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追想曲》中的海上漂泊男兒,由當家小生秀琴(阿牛)詮釋。(秀琴歌劇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府城的浪漫傳說 秀琴的歌仔新調

編導王友輝 戲中戲編織《安平追想曲》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

2011/12/24  19:30   2011/12/25  14:30

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INFO  06-3362632

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的結緣,要從九年前說起。二○○二年,秀琴在北縣新店市演出,王友輝看了第一眼,從此「一試變主顧」,成了秀琴的忠實觀眾。隔年,他南下教書,租屋處無巧不巧就在秀琴團主張秀琴「阿牛」隔壁。王友輝與阿牛藉地緣之便熟識了起來,時不時看戲兼探班,或許王友輝談吐儒雅讓阿牛欽佩,或許他的一手好廚藝讓讓秀琴團裡上下服服貼貼,後來,王友輝當起劇團顧問,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參與排戲指導,從此「愈陷愈深」,開啟了往後一連串的合作。二○○五年執筆編寫《范蠡獻西施》,被學者譽為有野台戲少有的文學深度、意境和層次感,也讓秀琴歌劇團從一個外台歌仔戲班,正式走向精緻歌仔戲的藝術殿堂。

一個讓秀琴演上國家劇院的許諾

「和秀琴歌仔戲的合作,其實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簡單明瞭的目標:我們要到國家劇院演出。」王友輝說,他和秀琴第一次見面,聊到關於劇團未來夢想,她說,如果能去國家劇院演出那就太好了。「就是這一句話,也因為這個承諾,這九年來我們都一步步地邁向這個夢想,希望每年推出更好看、更動人的作品,逐年累積,可以讓他們站在國家劇院的舞台上演出。那是一份肯定,以及我與秀琴劇團之間友誼的許諾。」今年新作《安平追想曲》終於實現團長阿牛從藝生涯中最大的夢想,年底台南首演後,明年將登上國家戲劇院,寫下外台歌仔戲班首度登上國家劇院舞台的傳奇。

台語流行歌謠〈安平追想曲〉是由許石作曲、陳達儒填詞,於一九五○年左右創作,一九五一年發表之後,至今傳唱不絕。歌曲中描寫台南安平女子與荷蘭船醫所發生的異國戀情,更透露出金髮混血孤女與船員之間的愛情故事,呼應兩代母女在愛情中的漂泊與等待。儘管填詞者陳達儒先生表示歌詞中的故事乃是虛構,但是百年來在台灣社會發展及與國際接觸的過程中,異國的戀情、漂泊的想像都是扣人心弦的創作母題。〈安平追想曲〉帶給聽者無限的想像,也給編導王友輝創作靈感,他重新勾勒本劇的時空背景與人物設定,為這則府城在地的浪漫傳奇增添戲劇性,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安平追想曲》以戲中戲的手法巧妙編織,戲裡戲外呈現三個層次,一是以〈安平追想曲〉流行歌謠中所刻畫的兩代愛情故事為主軸,寫異國戀曲的淒美與波折,也寫愛情中貧富差距的無奈。二是以虛擬的「阿祿仙」為戲班人物主軸,〈許漢文遇烏白蛇〉、〈梁山伯與祝英台〉、〈平貴回窯〉三段折仔戲,勾勒出台灣歌仔戲百年發展的脈絡,同時呼應劇中情節。三是以海港、海洋與漂泊母題的意象對位「台灣」這個島嶼百年來的歷史光譜,尋找台灣獨特的「永恆的混亂,混亂的永恆」。

打造《安平追想曲》的歌仔新調

王友輝表示,從《范蠡獻西施》、《玉石變》到《安平追想曲》是一個三部曲的計畫,他嘗試在形式上多有改變,一邊實驗一邊尋找未來的歌仔戲能有什麼樣的變化。「《范蠡獻西施》就是古冊戲,《玉石變》是胡撇仔戲,而《安平追想曲》則是歌仔新調。我從現代劇場出身,近幾年一直在嘗試將現代戲劇的元素融入歌仔戲,這次的《安平追想曲》因為題材、背景是在現代,我也在思考歌仔戲在現在的時空下可以做什麼樣子?要怎麼做可以和台語音樂劇有所區別?」

「歌仔戲本來就是很『活』的、很跨界的一種藝術,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活』轉而成為精緻化。」王友輝強調,所謂的「歌仔新調」是以現代思維的題材,保留歌仔戲原本生猛有力的表演方式,再加上現代劇場純熟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全劇音樂的創作,既要有傳統歌仔戲的元素,又要讓戲迷有全新的聽覺感受。音樂總監周以謙認為,全劇音樂將以〈安平追想曲〉旋律為基礎,並用「主題引導動機」的手法,依劇情需求,發展出多樣並統一的情境音樂;另一方面,歌舞音樂也將是寫作的重點之一。唱腔方面,以本土歌劇風格寫作一系列大段詠歎調,並兼以當時歌仔戲唱腔為素材,發展出既有本土傳統風味又具新意的唱腔。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惜別的海岸,傳唱不絕的戀歌

翻開台灣流行歌謠史,除了〈安平追想曲〉,還有不少以港口別離為主題的歌曲,如〈戀戀安平〉、〈送出帆〉、〈港都夜雨〉、〈行船的人〉、〈港邊惜別〉、〈鑼聲若響〉、〈望你早歸〉、〈南都夜曲〉等。這些歌曲呼應了台灣海島的地理特性,也反映了特定的時空背景。日據時代末期,日本開始徵召台灣青年作為「軍伕」,無可奈何必須與愛人分別,一九三八年,吳家成作曲、陳達儒作詞的〈港邊惜別〉,便寫出當時許多戀人的無奈與心碎。六○年代,台灣進出口貿易快速成長,海運的發達也促使大量的「行船類」歌曲出現。一九六三年,歌手秀鑾演唱的〈送出帆〉,便是代表,歌詞中描寫恨船員戀人來去匆匆的心境表達,「情深緣淺」道出所有在港邊等待歸人的女人心。(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