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企畫特輯 Special 臺南文化中心卅周年特輯Special Feature/眾所期盼 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期許

卅年後,我希望……

面對下一個卅年,你期待臺南文化中心有怎麼樣的面貌?我們訪問了在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資深觀眾與附近商家,讓他們說出他們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未來想像,一幅生氣蓬勃的文化圖景,燦然展開……

面對下一個卅年,你期待臺南文化中心有怎麼樣的面貌?我們訪問了在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資深觀眾與附近商家,讓他們說出他們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未來想像,一幅生氣蓬勃的文化圖景,燦然展開……

成為文化、藝術、美好生活的指標性存在

文字  張秀琴 秀琴歌劇團團長

對生活在戲班的我們來說,早期文化中心似乎只是個演出場地的代名詞,所以切身相關的就是場地設施、停車位不足等問題。但微妙的是幾度進出文化中心這個場域後,我看到的不再只是硬體設備,主導這個場域的是「人」,「人」與「空間」才構成了這個場域。

不論是靜態文物展示、動態表演,還是漫步、休憩於其中的人們,凝塑出一種藝術與休閒交互滲透的氛圍空間,在這裡有人們的共同記憶,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隨著愈來愈健全的空間架構而不斷積累。我記得和善協助我們的場內人員,也記得買票進劇場支持我們的觀眾,多希望這個場域有愈來愈多的優質演出與藝術交流,讓更多的美好留在人們心中。希冀卅年後的臺南文化中心會是個文化、藝術、美好生活的指標性存在。

主動策展,增進國際交流

口述  羅文瑾 稻草人現代舞團藝術總監

文字  吳思鋒

過去卅年,台南的戲劇與舞蹈環境都愈來愈好,舞蹈從最早普遍的舞蹈社型態,逐漸走向專業舞團的營運模式。這幾年文化中心增加了小型的原生劇場,使用率非常高,雖然因為空間本來的限制,讓團體必須花費成本打破鏡框式的觀演位置,但還是讓台南及外地的中小型團體在台南誠品B2藝文空間廳歇業以後,有新的小型劇場可以使用。

對於文化中心的下一個卅年,我希望它可以增加策展的主動性,甚至外聘藝術總監,運用演藝廳與原生劇場兩個空間,主導展演內容,甚至不一定都要找在地團隊。或者文化中心藉由駐館計畫讓團體進駐,透過互相更密切的合作,資源相加相乘,促進藝術展演提升與推廣能量。與國外不同場館締結館際交流,互相推薦表演團體,交換進駐,增進藝術實質的對話也很需要。然後,希望能慢慢出現很特別、讓人會特地來台南看的節目。這些都可以讓文化中心突破既有框架,走出獨特定位。

敞開雙臂,擁抱每一個城裡的靈魂

文字  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在倫敦求學的那段日子裡,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劇場。

國家劇院的大廳,有好幾張五顏六色的沙發椅,還有一個精緻的吧台,全天候歡迎民眾來這裡歇著,看看報紙小酌一番,小朋友也可以在地毯上玩遊戲,邊聽著免費的音樂性表演。

劇院外的泰晤士河畔,總有五花八門的各式市集,其中不乏精采的二手書籍和唱片、道地的英倫美食、素人的創意商品、還有表演的諮詢櫃檯及購票中心,更有街頭藝人的表演。即便什麼都不買,光是駐足河邊,也心曠神怡。

這裡的大門是敞開的。這裡和人民的生活是融為一體的。你不需要穿著高尚才能踏進這裡,妳不見得要買了戲票才能走進這裡。劇場、音樂、舞蹈、演說……再也不是築起高牆的精英藝術,而是和人民極度貼近的一種——生活享受。

我常想,既然戲劇和人們的關係如此密切,一個表演藝術的場域,當然也該敞開雙臂,擁抱每一個城裡的靈魂。期許卅年後,我們台南的文化中心,無論裡裡外外,都能讓各種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舞台,不只是自在的遊樂場,也能夠歡度午茶時光,更能展演世界級水準的表演節目,進而體現府城在地的文化精神,結合小吃特色、人情的溫度、創意手作的小賣,持續發揚在地的傳統技藝。

人是活的,文化是流動的,生活的態度是培養的,美學,是慢慢醞釀出來的。有什麼城市比台南更值得擁有這些呢?

大師、新人與孩子的創作都在這裡一同較勁

文字  林信宏 鐵支路邊創作體藝術總監

就印象所及,七歲以前的記憶,是空白的。國中以前,一直以為文化中心就是一個走路可以到的地方,雖然每次去都要發動機車……身為東區小孩的我來不及參與前期的過程,而這五年來,感受深刻,感恩在心,關於再一個卅年的嚮往,必須細細道來……

我嚮往,再一個卅年過去以後,在展覽室裡看見更多的大師美術作品,無論是當代或近代,東方與西方;更期待新銳視覺藝術創作者,在這裡展現藝術生命,畢竟新人需要空間,也需要更多的曝光。

我也嚮往,更多的孩子,可以在這空間內發現創作新天地。畢竟藝文的培養,需要時間也需要投資和親身體驗。所以,我期待有一枚神經病老師或是神經病校長,挑戰升學主義,策動各年齡層更深度的展現表達,無論是畫作的展覽,或是動態的表演,臺南文化中心都是藝術種子的發芽聖地。孩子們的畫作與國際大師還有前輩畫家,甚至是與剛出校園的大哥哥大姊姊同場較勁,孩子們可以告訴來看他作品的陌生人們,他筆下的世界(就算孩子只說,這樣畫我很爽,也是被允許的)。另外一處,有群孩子們經過時間的排練、汗水的流淌,在燈光下展現他們心中的話語或行動,唱出他們心中的旋律,編寫著少年輕狂的歌詞,舞動心中那關於成長的不安騷動,藉由表演、展覽,邁向勇敢的第一步,面對這總是不滿足的生命,自己去體驗,理解,追求。

這裡,將不只是一棟建築而已,也不只是一棟有歷史的建築而已。對於在這生活的人們來說,這是有故事有情感有記憶的田圃。

建構當代文創藝術鏈,催生「品牌台南」國際化的都會城市

文字  顧哲誠 台南應用科大舞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一九八四年十月六日臺南文化中心正式啟用,歷經幾次的變革,至今卅年光景,演藝廳、原生劇場升級改建提供藝術團隊合適的表演場所,同時帶引藝術創作風潮,亦活絡了民眾參與欣賞藝術創作的氛圍。加上近來人才陸續回流,到市府一連串政策推動,用心及熱絡的態度,用文化活動造就出超越往昔休閒環境品質的提升盛況。以幸福自居的台南市民對在地文化的重視,美感經驗融入生活內涵的積累,都迅速讓文化藝術發展方向有了明確的對應延伸,各類型的藝術作品呈現,也顯現出台南市為台灣文化首善之地的都市容貌。

文化發展傳承的目標,不僅是人才的累積與藝術再造的持續,歷程中的輝煌反映了短暫的高峰現象,如何再創每一個「下一次」輝煌,須仰賴有效政策與藝術執行力的結合。臺南文化中心所要扮演的角色,除了推動活化居民的生活內涵與親近藝文環境的結合外,未來的文化藝術推動可將商業金融、文創設計、流行時尚與藝術展演等包裝綜合營運,從廣度資源領域匯聚力量,以臺南文化中心為基地,用創意描繪建構當代文化城藍圖,從在地獨特藝術風格開展、建構與延伸,搭配合乎當代潮流與在地生活相關議題的持續推動,發展擴至整體南台灣的藝術鏈營運為目標。融入異國文化刺激當代思考創意,到台南品牌的藝術產品輸出,從政策鼓勵、企業贊助,結合藝術能力的循環工作中,滾動出一波波完善品質及適時適量產能的作品,活化生活機能及催生藝術薈萃的現代型態都會城市,以「品牌台南」樹立標竿,作為臺南文化中心下一個卅年輝煌的努力方向。

期待成立一個正式編制的交響樂團

口述  張兆榮 觀眾,文華婦產科院長,61歲

文字、攝影  佟孟真

觀賞表演年數:約40年

觀賞表演頻率:一年約四、五十場

我與家人常常到臺南文化中心欣賞音樂與戲劇,但因為廿四年前我們回到新營定居,所以就近更常到新營文化中心,小孩從小也都在新營文化中心成長,包括兒童閱覽室、才藝課程的參與、假日親子旅遊活動等。廿多年前,雖然已經有文化中心,但欣賞音樂的人口還是很少,只要有古典音樂的表演,都要用宣傳車在外面一直跑。

因此,我在十八年前開始推動音樂欣賞,與幾位愛好音樂的朋友成立「台南縣新營愛樂協會」,每兩週舉辦一場戶外演奏會,地點在新營文化中心戶外、社區、廟口或公園。大概舉辦了二、三十場後,市民的反應都很好,也開始很期待這樣的活動,後來當時的新營市長在文化中心後面蓋了一個戶外藝術廣場,才開始有了固定的表演空間與舞台。

台南既然稱為台灣的文化首都,我希望臺南文化中心能有一個正式編制的交響樂團,這樣水準才能提升,不負文化首都的聲名。音樂是藝術裡很重要的表演形式,而樂團有很多種編制方式,無論是大、中或小型室內樂團,都可以在台南市的各個地方巡迴表演,而不是需要表演時才召集臨時組成的演出團隊。未來,我希望政府可以為台南的文化活動編列更多預算,不是用在大型節慶上,而是用於更深入培養文化欣賞的形式當中。

藝文活動的種類可以更多元

口述  吳燦晃 附近商家經營者,49歲   

文字、攝影  佟孟真

店名:古都小吃

店齡:約19年

這家店已經開十幾年了,但我接手這家店還不到兩年,現在有很多觀光客會到這邊來活動,陸客品質也比較好,有時候外國人來我這邊吃東西,會用手勢點菜,我雖然聽不懂英文,但如果剛好有在附近銀行上班的客人來用餐,他們就會幫我翻譯。我剛接手經營這家店的時候,對面冷飲店只有週末開,現在已經天天營業了,這顯示出最近因為觀光客的關係,營運比較好。

但應該是市政府與億載金城的藝文活動,把活動人潮的效應給分散掉了,最近感受到假日人潮似乎沒有像之前那麼多。我們附近店家的消費人口,除了平常住戶與上班族,就是文化中心的假日人潮,所以如果有活動,氣氛也會變得熱絡,自己的小朋友也會過去欣賞,好像活動量比較少,假日人潮就會大概就會掉了兩成左右。不過六月份時有場音樂會活動,人潮變得非常多,大概是最近最多的一次。

就我的觀察,文化中心的對面就是公園,整個環境面來說,如果藝文活動可以更精緻蓬勃一些,附近的住戶也可以參與更多。像現在已經有這麼多樣化的客源進來,所以我希望未來的文化中心可以有更多的活動與事件發生,藝文活動的種類可以再多元一些,吸引更多人來參與。

希望它未來可以成為藝術村的型態

口述  李英綺 在地學子,文藻外語大學二年級,19歲

文字、攝影   佟孟真

觀賞年資:7年

觀賞頻率:半年10次

因為小時候學舞,我從小六到國高中時期就常常在文化中心的假日廣場演出與看表演。之後比較大型的表演經驗則是跟蘭陵舞團的學習與合作,約莫有三年的時間,每一年都有展演呈現,加上自己舞團的發表,半年大約會看三到四場舞蹈。其實舞蹈與戲劇我都很喜歡,比較常接觸的是台南人劇團與那個劇團,也會嘗試 觀賞其他不同類型的戲劇。

這些年來,我覺得臺南文化中心外觀上沒有太大改變,但表演藝術欣賞人口近幾年有增長的趨勢,節目上也多了一些跟國外舞團的合作或正式大型演出。不過演藝廳規模可容納的人數還是不太夠,以前學校演出會有家長一起來欣賞,但常常無法容納所有的學生與家長,所以希望座位數可以再擴增一些。

未來的文化中心,我希望它可以是一個藝術村的型態。除了平常的售票演出,周邊也可以有很多開放式的表演,包括街頭表演的形式,提供有才華與表演慾的人演出的舞台,讓欣賞表演一事更融入生活,這樣對南部觀眾來說可以顯得更親和一些。文化中心目前主要為舞蹈與戲劇表演者開放,對美術繪畫等類別來說感覺較少,如果國內有些美術館已經開始融入展演形式,文化中心也可以朝向藝術村的概念發展。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