯陽差妙事的經典喜劇。妙就妙在這對雙胞胎由同一人飾演,疲於奔命地在兩個角色(哥哥與弟弟)間切換,在舞台上絕對無法同時出現,哥哥被誤認為是弟弟,弟弟被誤認為是哥哥,台下所有的觀眾都知道誰是誰,偏偏這一堆誤會就是糾纏不清,於是仇家找錯人,相親相錯,整人整錯,釀成這瘋狂鬧劇。 義大利即興喜劇源自於約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街頭賣藝雜耍加上簡單易懂的戲劇結構所形成的劇種,義大利原文的意思是「藝術喜劇」,參與演出的演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表演與雜耍技巧。《威》劇將由資深劇場演員金士傑、因《亂民全講》引人矚目的韋以丞、久違劇場的尹昭德、外表坊團長兼導演李建常擔綱演出,另外還有在拍賣網站廣告中與愛犬一起選美的黃露慧,以及流行樂壇新人Melody(殷悅)。 是展覽還是表演? 撈過界的泰順街唱團《竊景╱Scene-Stealer》 所謂的跨領域藝術,究竟是劇場視覺化的過程,抑或是當代藝術多媒體化的一種演進,從泰順街唱團的創作歷史中我們似乎隱約地可以看到了某一種典型。 作品一向遊走於美術、多媒體和行為藝術跨界的泰順街唱團,自二○○○年成軍以來,沒有一次是「正統的表演」,也從沒人當它是「戲」,而通常執意將這個團歸類的觀眾也都敗興而歸。這次泰順街搞起「類」行為藝術的
他們的共同特色都是練就了一套適應環境的本領,不管是出身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領域。有的幸運兒因為師長前輩特別拉了一把,從而確立自己的志向,當然也懂得飲水思源;有的人卻在環境的競爭條件下,耐心等候自己最閃亮的一刻,從容地接受台底下的掌聲!
了解這廣佈全國各鄕鎭縣市的外台劇團,就像是看遍一部活生生的台灣歌仔戲變遷發展史; 我們固然需要提升傳統戲曲内涵的精緻化,然而回歸觀賞傳統戲曲的戶外情調,重建傳統看戲的生態,使其適應現代化的都會生活,也足以表現台灣歌仔戲的特色。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